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比賽還是很精彩的,算是這幾期裡面比較出彩的一期了。(比如第五期是公認的差,灌籃里隊員在寢室的部分,完全可以放在花絮不佔用節目時長),可是剪輯的惡意還是滿滿的,其實李易峰領隊噓楊政是工作人員帶領的,說這是一種籃球文化,也是主場的權利。於是李易峰就給現場觀眾做了一個示範,不料被惡意剪輯,一到楊振罰球的時候就放一遍,仔細聽就聽的出來,每次李易峰嗚嗚的時候都是聲音一樣的。而且郭艾倫的「完了完了」並沒有說那麼多次,也是被多次剪輯的。第六期播完,優酷的彈幕和各大論壇對李易峰的噓聲都上升他本人素質上了,對他各種謾罵,還有說郭艾倫沒耐心的。

附惡意剪輯鏈接

:https://m.weibo.cn/6575459694/4291052560528320

說真的不太明白明明是一檔很熱血的綜藝,為何優酷的這就是系列剪輯卻執著於在製造輿論與惡意抹黑領隊上?【從這就是街舞里的羅志祥、這就是鎧甲里的的鄭爽、這就是對唱里的鹿晗,無一不被黑過…… :) 】如果節目踏踏實實的做口碑根本不會低!目前來看,評分還在九分以上,難得的運動綜藝。可別因為眼前的一時熱度,忽略了節目地本質與初衷啊。身為女生,在之前並沒有看過籃球比賽,但因為李易峰領隊,所以想看看,沒想到反而起了興趣,看的非常起勁,明白為何那麼多男生喜歡打籃球,他們身上充滿了活力,也隨時都處於亢奮狀態,那也是不少男生青春!

總的來說,只要剪輯善良一點。這就是系列的質量還是不錯的,我很喜歡裡面的布景。還有就是有人一口一個腦殘粉,挺不喜歡的,因為大部分粉絲講話還是有理有據的,追星的同時大家並沒有耽誤自己的生活啊,而且這都是你情我願的事情。你並沒有權利去評判別人的生活,那麼稱呼真的非常不禮貌。

鐵牛,張寧,這兩人簡直太強了……好奇他倆單打誰能贏 (?˙▽˙?)

還有一些人提到劇本,我想說的是,很難造假,很難。其實比賽是錄製了十多個小時,後期把最精彩的片段整理出來才呈現出最終版那麼多的絕殺。就算造假,都是一群男生,很難演出賽事反轉時的那種激動,興奮、歡呼、吶喊,那種一哄而上把勝利者抬起來的場面吧。打籃球的男生都是血氣方剛的,真正的強者會為了一次節目而出賣自己熱愛籃球的初衷嗎?既然上了節目,肯定知道輸了很多人會看到,所以斷然不會配合劇本故意輸球。綜上所述,造假很難。

原答:

始終不明白一件事,為什麼有的人毫無根據就能對一個人口出惡言,而他的粉絲解釋一下就是腦殘粉,不要太雙標。李易峰何時自詡過自己籃球水平高?他自己都說了自己水平可能還不如球員,只是愛好打籃球罷了。這個節目請了職業的球員林書豪和郭艾倫,也請了流量熱度高的周杰倫和李易峰,兩兩搭配,既做到專業的同時又兼備了熱度,何樂而不為?況且搞清楚,他們是領隊不是導師好嗎?

再者,李易峰和周杰倫都會打籃球只是不能和職業球員相比,他們都愛好打籃球為何不能去參加這個綜藝?想看職業的打就直接去看NBA就好了呀!這個節目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讓那些有籃球夢想的人來參加的,他們可能不夠專業,但是都是熱愛籃球的熱血青年,是一個綜藝節目!上來不分青紅皂白就吐槽就別怪別人粉絲去回懟,動不動我看到某人就不想看了,呵呵,那粉絲就送你一句不想看儘早別看了OK?拜拜了您嘞!

還有一件事要明白,選了李易峰就是選了郭艾倫,選了周杰倫就是選了林書豪。不能理解為什麼不選林書豪的,難道人家就不能喜歡李易峰和郭艾倫了?沒發現領隊們在裡面和普通球迷一樣,看到球技高的會超級興奮會為他吶喊助威,看到賽事緊張的情緒也會跟著緊張起來,都很尊重球員。所以,說話前請三思好嘛!


