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

趙寧: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吧,注意,不是川菜,是重慶菜。雖然我從來不認爲重慶菜可以代表川菜,但是也不否認以重慶爲核心的下河幫菜餚是川菜菜系中的流傳最廣的分支。

金渝重慶菜——位於北太平莊杏壇路北口,每天晚下班開車都會路過,每每被隔壁額爾敦綠色的霓虹燈招牌所吸引,所以一直想來這裏挑幾家店嚐嚐。

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

到了這裏才發現這棟樓外的招牌簡直可以說是辣菜大全啊,小小的一棟小樓裏擠下了渝是乎、付小姐在成都、湖南屈浩魚頭、辣貓、小碼頭重慶火鍋、山風店香鍋這麼多家川湘菜,簡直是辣死人不償命啊。

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

坐下後店員端上了免費的小食組,是香蕉片、葡萄乾、花生粘、甜杏仁的拼盤,喫完了還可以續,說實話,這是我見過的少有的在餐前免費零食上如此用心的店家,事實上喫完後還有店家送的果盤,就衝這一點,就值得給五星的好評。

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

【招牌水煮魚】這應該是店裏的主打菜,基本上沒有不點的。上桌後先由服務員潷掉表面的花椒辣椒,油體清亮,烹調出來的魚肉肉質一點也不會變韌,口感滑嫩,辣椒和花椒品種用的正確,辣椒身長肉厚、色鮮籽少,辣味正並帶甜,煮在高溫的紅油之中也不會變黑髮焦,香中帶麻辣,而絕非幹辣嗆鼻,達到了“油而不膩、辣而不燥、麻而不苦、肉質滑嫩”的要求。

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

【藤椒鉢鉢雞】我覺得這家的鉢鉢雞還是挺不錯的,色澤紅白相間,油亮通透。尤其是調料藤椒油的應用,熱菜油浸淋鮮藤椒粒,麻而不膩,清香浸人,如果換成辣椒油或花椒油,上火不說,色香味也會大打折扣,而且滿盆都是喧賓奪主的椒末,就根本不能叫鉢鉢雞了。將用竹籤串好的菜放進藤椒油湯裏一撈,再舉至嘴邊,油豔欲滴,麻辣鮮香。

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

【烏山風吹土排骨】懷疑寫錯字了,應是“巫山”而非“烏山”。先醃後臘,小籠蒸制,肉質清香風味獨特,略有些鹹,口感喫起來有點像清醬肉,味道又有點像金華火腿的香。但比北方的清醬肉要油膩,也沒有金華火腿那種陳腐的油膩澀味。

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

【豆湯豌豆尖】原湯化原食的代表,湯是豌豆湯,可以喝出煮開花的白豌豆皮,單純的喫食物本來的味道 調味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對我來說豌豆煮爛後自身特有的香氣已經足夠。真正的老饕是喫得了濃油赤醬豐腴味,也品得了清淡薄鹽本蔬香。

一家喫重慶菜的小店

【媽媽粉煎肉餅】帶來驚喜的一道菜。端上來的時候顯得普普通通,彷彿就是普通的韭菜油煎餅,結果一口下去,在韭菜的襯託下,脣齒舌喉牙都洋溢着肉香,於是掀開薄薄的餅皮,裏面居然加了臘五花肉,我說呢,真好喫。

總評:菜品味道不錯,價格實惠,性價比高,以辣椒和豆瓣爲基底,原料簡單、重油重鹽、麻辣辛香,傳承着重慶菜的“尚滋味、好辛香”的特色同時還把江湖氣表現的如此內斂,實屬不易。

細節上的不足:1、選址先天不足,如此集中的川菜館子扎堆是餐飲的大忌,口味重複。2、桌上應當有餐巾紙,但是無論免費的還是收費的都沒有。3、服務員偏少,難以在客流高峯應付的過來。

最後解釋一下問什麼重慶菜不能代表川菜,因爲事實上,真正上檔次的川菜是以上河幫(川西成都、眉山爲中心)爲主、輔以小河幫(由自貢鹽幫菜、內江糖幫菜、瀘州河鮮菜、宜賓三江菜)個別菜式組成,尤其是上河幫名菜真的系出名門,傳承了官府菜的特點,用料精細,口感溫和,像開水白菜、宮保雞丁、鍋巴肉片、甜燒白等等,這其中以重辣著稱的菜其實並不多。重慶菜一直被稱爲江湖菜,是上不了檯面的。重辣本質上是痛覺刺激,不能算是一種味道,不過是一種低級的感官刺激,和高雅的調味技巧無任何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