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六根公號】

黃苗子談民國人物:二流堂、《沁園春·雪》、潘漢年、吳祖光……


文|李輝

                                        

我與吳祖光的認識


我到重慶才認識吳祖光。在這之前,也總聽夏公講到吳祖光,我第一次遇到他很巧。我原來有個女朋友,是吳祖光在戲劇專科學校的學生,後來大概因爲偷了一個肥皂盒被學校開除了。她離開了學校。記得有一晚我們兩個人一起去看話劇,就是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


我們剛剛坐下,吳祖光走來了,女朋友悄悄對我說:他就是我的老師吳祖光。她本來不想見到老師,但吳祖光一眼就看到了她,她也只好站起來喊老師。我自我介紹,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文革期間被批鬥的吳祖光


吳祖光、丁聰、黃苗子從北大荒歸來,在北京的合影


記得話劇演出是在中抗建堂,大約1942年前後。以後夏公來了,我們之間就更熟了,來往就多了。他和呂恩同居後,住到唐瑜那裏,住在那裏的還有金山、張瑞芳、盛家倫等。


還有丁聰也常去,我和丁聰早就是好朋友,也就常去那裏。後來,那裏就成了有名的“二流堂”。


我的感覺,那個時候的吳祖光和黃永玉有點像,反應快,幽默感強。說到什麼人,總是說“這個人很可愛”,這是他做朋友的條件之一。他這個人很善良。


祖光的日記,十分充分地反映了建國以後四、五年間至反右前夕的知識分子的思想面貌,當時的社會動態。天真的吳祖光在晦明晴雨的變化中,“霧裏看花,水中捉月”地像大多數人一樣,懷着對國家的愛,對黨的絕對崇敬而工作着,生活着。


吳祖光、新鳳霞


吳祖光與新鳳霞


吳祖光新鳳霞一家與趙丹、黃宗英


但日記戛然而止,像小說,或電影一樣,引起人對前景的猜測。“無巧不成書”,這當然是巧合,是歷史轉變前的一個完整章節。


日記的價值很大。真實,對誰不滿意,都坦率地記下來,不保留。日記裏他很天真,一點兒也不掩飾,包括和新鳳霞吵架。祖光是性情中人,有正義感,對朋友熱情,但也有對高層人物接近的意願,這是很自然的,當時的高層人物有些的確也關心文化。


周恩來和“二流堂”


批判”二流堂“的小報 (1)


批判”二流堂“的小報 (2)


批判”二流堂“的小報 (3)


解放後,祖光開始還是受重用的。但後來他在出版《風雪夜歸人》時寫的後記中,說在重慶時周恩來看過多少次戲,提了多少修改意見。這時已經發生潘漢年的事件了,周恩來其實不願意他再提這種舊事,以免有人借題發揮。但祖光完全不知道這裏面的複雜性。結果,周恩來頗不愉快,從那之後就較少和我們接觸。大概他也是怕牽連到他。


後來,文革期間,江青確實還是想牽連上,把“二流堂”的事情又揪出來,說得很嚴重,實際上是想打擊周恩來。


所謂“二流堂”的簡況 (1)


所謂“二流堂”的簡況 (2)


“二流堂”的平反文件


撤銷“二流堂”的平反文件


有一派造反派還翻出江青1945年到重慶時也看過鬱風和我的事情,因爲三十年代在上海時,鬱風和江青都是青年婦女俱樂部的成員,一起很熟悉。


文革後期,周恩來還親自到中央美院來給她作解釋。他說:您們不要亂猜,把江青同志扯到“二流堂”上面去。江青同志確實去過,但得到了我的同意。她到重慶去治牙,去見見老朋友,不過是一趟,很平常的事情。


文革後,我看過周恩來的這個講話的記錄,可見,“二流堂”後來還是成了反周的工具。江青的目的就是想通過“二流堂”和夏衍這條線,然後集中到周恩來的身上。


被說成是“二流堂”的“總後臺”夏衍文革批鬥時


夏衍與“二流堂”的朋友們在香港


香港時期呂恩(左二)與吳祖光(左三)