「只有三分了。賭一把,最後賭一把。」

在比賽只剩下1.41秒的時候,三分線外的楊皓喆接到了隊友的傳球。

場上的環境很複雜。他的腳後跟骨裂的傷還沒養好,另外兩個隊友也一傷一弱。而對手是三個身材更加高大的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球員,領先他們兩分。此刻,可能只有他還沒有放棄。

倒計時不足1秒,他穩健地拔起、投籃,然後順勢滑坐在地上。

籃球划過一道漂亮的弧線。壓哨進筐的那一刻,全場沸騰。楊皓喆雙手指天,躺倒在木地板上,迎接他的是如潮而至的選手們。他們大多並不認識這個斯文安靜卻連得19分的男孩,但一定要用擁抱和拳頭來表達此刻的驚喜和激動。

這是競技綜藝《這!就是灌籃》迎來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楊皓喆的故事不是個例,《這!就是灌籃》播出兩期,令人熱血沸騰、印象深刻的球員還有很多:高佳鉑、艾弗鋼、張寧……

關於「燃」的故事要怎麼講,體育賽事、影視劇自然都是最拿手的,但以娛樂著稱的綜藝節目需要去「提純」,卻不那麼容易。

果不其然,「劇本說」、「運氣說」圍繞在節目播出後的輿情中。但面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時,《這!就是灌籃》的總監製、總策劃說出了自己在節目製作過程中的四次選擇,以及做的四個「減法」。

這一切,還要從總策劃易驊拒絕明星開始說起.....

  • 熱血是怎樣煉成的?節目組的減法攻略

「一定不能再讓明星來打球了。」

在看了近年的競技體育節目後,易驊有一次在內部策劃會上,堅定地向團隊宣佈道。

以往這些節目通常會請專業運動員來擔任藝人的教練,或者運動員和藝人分組對抗。但演藝明星本身的競技水平有限,也很難拿出足夠的時間用來訓練,反映到節目里就是比賽的可看性不足。比賽不夠激烈精彩,那麼「熱血」就無從談起。

因此《這!就是灌籃》節目組確定了選拔素人球員的思路,也是節目組在選角方面做的第①次減法。

但素人的故事怎麼展現?海量的素材是一方面,每一期找到一個核心球員又是一方面。

「第一期楊皓喆那個壓哨三分球,我考慮過不讓它進的。」《這!就是灌籃》總監製王雲鵬說。

她的意思是說,按照劇情真人秀的模式,第一期應該在球未進的時候戛然而止,給第二期留足懸念——也就是讓網友們恨得牙痒痒的「孤兒剪輯」。

這個想法是王雲鵬最先提出來的,但最後也是她說服了自己,選擇完整呈現這場比賽。在反覆對比兩個剪輯版本後,她認為完整的賽事段落更有利於楊皓喆在第一期把臨危不亂的領袖形象立住,也能夠讓觀眾保持連貫的觀賽情緒。如果真的把進球放在第二期開頭,它的感染力一定會大打折扣。

「我們最終摸索出的原則是每一場比賽都要有一個牽引核心故事線的球員。」王雲鵬向小娛再一次強調道。

傳統賽事是全景式的記錄,觀眾的關注點非常平均,但是真人秀節目必須要塑造重點人物供觀眾共情。無論是1V1還是3V3,一場比賽中能夠突出講述的人物不能超過兩個,否則講第三個人的時候觀眾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

這是節目組做的第②次減法。

為了增加情緒感染力,後期剪輯運用了一些電影化、動漫化的手法去處理素材。

例如在楊皓喆的比賽中,他第一次突圍上籃的幾秒鐘是慢放靜音的,直到進球後外界聲音才恢復正常。這其實是電影常用的聲音表現手段,模擬當時人物主觀的感官體驗,使觀眾帶入主角情感。在一些關鍵時刻,節目還會將明星領隊和場下選手的反應鏡頭作為幾個靜態畫面剪接起來,和漫畫的分格非常類似。

