從我對濰柴的了解,他們搞的所謂的管理其實是40年代的動作研究類似的邏輯,無法提高周轉率,只能剝削工人。這群垃圾,自以為懂管理,實際基本原理都沒搞懂,山東重工以前發過一個學機械的領導對科學管理的感慨,純屬外行瞎逼逼。

其實也不必抱怨,中國本土現在還沒誕生幾個正常運營的製造企業,都是對內靠壓榨剝削掙錢,越是銷售出身的掌舵人越是這樣。

有一屆經濟學獎裡面不是有一個觀點嗎,高管因為幸運而被獎勵,這些銷售出身的掌舵人與其說他努力,不如說是幸運,因為同時代其它的崗位也很努力。但是趕上了行業的上升期,好像是業績是銷售創造的,那我們就看市場見頂之後他能玩啥。

除了對內剝削,就是對外下三濫。壓庫存,打價格戰,依賴政商關係搞壟斷,這些其實無可厚非,同行可以記恨他,濰柴內部大可不必,因為你們也是受益者。只是一直抱著這種舊的粗放式運營,哪天別人在關鍵技術上搞你一把,壓的庫存就是濰柴的催命符,不要說技術儲備多牛多牛,國外同行現在推出的產品是數年之前就已經儲備的,而且對舊產品的市場退出都有一個很明確的規劃。請問濰柴有嗎?銷售,市場,戰略這些東西靠的不是情懷和演講,是實打實的規劃和計算。

歷史上不乏在產品迭代時垮掉的巨頭,先別嘲笑他們,很大一部分企業是死在同行的算計上,單就運營犯錯誤的少之又少,死於商戰至少是悲壯的教科書會收錄勝利者,死於錯誤教科書會把失敗者當一個蠢貨收錄,濰柴的戰略寶貝兒們好好研究下吧,順便想想自己是懂運營的悲壯者還是不懂運營的蠢貨。

而且濰柴的收購與其說是收購還不如說是在買理財分紅,真的整合了產業鏈嗎,人家讓你控制嗎?對人家橫管用嗎?

最後說點務實的,在濰柴,學技術還是可以的(而且在中國的企業學技術是能學到真東西的,因為外資裡面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你學不到,這個可以理解),在國內算很好的平台,做銷售也可以,掙錢啊,老大就是這行出身的護著你呀。學管理的基層輪崗積累了具體印象後趁早走,去外資,你就知道原來他們不隨便加班,他們的運營是靠腦子而不是靠嘴巴和強權。你會知道精益生產不是為了剝削工人工時而是儘可能剝削機器,準時制也不是在旁邊建個倉庫而是需求跟供給間的預先平衡,你會知道原來這標準那體系就是一個好聽的樣子洒洒水經得起推敲就行,工作該怎麼做好跟那些臭氧層子毛關係沒有,你會知道考核並不是為了坐牢和違背人性而是防小人不防君子,你會發現人家雖然也重視銷售和技術但各部門之間講的是道理而不是寵幸,你會覺得原來很多工作毫無意義,真有意義的我們從來沒做好過。

再多說幾句,你們去過行業展會嗎,尤其是國際的,為啥有些中國製造搞排場自嗨無人問津,因為去展會的都是行家裡手,他們心裡有數,自己現在手裡有啥,水平差不太多的,看對方新產品也能估量出彼此的技術儲備,你來我往無非相視而笑。我們呢,好不容易模仿出來了,去參展了,自信滿滿,誰看你現在啊,人家看的是未來的需求,那些老外去展會燒錢還不追求銷量是他們傻嗎。真是儲備不行才是資本介入,買個毛理財。

不服的話,不是喜歡對標嗎,自己核算下兩個指標,跟同行對比下,OEE以及其中的設備性能稼動率,設備性能稼動率在加班趕工的期間超100%才說明你的加班不是因為效率低下。


八零後濰柴員工嘗試說幾句。題目應註明是濰柴濰坊本部,其他地區分子公司似乎沒有此類現象。覺得有必要說明:員工清明加班事後是拿到了可觀的加班費的,嚴格意義說公司做法ok。但我想這裡的關鍵是,員工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屬於「被加班」。而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大概就是常常出現的「別人都在休假,而我依然在工作」或「平時每周休一天,逢年過節負一天」現象。

個人覺得這種做法很不高級、很不專業、很脫節於時代。姑且不提公司能獲得多少額外效益(還支付了高額加班費),這些效益與損失的員工歸屬感、幸福感、以及給企業形象帶來的影響相比,得不償失。

可能在老一輩企業家或者老員工心裡,工作就要「崇高奉獻」、必須要有事業追求,但環境和人們的價值觀已經發生巨變,人們對工作的理解以及對生活的訴求均已今非昔比。在多數後輩人的眼裡,工作的本質就是一紙契約關係,我工作,你給錢,在此之上的情感付出只能是憑良心,而不是義務。現在一個現象是,管理層和普通員工在對這個問題的認知上存在重大分歧。管理層認為「我們要有事業追求,時間不等人,怎麼能休息?」而大量員工認為,「我就是賺工資改善生活,現在連基本的休息權利都沒有,還談什麼生活?你的追求又跟我有什麼關係?」企業一邊要求員工去付出、去奉獻,一邊卻連員工的基本權益都要進行事實上的侵犯。這些做法面對二十年前的員工可能不會有任何問題,而在如今卻必然收穫大量不滿。這可能就是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發生了大的改變,一些在過去取得成效的認知和做法恐怕不再完全適用。

不僅如此,公司希望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所謂2030戰略,依靠現在的人才隊伍么?當然不夠的。培養自有人才是一方面,但引進新血必不可少。而當整個社會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的時候,濰柴卻逆潮流而動為自己樹立了這樣一個僱主形象並且一副我行我素、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遍尋網路,鮮有對濰柴工作環境的肯定。身處一個並不十分具有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不去設法改善形象、增強自身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濰柴打算靠什麼吸引這個時代的人才呢?靠金錢?靠夢想?靠奉獻?靠民族製造業的情懷?濰柴之人才危機即使不在當下,也並不遠矣。

休假沒有保障看似孤立的現象,實際體現了一種從老國企時代遺留下來的粗放的、落後於時代的管理理念,絕非一日便可改變。身為一名員工,對公司既愛又恨,對公司憂心忡忡。至於為什麼匿名,也是公司環境如何的另一個體現吧。

真心祝願濰柴基業長青


企業觀念亟待轉變,不是想著如何提升效率,提高研發水平,而是絞盡腦汁壓榨普通勞動力,這種發展不可持續。

看這一大堆匿名就知道這公司離完蛋不遠了,譚旭光現在極度膨脹。


噁心至極。確實忙可以理解,但是真有必要這樣嗎?感覺管理層很虛榮,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企業文化和導向出現了問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