夏衍與吳祖光在北京


80年代,丁聰吳祖光重返北大荒


時隔四十年,2007年6月唐瑜和黃苗子一起看“文革”中批判“二流堂”的小報。李輝 攝


李輝與唐瑜在一起


發表毛澤東詞《沁園春·雪》的過程


抗戰時在重慶陳銘德辦《新民報》,副刊文字老被檢查,被逼得走投無路,就要我出面當副刊編輯,實際上由鬱風主持。爲了老朋友,我便答應了。


鬱風乾了一段時間,懷孕要生孩子,就請吳祖光接替幫忙。發表毛澤東的那首詞《沁園春·雪》,事實上大家都有關係。這件事確實是經過了我的手。是王崑崙交給我的,他是三十年代初在南京時就認識鬱風的老朋友了,在重慶我們常來往。


1945年11月初的一個早上,我去位於重慶棗子嵐埡的一家產科醫院,看望即將臨產的鬱風。途中遇到王崑崙,王崑崙把我拉到路旁,拿出毛澤東的這首詞給我看。我問是否可以發表,王崑崙說可以發,但不要寫明來源即可。我印象中,詞是毛筆字抄在一張小紙上的。


我到醫院後,就把毛澤東詞交給鬱風,鬱風則要我轉交祖光。我寫了後記:“毛潤之氏能詩詞,似鮮爲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園春》詠雪一詞者,風調獨絕,文情並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


據自稱則遊戲之作,殊不足爲外人道也。”就是後來發表時的編者按,那是我的文言文,吳祖光不寫這種文字。開始,我只寫了前面兩句(毛潤之……乃不可及。),寫出後拿給王崑崙看過。王崑崙看後,建議我又補充幾句。我又約祖光見面,把詞和後記交給了他。他拿去後很快就發表了。 


祖光晚年回憶說是他發表的,這也是事實。他說編者按是他寫的,應該說是記錯了。我們是好朋友,又沒有太把這當成特別了不起的事,以後日子長了,也就更想不清楚是很自然的。不管怎麼說,發表還是他經手發的,前面的事實就是這樣的。


黃苗子談《沁園春·雪》發表過程


爲郭沫若而遊十三陵事


1954年5月9日的吳祖光日記有這樣一段記載:

 

晨應餘心清之約遊十三陵,主題爲陪郭老遊,因於立羣神經病甚劇,送湘雅就醫,郭老甚苦痛也,同行者餘心老、苗子夫婦、蘇文、餘萍、我及鳳,至者郭老而外,徐冰、鄧小平、曹禺、洪老、沈雁冰夫婦、田方夫婦、山尊夫婦、小梅、洪師母、老舍夫婦,濟濟數十人。十三陵除長陵外皆破敗不堪矣。至十一時半野餐,又至其他兩陵一遊,二時半散去。

 

我記得這次聚會還有朱德。洪老是洪深。


解放後,郭沫若的地位越來越高,於立羣只是郭沫若的祕書,老想擔任點工作,卻不如願,因此情緒不穩定。她被送到醫院。日記裏說的湘雅醫院,是在湖南,不是北京。她走了後,郭沫若情緒很不好,餘心清就安排了這次大聚會。


餘心清是中央機關管理局的局長,他派車去接吳祖光和新鳳霞,統戰部部長徐冰派車來接我和鬱風,是到十三陵一帶的一個山坡,不太高。宴席是餘心清擺的。我們到了後,看到朱德正在和徐冰下棋,徐冰看了我們一眼,說:我正在和朱老總下棋。聚會時間大約是在十點鐘。


我帶了一本自己手抄的鬱達夫詩給郭沫若看,請他帶回家給我題簽。他說,鬱達夫的詩真好,和他比,我差得遠了。那個時候,和領導人在一起很隨便。不過,後來等級就越來越分明瞭。


潘漢年、廖承志、王新衡


潘漢年來北京和我們見面時不是談公事,他當了上海市副市長,和我們也沒有什麼業務要談了,不像抗戰時候內戰時候。


我是在抗戰爆發不久在香港認識潘漢年的。沒見到他之前,就常常聽夏衍講他的故事,神出鬼沒,我們像聽神話故事似的。他打扮得像個“小開”(上海話“小老闆”的意思)。他是個麻子,但一般看不出來。


風雲人物潘漢年


廣州《救亡日報》期間的合影。前排左起:茅盾、夏衍、廖承志。後排左起:潘漢年、鬱風(中)、司徒慧敏(右一)