不過這樣的剪輯手段也存在著不被籃球愛好者買賬的風險,比如節目彈幕中有很多人都在吐槽進球時刻的慢鏡頭。一位曾經打過NBL(全國男子籃球聯賽)的男生告訴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在籃球離筐比較近的時候,大多數情況是可以判斷是否進球的,因此重複慢放使他的觀看感受很不流暢。

「我們後期會做一些改進,可能會克制一些慢鏡頭的使用,但故事化的真人秀手法不會改變。」對於兩方的看法,王雲鵬也在取捨。

此外,逆襲反轉的戲碼固然令人激動,但也引發了「節目是否有劇本」的爭議。一部分網友認為「綜藝節目都有劇本,何況反轉這麼多,一看就是設計的」,另一部分網友則表示「籃球場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說有劇本的都不懂籃球。」

「海選共有44場比賽,最終播出的只有11場,肯定要挑選格外激烈精彩的那些。」王雲鵬表示,節目中比賽呈現出的戲劇性其實是素材精選的結果。「如果真寫了劇本,他們要在現場160多個選手、300多名工作人員面前一遍過,還得壓哨進球、三罰三進,那演技和球技未免也太好。」

總策劃易驊則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說,《這!就是灌籃》不僅沒有劇本,反而還刻意減少對選手行動的干涉。

在錄製現場,上場順序、挑戰對象都是沒有安排,即時發生的。導演組沒有嚴格劃分座位區域,也盡量少地去打斷錄製。而這,也是節目組在設計過程中的第③次減法。

選手常常四處走動熱身,甚至餓了可以隨時去休息區吃東西,坐累了還會趴在地板上看。「現場氛圍不像演播廳,更像一個線下籃球大party。」易驊說。

這給素材整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王雲鵬告訴小娛,「我們後期看到這個素材量是非常崩潰的。一共160多軌的音頻,有的人可能一天只講了兩三句話,有的人一天都在講話,中間只有三四句可以用,這些都是從海量素材裡面撈出來的。」選手上下場經常變動位置,要在60多個機位的視頻素材中找到與音頻對應的畫面非常困難,因此也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來進行這部分的對照工作。

但另一方面,相對自由的錄製環境也提供了大量可以用來展示選手豐富個性的素材。例如高中生夏浩然騎在張寧脖子上的鏡頭,就為張寧後面急於求勝、帶弟弟晉級的行為做了鋪墊;寂寂無名的高佳鉑堅持到最後一刻、打敗路人王冠軍平常心後,籃球少年們一擁而上共同慶祝的鏡頭也成為了節目中的一個情緒高潮。

  • 熱血綜藝早就不是新鮮事?專註於一項運動!

熱血其實是競技體育共有的屬性,因而以此作為標籤的競技體育真人秀並不少見,近年來就有《陽光藝體能》、《來吧冠軍》等多檔綜藝節目面世。只不過,得到市場的認可並不容易。

《陽光藝體能》以跆拳道、游泳、籃球為主要項目,《來吧冠軍》十二期節目中則每期都更換一項運動——看似能夠儘可能多地吸引不同圈層的觀眾,事實上也削弱了每一種運動的感染力、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

《這!就是灌籃》與之最大的差別之一就是專註於籃球這一項運動上。可以說,這是節目組在主旨上的第④次減法。

易驊表示,《這!就是》系列的前兩檔節目給了她這樣做的信心——街舞和鐵甲都比籃球更小眾一些,但也都成功突破了圈層。「不要擔心小眾,要先做對、做專業。」

王雲鵬認為,不同的體育項目規則不一樣、硬體要求不一樣,沒有辦法套用同一個模式去做節目。但是一個項目能否綜藝化,有幾個基本的考量因素:一是運動本身的觀賞性,二是這項運動的群眾基礎。綜合這兩點來看,籃球在中國可以算是一個最優選。

既然決定了要專註於籃球這一項運動,那麼節目組決定深挖更專業的素人球員而非明星。

之後團隊開始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進行用戶調研、籃球產業調研和全國範圍內的球員摸底。有一位球員在第一次被選角導演聯繫的時候還在上高中,第三次聯繫的時候已經上了大學。他都忍不住問:「同樣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了三年,你們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錄?」

