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名哲學博士,普魯士《萊茵報》的主編,年輕的卡爾馬克思原本有一條非常光明的人生道路。然而這一切都因爲一篇文章而改變了,在1842年10月發表了《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後,氣急敗壞的普魯士政府(即現在的德國)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主編卡爾馬克思辭職。從此,這位年輕人的生活陷入了長久的貧困當中,數次幾乎奪走了他的生命。那麼,當年發生的林木盜竊法事件倒底是怎麼一回事?爲什麼堂堂普魯士政府會爲一位報社主編的文章而大動肝火?

19世紀初,隨着工業革命席捲整個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普魯士也迎來了迅速而輝煌的經濟發展時期。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儘管整個普魯士王國的經濟在不斷增長,但是作爲社會主體的農民卻沒有得到任何實惠。相反,隨着生活成本的不斷提高,大量的農民處於破產的邊緣。爲了生活,大量的失業農民竟然故意違反普魯士林木盜竊法的規定,在私人所有的森林裏大肆砍伐盜獵,爲的只是讓警察將自己關進監獄,領一份免費的午餐。

從1826年開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因此而入獄,到183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驚人的15萬,佔整個普魯士王國刑事案件的77%。面對這種相當嚴峻的社會形勢,普魯士統治者不是從社會制度層面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反而出臺一個更嚴厲的法案, 將人們在森林裏撿拾枯枝、採摘野果和其他一些僅僅違反林木管理條例的行爲也升格爲盜竊犯罪,給予刑事處罰。這部法律有多嚴厲?當時的普魯士絕大部分地區都是以柴火做飯取暖,而普魯士的絕大部分的森林和樹林都歸私人所有,林木管理條例規定了在森林撿拾柴火或採摘野果都屬於盜竊行爲,都要受到刑事處罰。

這樣的規定明白無誤的告訴普魯士農民和失業者,需要柴火只能給森林所有者購買,不得自行撿拾,否則就得坐牢。這部法律對原本就寄希望於通過坐牢來維持生活的窮人來說,會是怎麼樣一個結果。越來越多的人完全漠視林木管理條例的規定,或者說故意違反此規定,讓警察將自己抓進監獄裏喫牢飯,一個國家的人民淪落到如此地步,難道還不值得統治者深思嗎?

我們中國早於2000多年前就有"苛政猛於虎"一說,這和19世紀初的普魯士難道不是同出一轍?年輕的卡爾馬克思根據1841 年第六屆議會會議記錄,於1942年10 月寫下《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譴責立法機關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剝奪貧民撿拾枯枝等習慣權利,系統提出自己的森林立法觀。

《萊茵報》刊登了馬克思的《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後,立刻在普魯士引起了轟動。他的文章擊中了普魯士統治階級的要害,掀起了普魯士人民對林木管理條例的不滿。這樣大張旗鼓的爲"盜竊者"吶喊助威,雖然贏得了廣大農民和失業者的支持,卻得罪了普魯士的統治者。他們下令讓警察查封了《萊茵報》,以此逼迫該報主編馬克思辭職。爲了挽救《萊茵報》,年輕的卡爾馬克思不得不離開自己熱愛的主編崗位,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繼續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即便如此,普魯士統治者也沒有放過這位博學多才的年輕人。

1943年,卡爾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表了批評沙皇俄國的文章。當時普魯士正和俄國打的火熱,收到沙皇俄國皇帝尼古拉一世的抗議後,普魯士政府老賬新賬一起算。不但將《萊茵報》徹底查封,還禁止卡爾馬克思的文章在所有報紙上發表。馬克思在普魯士呆不下去了,只能前往法國巴黎謀生。由於普魯士政府的迫害,歐洲大部分主流媒體都不敢刊登卡爾馬克思的文章。身爲哲學博士,馬克思幾乎沒有稿費收入,也無法養家餬口,他的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因爲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和正常的生活而在幼年夭亡。如果不是摯友恩格斯從1851年開始每月固定資助馬克思,這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早就餓死街頭了!直到1869年,馬克思的《資本論》大量出版後,他在經濟上纔得到改觀。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