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無論群體由什麼人組成,其智力水平皆十分低下,群體中個體的智力水平總是趨於平均化,就一般問題而言,四十個院士的投票並不比四十個運水工高明多少。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不管典故描述的故事如何,這裡姑且認為是眾人集思廣益多(強調智商,而非力量)的意思。

本人閱讀的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1月版,關於問題提到的個人加入群體後智力會降低,書中的原話有:

Page11:從以上討論得出的結論是,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起的行為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的更好或更壞,這全看環境如何。

Page6:與精神生活中的無意識因素相比,有意識因素只起著很小的作用。

單從第一句話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觀點確實是講個人加入群體後智力降低;但是結合了前文,加粗和下劃線標出的精神生活,以及之前作者對群體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其實是在說精神生活層面上的智力降低。

舉個例子,當一個醫學專業畢業生加入一個非常優秀的醫學團隊,專業上的智力和學術水平會不升反降嗎?一般情況下不會。上面有答案說這種情況下團隊的智商水平會降低,確實沒錯,但是作者所說的降低,強調的是加入團隊會使個人智力降低,有原文為證:

Page7: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作者說的智力降低,並不是指我們常規理解的智商,而是精神層面的智商。怎麼理解呢?還是以醫學畢業生舉例。

醫學畢業生加入了非常優秀的醫學團隊,雖然該團隊專業能力強,能把他的專業智商提升,但是團隊是個收紅包拿灰色收入做人體器官買賣的團隊,呆在這種團隊,醫學畢業生精神層面會受到影響,從而接受了團隊的做法,成為其中一員。

至此,我個人的理解,精神層面上的智商降低,指的就是判別精神層面上對與錯的能力在降低吧(跟書中關於群體道德的描述有點類似)。

再展開一點,如果要克服這種精神層面的智商降低,那需要理性非常強大,也就是有意識因素(後天教育)能夠反壓制無意識因素(原始衝動,趨利性,自私),這種人是心理上的強者,但往往死的很慘。

回答到這裡進行收尾,本問題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強調的是智商,眾人集思廣益多,而烏合之眾說的是個人加入集體後精神層面的才智降低,講的不是一個東西。前提不一致,所以不應該放在一起討論。


對比不成立。三個臭皮匠和烏合之眾的群體所指的體量比起來,依然只是一個「個體」。這個從其與諸葛亮的對比也能看出來。如果三百個臭皮匠,或許能達到近似群體的效果。
前段時間剛好開始看這本書,但近期停滯了,個人覺得這本書還是蠻有意思的。

切入正題,題主對於個體進入群體後平均智商下降存疑,(因為有隔一段時間沒看,不太記得題主是否引用原文)我覺得題主仍然是從個體思維去理解這句話的,而關鍵在於個體思維和群體思維不見得在所有時候和環境都能夠放在同一個維度中去對比。

假設一個高智商個體或者高度經驗擁有的個體,可以獨立完成很專業性或很高難度的工作,但是如果高智商個體被加入低專業性群體(作為一個低智商總討論高智商什麼的壓力比較大,以下用「專業性」替代),那他能不能帶動這個低「專業度」的團隊完成跟他同等專業性的工作呢?比如一個運載火箭的工程師能否在不增加變數的情況下(培訓、招聘等變數)帶領一群幼兒園的娃娃製作一台能夠脫離地球的火箭?答案是不能。那我們能不能說工程師(可以代換成高智商……)的專業性下降了?但是我卻可以肯定的說這個團隊的平均專業性不高,希望你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是:平均低智商和個體高智商並不衝突的概念,囧…… 回到關於「臭皮匠」和諸葛亮的古語,首先這裡面是有修飾成分的,可能連創造這句話的人都搞不清楚諸葛亮有多大能耐,所以這句話中是有「不確定因素」的,但是正因為不定量,這句話隱藏的定量因素被凸顯出來,就是三個人可以完成一些一個人無法完成的事情(比如說,同時對著三個方向尿尿……)。爪機無力,我想嘗試說明這是兩個不同思維方向的說法


智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對於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有不同的衡量標準。面對一些問題,三個臭皮匠可能比諸葛亮強;但是面對另一些問題,三個臭皮匠可能比諸葛亮差。
這是一個量的問題,三個人的力量是可能增大的。但是到了烏合之眾的情況,那一定就是烏合之眾了。

有句話說:民主制度的弊端是效率低,但好處在於很少犯大錯,獨裁製度相反。

這個問題同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