即便節目中難免需要一些所謂的「綜藝咖」,最終他們也要通過比賽中的表現打動觀眾。第一期節目中,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高佳鉑又唱又跳,甚至戴著滑稽的面罩說要保護臉,但面對路人王冠軍平常心毫不退縮,最後三罰三中,實現了一場漂亮的逆襲;第二期里,身材瘦削、還穿著一身蜘蛛俠衣服的艾弗鋼不按套路出牌,但三分球極准,根本不給對手防守的機會,最後贏得了比賽。

  • 為什麼要熱血?正能量、無風險,不過時的審美取向

經歷了《中國有嘻哈》多位選手被電視台「封殺」後,《中國新說唱》前所未有地「lovepeace」;《創造101》粉絲集資跑路導致廣電總局下發「最嚴限秀令」,隔壁的偶像練習生們也受此影響停錄部分綜藝。

在文娛領域,公權力的重拳隨時可能出擊。在這種情形下,沒有什麼比高舉體育、熱血、勵志這些正能量大旗更加安全了。

除了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這!就是灌籃》還能夠滿足一部分觀眾所渴求的審美需要。「市場上已經有那麼多很美麗很性感的男性形象,我們這160多個鋼筋直男有他們完全不一樣的視覺魅力。」王雲鵬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說。

有網友表示,看《這!就是灌籃》讓她想起《偶像練習生》——同樣是一群年輕的男孩,為了自己熱愛的東西而努力在比賽中生存下去,並和自己的競爭對手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這種屬於青年人的情感是共通的,只是《偶像練習生》傳達的情緒相對細膩,而《這!就是灌籃》的表達則更加直爽酣暢,就像是藝術生和體育生的區別。

但事實上,籃球少年們可能不止是偶像練習生的同類替代品。

如果說觀眾投射在偶像練習生們身上的是愛情幻想,那麼投射在灌籃少年們身上的就是激情與夢想——不同個體、不同時期對理想戀人的想像各不相同,但追逐夢想的渴望是不分性別、也不會動搖的。

就像28年過去了,《灌籃高手》新裝再版的消息還是會登上微博熱搜,三井壽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仍然會令無數人熱淚盈眶;就像兩周前,日本甲子園全國大賽中的棒球少年們用他們笑中帶淚的青春故事刷屏朋友圈,引得一眾網友紛紛感慨自己的少年時代只有偷偷摸魚的補習作業,卻沒有拼盡全力的賽場。

滾燙的青春,永遠不會缺少觀眾。


身為電視台編導並且打過CUBA,整體評價難說,剛看完第六期,說幾個感受吧。

1-剪輯好了一些,沒那麼碎了。有人說回放太多,其實正常,NBA的好球不照樣回放n次嗎?漂亮的動作真正愛籃球的朋友肯定是願意看回放的,楊皓喆前幾期有幾個漂亮動作我甚至是拖回去好幾次慢放的。

2-剪輯,解說,觀眾都不懂球,這點有時候會減分。比如剪輯不知道究竟什麼技術動作是好看的,只會回放進球。

解說有一次說一個被侵犯的球員趔趄了一下有演員性質,但是打過球的應該都知道那個肘部推胸口的動作確實對持球者影響很大。

觀眾太不懂球,應該是學校不要錢拉來的或者50塊一天的那種,為了好看全是女孩,只會"哦""啊""耶"。不是打心底的熱愛,氣氛就差很多。

3-張寧有點飄,打的和CUBA時有差距,心態也有一些問題,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但是沒做到。

4-皓喆兄防守問題暴露了,防守意識和侵略性都偏弱,被晃轉身空位不補防等問題出現過多次。說實話這個防守水平在cuba應該是偏低了,而且這場比賽總體偏軟,沒發揮好。

5-大東我覺得可以回家了,還有夏浩然。

6-老鄉馮瀚圃幾乎沒上場啊,其實作為CUBA西北王太原理工大學的內線,應該是節目內線選手數一數二的了,可能也是這期規則受限吧,期待他後面的發揮。

7-楊政爭議很大,對他不了解,但是這個絕殺沒的說,包括加時賽的表現,確實是有實力的。不過確實說話上有一些問題,是太real還是太梗不了解也下不了定論。

8-關於彈幕說"劇本"的,我覺得很可笑。

很多人也為此氣憤,因為你說我們熱愛的東西是假的,就如同你說我們熱愛的歌手演唱會高八度是假唱一樣,屬於污衊。

並不是超出你想像就是劇本就是編排,NBA絕殺有多少,一個賽季下來絕殺集錦都要幾十個,難道都是劇本?