他從上海來香港,坐頭等艙,戴一副金絲眼鏡,拿一根手杖,瀟灑得很。接到他之後,這個人就不見了。聽夏公說過,潘漢年在上海,有時就住在妓館,叫鹹肉莊,四等的地方,這種地方在上海住宿不用登記。


第二天,他就打扮得很整齊去和什麼漢奸、大亨見面,誰也不知道他住哪兒。當時我沒見到他之前,就聽說過這些故事。


1980年公安部回覆,潘漢年應爲湖南勞改單位


1980年湖南公安廳回覆潘漢年病故時間:1977年4月14日


八十年代,黃苗子、鬱風拜謁潘漢年


吳鐵城當時擔任國民黨的海外部部長,兼港澳總支部特派員,在香港對外稱爲個“榮記行”,規模很大。名義是貿易公司,實際是辦公室。他派我擔任《國民日報》的經理,那是國民黨的黨報,我和那些人又格格不入,每天感到很無聊。


有天中午,我從“榮記”出來,突然碰到夏公、廖承志和王新衡三個人,他們我都認識,王新衡是國民黨駐港特務頭子。他們問我有事嗎?我說沒有,廖承志說,一起喫飯去。我們一起去喫飯,廖承誌喜歡畫畫,記得那天他還畫了一張女招待的漫畫像。


吳祖光日記裏的潘漢年


一九五四年


一月


十一日


晨沐浴,中午阿朗約喫譚家菜,有潘漢年、宋之的、蔡楚生夫婦及袁殊機關的一個解放軍同志不知其名者,談文藝界情況至三時半才散。回來後鳳又去劇團晚會,我寫《新觀察》文章。


1954年1月11日

 

十八日


晨起讀書,一時去電影局談拍《梅》片事。三時半返家,鳳傷風不適,今晚且有戲,甚爲不安。送票給潘漢年、吳志堅,四時楊雲慧、岑範來,述在解放軍製片廠之苦處,爲之不耐,將馬連良所送之戲票兩張轉贈之。 


二十一日


中午,吳志堅、潘漢年、公牧在北京飯店請喫飯,有陳毅、陳賡、齊燕銘、許滌新、徐冰、餘心清等,喝了些酒,鳳亦喝了酒,飯後鳳去劇團,潘來我家小坐。隨後曾連齋(即袁殊)亦來,同至和平畫店,潘買十二開冊頁,1.50萬元,很精彩。晚上餘心老送政務院川劇票來,沒找到汽車,故未去,在家整理《風雪夜歸人》,三點鐘才睡。


1954年1月18、21日


七月


至九日止


此行在滬晤梅先生及其左右人等,夏公、小李、紹昌、於伶、漢年、劉曉、葉苗夫婦、金焰、海倫、以羣、大郎、小吳、超構及新民報人員,鬱娘、文傑、雲喬、桑弧、柯靈、鯉庭、白沉。


約宴者,梅先生、言慧珠、馮幼薇、紹昌、陳大獲、黃桂秋、夏衍、潘漢年、大郎、桑弧。我則在喬家柵請紹昌及葉苗夫婦一次。


與梅會談計三次,十二小時,又觀影片一次,有具體收穫。


1954年7月上海行


九月


三日


晨去車站接梅氏,十時餘到,略談工作情況而歸。阿咪來,午後夏衍、潘漢年來,偕至中央美術學院看赴蘇展品,又至人民市場,購石硯一塊。晚小丁來晚餐。鄭可來看瓷人等。至平安看《棉桃》,攝影技巧甚佳。


六日——七日


約夏公談解決組織關係問題,尚待努力也。夏請喫譚家菜,有陳毅、潘漢年、金仲華、吳克堅、舒同等。


十日


晨起約蔡亮及其女友來午餐,而被北影約往飛機場接蘇專家。偕魏曼青、高戈同去。苦候三小時而未接到。辦事人之顢頇可氣,而一逕未知確訊也。四時復回北影開會,討論蘇專家到後之學習與工作日程及內容。晚盛強來,二弟來。應老夏、阿朗之約偕鳳至全聚德喫鴨,漢年、之的均在。晚歸看白石及人物畫,潘對此道極有興趣。途遇艾青。


