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通過什麼原理製造氧氣?

第一種是化學原理,通過化學變化來製造氧氣。主要是攜帶的再生葯板,葯板上主要成份是過氧化鈉,葯板做成疏鬆的帶很多小孔的薄板塊狀形式(主要是增加接觸面積),在潛艇裡面,隔一段距離安裝一個可以安裝再生葯板的箱子,箱子的蓋子是開著百葉窗一樣的通氣孔道的。箱子平時是不放葯板的,葯板平時都放在密封的箱子里。在潛艇潛行狀態需要用到時可裝葯板取出,裝入再生葯板箱。再生葯板和潛艇里的空氣接觸後,由於空氣中含有水(濕度,潛艇有濕度計的),葯板上的過氧化鈉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如果沒水份的話,這個反應是不會發生白)生成碳酸鈉和釋放出氧氣,亦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生成氫氧化鈉放出氧氣(這個過程會先生成過氧化氫,然後過氧化氫自行分解成水和氧氣),同時釋放大量的熱。所以這個再生葯板的取放是需要很仔細的,不小心很容易傷手,特別是不小心濺到水,頭臉靠太近時很容易傷著眼和臉的。也是由於這東西反應時會有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一般常規潛艇在水下待不了太長時間,這個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我懷疑核潛艇可能平時都不用它,只是帶上一些作緊急備份用。

第二種應該也是化學反應原理吧?畢竟電解海水前後的物質不是同一種東西了。潛艇是帶有這種裝置的,使用壓縮氣瓶收集電解出的氧氣和其他氣體(其他氣體也是有用的),(氧氣是必要時才會用到),不過這種操作在常規潛艇應該是種後備手段,潛行時應該不可能這樣揮霍電力,因為潛艇的電池不足以支持潛艇長時間的水下航行,就更不會在潛行狀態來做這項工作了,只可能是核潛艇的常規手段,反而。

第三種就應該是物理的原理了,因為前後的物質根本不變化嘛。常規潛艇由於電力有限,所以在水下潛行的時間是不太長的,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在外執行巡航任務時,一般白天潛行,夜晚時就會找個地方(風平浪靜的地方,最好還有隱蔽遮掩物)浮上來(一般也不會全部上浮,只是上浮到通氣管航行狀態,此時會將潛艇的通氣管露出水面一段距離,浪大就不行了)。此時會關鬧電動機,啟用柴油機工作(常規潛艇平時充電是回港口才充的,進出港口時都是浮航狀態,用柴油機驅動),如果是整個上浮態的話,前後艙蓋板都會打開,由於柴油機吸入空氣,這是潛艇上最舒適的一段時光,相當於吹著大功率風扇。然後潛艇會一邊用柴油動充電,充氣(壓縮空氣),需要時還會打開海水淡化設備補充淡水,開動電解海水設備收集氧氣(其實潛艇的壓縮氧氣主要還是潛水員或逃生時用,平時可能只在醫療上有點用處),亦可一邊航行,不航行的話,如果條件允許就上浮到一程度,讓艇員分批上甲板透口氣,活動下,解解悶什麼的。相對來說,核潛艇艇員出來透氣的機會應該少很多。


一個是主動的,就是壓縮氣瓶,電解水。

一個是被動的,就是過氧化鈉。它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