這種人無非不思考的loser,因為前幾年綜藝盛行大家感嘆綜藝節目好看的時候,有人爆出是劇本,這些跟風的記住了,覺得說劇本就像看透了本質能一鳴驚人,一看到綜藝就有劇本,真的是不動腦。

真人秀啊相親啊等很多綜藝,確實是有劇本的,我也寫過。但是《灌籃》,真正打過球的就能看出來。最多導師的言談上,選人上,噱頭上會有一些建議,但是比賽,絕對出不了劇本也沒法齣劇本。真按劇本來這麼多愛籃球的傻小子們真是影帝級別了。還有現場那麼多觀眾和球員,《灌籃》的保密工作也是FBI級別了。

這麼多年看了那麼多垃圾籃球電影籃球節目,終於有一檔能讓我看完並且追下去的了。對於籃球愛好者已經很不錯了,且看且珍惜吧。


為了黑而噴才是最騷的。

一個綜藝節目,有乾貨(參賽者,專業運動員),有流量(還是有水平的流量),我覺得挺好看(我本身喜歡足球)。

第一集看下來也沒覺得李易峰哪裡有問題。很熱愛很真實,加上最近他的電影表現不錯,隱約還有了些好感。有的人黑的我看著都尷尬,說什麼實力,說什麼要看純粹的籃球,真特么能裝逼,那你們為什麼不噴杰倫啊?杰倫一直說要找花俏的不是嗎?想起了前陣子鹿晗跟足球的事情,也是被一頓噴,就算別人是流量明星作品不行,難道就不能熱愛運動了。何況據我的了解,這兩人的足球籃球水平還是比鍵盤俠們強很多的。

麻煩你們這些所謂的直男癌不要給我們直男招黑了。


終場哨響,第一季《這就是灌籃》正式結束,但誰贏誰輸,其實並不重要。

如果說《灌籃高手》開啟了很多少年對於籃球的熱愛與嚮往,那《這就是灌籃》告訴我們更多的則是,成年後的艱辛和不如意。

這是檔籃球真人秀綜藝,選手大多是18-26歲的青年,他們有的在打著商業聯賽,有的在籃球和常規職業中做著抉擇,有的只是業餘打一打街球、過上了柴米油鹽的平凡人生。

他們在同一個節目里競爭,每個人天賦卻參差不齊。有的人從開場就是主角,有的人只能努力抓住每一個表現的機會來獲得掌聲,甚至可能都不是一個進球,而只是一次拼搶、一個防守。而結果呢?往往也是主角獲得了勝利。動畫片里是正面角色獲勝皆大歡喜,但現實中,沒有人是反派。

這是不是和我們的生活很像?我們都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生活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一帆風順吧。

這也是我認為《這就是灌籃》的最大魅力,它展示了人一生中會遇到的競爭,機會,規則,意外,爭議,服從,犧牲,反擊,練習,堅持,瞧不起,等等等等。

以籃球之名。

《這就是灌籃》不同階段的賽制其實非常複雜,但籃球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贏。可就像我們日常的生活一樣,在奮鬥的過程中,有辛酸、有委屈、有犧牲、有不公平。作為一檔自帶放大效果的綜藝,《這就是灌籃》則將這一切拆開,呈現給我們看:

你一定會經歷競爭,甚至對手比你強大數倍:

你也可能會被看不起,甚至,被嘲笑:

你可能之前被忽視,有了一個機會便視若珍寶:

你也可能會遇到意外,無法發揮出自己的所有能量:

你有可能會被犧牲,為了集體的利益:

你有時候會衝動,不顧一切後果:

你有時候要學會接受,因為一切自有規則:

這些,早已超出一個綜藝節目帶給人的視覺愉悅,而是一項真正的運動彰顯出的人生道理。

很多朋友看球只看NBA,最容易關注到的是灌籃和球星,但小人物的努力和掙扎,卻很少人能看到;很多人會嫌CBA沒有NBA般的速度和快感,但每一個聯盟都一樣,有天賦溢出的明星,就有干臟活累活的角色球員。並不是《這就是灌籃》的球員有多麼高超的技巧、打出了多麼高水平的籃球,才有這樣多的故事可以說。而是籃球本身,每個籃球聯盟本身,就有這樣複雜而真實的情境,只是一檔綜藝,會將這些放大,再放大。