1954年9月期間日記


十一日


晨偕曼青至戲曲研究院與馬少波談話,與梅合作事。


午後至攝製組開會,晚佐臨來訪,夏公、潘公、徐平羽、阿咪、小李等同在康樂晚餐。然後返回聊天至深夜,鳳演戲歸始散,阿咪宿此。今日蓋中秋也。大牛至鳳孃家。


二十日


晨偕大牛理髮,購李白詩選一冊。午後至北影辦公,六時返家,二弟來,小杜來,覺頭痛擬出外,而潘、夏兩公來,談至十一時而去。今日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第一個人民憲法,天安門羣衆集會慶祝,馬路燈光如同白晝。 


1954年9月20日


十月


四日


晨去辦公,中午返家,又去梅家談服裝事,麪人湯亦去掐麪人梁紅玉,竟至七時,乃在梅家晚餐,食過量,晚漢年、夏公來,談至十時半而去。


五日


晨未去廠,中午爲夏公祝壽,到潘漢年、吳克堅、苗、風、阿咪、惲家女、阿朗等。天雨。匯歡歡用款。晚爲《大衆電影》寫《黑孩子》評介文章。至十二時半。整理《藝術花朵》稿完。


1954年10月4日、5日


一九五五


三月


二十日


十二時起牀,陰天。大牛及小三、小五在家,搞得一塌糊塗,看着很煩人。晚夏公、潘公來,在四川館晚餐。


1955年3月20日


二十八日


午後去廠,召集全組開會,討論拍片問題。四時梅來,開會甚有收穫,改了白天拍戲。七時理髮,八時到北京飯店應潘公約宴,而臨時有會,主人先去,與艾青及潘公祕書共餐。艾偕至和平看畫,與苗子、鬱風小談。


1955年3月28日


四月


三日


四時餘艾青來,同去北京飯店,偕夏、潘兩公及孩子們到康樂晚飯。返家寫《生活生平》。鳳偕小杜、小李、阿咪大談生兒育女之事。寫至十二時眠。


四日


今日休息,但以昨日睡眠僅四小時,一覺醒來,已是十一時矣。寫《生活生平》完稿。午後偕鳳去人民市場購物。三時在紅星看紀錄片《解放一江山島》等。晚侯漢源來,艾青來,談甚久。小杜來過。潘昨晚失蹤,甚奇。


1955年4月3日、4日


五月


七日


晨到天橋劇場佈置下週一之工作。中午返家,午後去李鐵柺斜街,拍戲至三時結束,又去景山看景。五時半有中共中央組織部汽車來取上海寄來轉潘公之航空信,甚爲緊急。潘公前此之失蹤,證以今日之事,頗覺蹺蹊。與夏公通電話,已來京,住華北招待所。 

 

七月


二十日


連日報載潘漢年反革命事,內情不明但罪狀已定,此人黨齡在三十年以上,何以不知自愛如此,百思不得其解,談警惕亦太難。


1955年7月20日


整理吳祖光日記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日記中的幾個人:王肇煙、盛家倫、楊雲慧


在日記裏,吳祖光老提到一個王肇煙,他是四川的一個公子哥兒,祖光在四川的朋友,喜歡文藝,對祖光十分崇拜,在成都時就老在吳祖光這裏泡。


大約1948年,吳祖光在香港拍電影,王肇煙來給他捅了一個大簍子:有個人是四川一個軍長的弟弟,記得姓陶,在軍隊管財務,到廣州領了軍餉,卻一個人帶到香港喫喝嫖賭。


國民黨知道了,就派人到香港要抓他。沒地方躲,王肇煙就找吳祖光幫忙。祖光說我給您找東江縱隊,通過關係找到了聯繫人,要到吳祖光家把人接到了東江,所有剩下的錢也上交,這樣可以保住一條命。


姓陶的那人正藏在祖光家,被國民黨僱傭的私人偵探就找到了吳家,當時我和鬱風正好也在。偵探問那個人哪裏去了?吳祖光說,住我家的確有二位從北方來,您說的那個人我不認得。偵探看了我們,問幾句話,我搪塞了過去。半夜趕緊把那人送走,換了一個地方。