如果沒有這檔綜藝,不打籃球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關注一群普通少年的比賽,也無法從各種細節中感受籃球的魅力,這魅力在於競爭、在於規則、在於挑戰、在於可能性,更在於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球賽,而從這項運動里,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體味人生。

優酷為其中的一些球員專門製作了紀錄片,球場下,他們再次震撼到了我:

大東,一個在節目中因為一句「我和鐵牛四六開」而被網友嘲諷的大個子。鐵牛被認為是節目中最強的中鋒,而大東這句話被認為是,不自量力。但實際上,大東的身世和經歷更加不容易。他半路出家開始打球,沒有家庭的支持,在外打球時母親罹患癌症。

他渴望進入職業聯賽,但當時18歲的他卻處處碰壁,被拒絕的理由是「年紀大了」。

不了解職業體育的人可能會困惑,但實際上在中國職業體育就是「少年功」,18歲已然錯過了開始職業訓練的最佳時機。

晏旭,一個在節目中以耿直、坦率形象示人的球員。他在少年時期和郭艾倫、周琦、韓德君這些國家隊球員都是隊友,但如今的能力和地位卻與他們有天壤之別。他這些年究竟經歷了什麼?

年齡,體制,說白了就是這兩個因素。在這兩個因素下很多有天賦的孩子最後無球可打,無隊可歸,最後日趨平庸。晏旭在因年齡問題無法打球的日子,漸漸消沉,被委派到遙遠的四川。

他也努力了啊,他也醒悟了啊,可惜一切在命運的鬼使神差下,不可挽回了。他終究無法和他曾經的隊友站在同一片賽場上了。

在中國,像晏旭這樣的球員不知還有多少。

陳登星,一代野球扣將,MIC領軍人物。在畢業後進入銀行工作了6年,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辭職,以熱愛的扣籃為生。聽起來扣籃是多麼的霸氣和瀟洒,但背後付出的,是無數次的訓練和逐年累積的傷病。

他今年32了,連職業球員在這個歲數也進入了身體的下滑期,他還能扣籃多久呢?陳登星說,只要他還扣的動,他就能飛。

我只是舉了三個例子,但其實每個一直在這條路上堅持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艱難和汗水。你只看到他們翱翔天際的一瞬,那是他們用摔倒無數次、練習無數次、對抗無數次換來的精彩。

其實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都發生著這樣的故事,但籃球乃至更多的體育競技,因為其獨有的對抗、競爭、團隊合作、重複練習,讓這些球員的故事更有魅力:

有人告訴你

你不要幻想

以你這樣的天賦

你做不到

但你偏不信命

你不會在乎他們的聲音

因為只要你打出來了

那些質疑的人都會閉嘴

你也曾猶豫過你的選擇

但你還是堅信你的熱愛

就算選錯了

也要跪著走下去

你幾度在枯燥的練習中想要放棄

但你記起了自己當初的承諾

給自己一個交代

給夢想一個交代

這過程當然很難

但你堅信你可以

你獲得了偏執與堅韌

這是籃球這項運動對你的最大饋贈

回頭想想,是不是《灌籃高手》在我們的人生啟蒙中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只不過《這就是灌籃》中的小夥子們,他們既不是NBA賽場上閃耀的球星,也不是動畫片中的完美主角,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在另一個領域為了自己的生活和夢想奮鬥的年輕人。

所以他們的故事才更真實,更鮮活,更能激勵人心。

我很感謝,在我長大的時候,在我需要面對人生風雨時,我的身邊出現了這檔節目,我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灌籃高手》。

重要的是,在這些故事中,不只有成功和榮耀,不只有堅持和奮鬥,還包括接受規則和信任隊友,包括保持冷靜和制定策略,甚至還包括,接納自己的平庸。

就像灌籃只是籃球比賽的少數瞬間,更多是爭搶籃板、貼身防守、上籃得分,甚至是投籃不中,這些才是常態。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所以這不是一碗以籃球為名的雞湯,這映射著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庸常。

Basketball is Life.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