盛家倫,三十年代電影《夜半歌聲》留下了他的唯一的男高音歌聲。他對音樂的知識學問是音樂界極爲推重的。家倫病逝於1957年反右前夕,年50歲,未婚。家倫與唐瑜、戴浩、張瑞芳、金山等人曾經在抗戰勝利後被派到長春接受敵僞的電影廠。兩年後東北解放,金山幽默地留下一張條子,寫道:“此廠留待袁牧之接收”,便同盛家倫等回北平。


雲慧,即楊雲慧,楊度之女,郭有守之妻。郭是四川教育廳廳長,國民黨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高官。解放後,郭(地下黨員)與雲慧假離婚,但卻釀成悲劇。雲慧那時在科影廠工作。


我們的聚餐


從日記裏看,當時我們這些文化人怎麼一天到晚都是在下飯館。事實上,喫飯不是主要的,大家聚在一起,很放鬆地聊天,談事。還有一些做了官的,像廖承志、夏衍他們,經常甩掉警衛,一個人遛出來,和我們這些人一起下館子,他們開心得很。因爲建國前他們也經常過着朋友往來的生活。


日記裏提到的兩個常去的飯館:


益康,川菜館,在東單口上西觀音寺(這條路現在已經沒有了),是川島芳子的妹妹開的,她嫁給四川畫家馬公愚。因爲離我們家很近,我們同住一起的音樂家盛家倫天天去喫,就喫一碗麪。我們也常去。有一天,吳祖光請葉恭綽、歐陽予倩、齊白石,我們也參加了。


雲南館,爲一夫妻小飯館,離棲鳳樓很近,賣雲南米線,營業甚好。廖承志也去過。


1946年“二流堂”以及他們的朋友們。前排左起:盛家倫、高集、鬱風、(不詳)、黃苗子;後排有浦熙修(左四)、張瑞芳(中)、丁聰(右四)、金山(右一)等


1947年友人在黃苗子家聚會合影。前排左起:盛家倫、張瑞芳、鬱風、鬱雋民。後排左起:XX、丁聰、黃苗子、XXX、金山、XX


1949年黃苗子、鬱風、呂恩去看望張大千先生


90年代“二流堂”在夏衍家中聚會。左起:吳祖光、黃苗子、唐瑜、張仃、丁聰、鬱風。李輝 攝


1995年“二流堂”歡聚於夏衍家。前排左起吳祖光、鬱風、高集、高汾、唐瑜、黃苗子。後排左起丁聰,夏衍的女兒與公子。李輝 攝


1996年,新舊“二流堂”朋友,在位於北京圖書館東坡酒家聚會。左排前起:吳祖光、丁聰、楊憲益、黃苗子、鬱風、沈峻、潘耀明、李輝;右排前起:範用、華君武、姜德明、華君武夫人、邵燕祥、吳祖光女兒吳霜、應紅、謝文秀等 


與蘇聯專家的矛盾


吳祖光1957年確實要倒黴,主要是拍梅蘭芳舞臺藝術紀錄片時,他與蘇聯專家有矛盾,不服。他認爲,你們可以管電影製作或技術問題,中國京劇的內容你們不瞭解,怎麼可以指手畫腳?干涉我?這些內容日記裏很多。


丁聰也是喫這個虧,他在外文局也和蘇聯專家吵架。1957年這都成了他們的罪狀。丁聰主要爲此劃成了右派。瞭解五十年代思潮的人,自然瞭解其中的“爲什麼”。 


日記中有一段寫到關於邀請我參加梅蘭芳舞臺藝術片顧問小組的事情,祖光希望我參加,但電影廠裏有人說我的政治面貌不清楚。


後來,還是通過了。有五個人,張正宇、張光宇、我、鬱風、丁聰。


黃苗子修訂與李輝的談話 (1)


黃苗子修訂與李輝的談話 (2)


黃苗子修訂與李輝的談話 (3)


黃苗子修訂與李輝的談話 (4)


-END-

收穫微店


掃描二維碼進入《收穫》微店,在《收穫》微店訂閱和購買,微店快遞發送


2019《收穫》長篇專號(春捲)                        

目錄

2019《收穫》長篇(春捲)

《心!》陳希我

《比太陽更不可直視的是人心》張莉

《祭奠阿里》(非虛構)盧一萍

《一曲莊重的英雄頌歌》阿來

《風塵裏》海飛

 400頁,35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