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基金一直是國內公募行業的標桿,不過在進入李一梅時代後,該公司營銷能力不俗,投研水準似乎卻大幅下滑。2017年,華夏基金還是除貨幣基金外的公募賺錢王,2018年卻成了虧損王。並且,在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公佈的一季度權益類產品前20排名中,基本上沒有看到華夏基金旗下產品。曾經的「公募之王」,似乎已經在漸漸隕落。

  今年以來的牛市轟轟烈烈,但是部分公募基金的反應卻比較遲鈍,特別是長期作為「公募標桿」的華夏基金,今年以來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增長緩慢。此外,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產品、混合型基金產品前20中,基本上沒有華夏基金旗下產品的身影。

  一直以來,華夏基金都是公募行業裏的標桿。自公募1998年成立以來,華夏基金賺取利潤總額排名第二,剔除貨幣基金後排名第一。2017年,華夏基金的表現也相當出色,剔除貨幣基金後賺取利潤320.06億元,在公募行業排名第一。

  但是2018年,曾經的「公募標桿」華夏基金卻持續低迷。數據顯示,當年合計虧損286.58億元,為公募界「虧損之王」。或許,這與該公司新掌門李一梅過於重視養老基金、債券基金和ETF基金,而忽視了主動權益基金的投研有關。

  2018年4月底,湯曉東突然辭任華夏基金總經理。當年5月,原副總經理李一梅接替湯曉東,成為華夏基金第四任「掌門」。從她的履歷看,一直是處於營銷崗位。其與2001年8月加入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基金營銷部總經理、營銷總監、市場總監等,2015年5月起任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可以看出,李一梅精於營銷,自身投研能力稍顯遜色。

  華夏基金一向以投研能力出眾,並且培養出王亞偉等一系列明星基金經理。然而2018年卻虧損嚴重,2019年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錶現一般,投研缺失下的保守性策略,或令華夏基金再也無法重回公募基金王者的寶座。

  //

  弱市大擴張,牛市不作為

  //

  2019年以來的「春季躁動」行情,無疑是各大公募擴張規模、吸引投資者的絕佳機會,然而華夏基金的反應卻相當遲鈍。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自2018年年末至2019年4月11日,華夏基金股票型基金規模從954.45億元增至1011.97億元,增幅僅為6.23%。混合型基金方面,自2018年年末至2019年4月9日,基金規模從795.26億元增至799.79億元,增幅僅為0.57%。

從賺錢王到虧損王,華夏基金女掌門李一梅扛得起「金字招牌」? 財經 第1張

  來源:天天基金網

  而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2019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平均凈值增長率為27.96%,混合型基金平均凈值增長率為19.19%。檢視華夏基金旗下產品凈值表現,也基本與平均凈值增長率保持一致。因此,華夏基金一季度主動權益類產品凈值增長緩慢,很大程度上是投資者大量贖回導致的。

  投資者大量贖回,似乎也與華夏基金2018年下半年在弱勢行情下逆勢擴張,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有關。華夏基金「第四代掌門」李一梅是營銷出身,或與此相關,2018年下半年華夏基金股票型基金產品規模擴張相當迅猛。

  截至2018年6月30日,股票型基金產品規模才僅為624.06億元,在到了當年年末,規模已經高達954.45億元,半年時間裏規模就增長了52.94%,這樣的成績在弱市環境下顯得異常突出。

  但是,A股行情不好的背景下,權益型基金擴張越迅速,給投資者帶來的虧損也越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華夏基金旗下可統計的186隻基金中有103隻虧損,全年合計虧損286.58億元,在132家基金公司中虧損金額最多,成為當年公募「虧損王」。剔除掉貨幣基金後,華夏基金虧損更是超過380億元。

  要知道,2017年華夏基金共創造收益371.48億元,剔除貨幣基金後,華夏基金旗下其它類型基金共為投資者賺320.06億元,在當年公募基金中排名第一。

  或許,沒有2018年下半年股票型基金瘋狂的逆勢規模擴張,華夏基金2018年權益類產品也不至於虧損如此慘烈。確實,精於營銷的李一梅上任後,股票型基金的規模飛速擴張,但是與投研實力、市場行情不匹配的規模擴張,卻令華夏基金喫了大苦頭。並且,也會給該公司產品在後續營銷上帶來更多困難。

  //

  逐漸保守的「領航員」李一梅

  //

  李一梅2018年上任之初大展身手,當年下半年公司股票型、債券型和指數型基金產品規模,都取得了突飛猛進,分別從年中的624.06億元、261.58億元和635.15億元增至年末的954.45億元、367.25億元和967.74億元,漲幅分別為52.94%、40.39%和50.27%。特別是,股票型、指數型這兩類權益類,漲幅均超過5成。

  當期,上證指數卻從2847.42點跌至2493.90點,跌幅達12.42%。由此可見,華夏基金的市場營銷能力不可謂不強大。但正如上文所言,弱勢環境下權益類產品擴張越猛,虧損規模也越大。

  可能是2018年的業績表現太差,李一梅領導下的華夏基金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保守。根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華夏基金僅新成立了4隻基金產品,分別為華夏科技成長股票、華夏四川國改ETF聯接A、華夏四川國改ETF聯接C以及華夏養老2050。其中,只有華夏科技成長股票一直為主動權益類產品。

  有趣的是,截至目前,華夏科技成長股票還是虧損的。該基金成立於2019年3月5日,截至4月18日收盤,單位凈值為0.9988。與之相比,上證指數從3月5日開盤價3019.88點漲至4月18日收盤的3270.88點,漲幅達8.31%。指數大漲的背景下,華夏科技成長股票居然還虧損了,投研能力之差可見一斑。

  來源:天天基金網

  或許,正是投研能力的不足,才令「女掌門」李一梅不敢大規模發行主動權益類產品。縱觀李一梅擔任總經理後的歷次公開發言,她也比較青睞發展養老基金和ETF產品,在投研能力上,則強調發展AI 智能投顧。

  2019年1月,李一梅在做客新浪財經時,甚至表示養老是基金下一個20年最大風口。然而短期時間內,養老基金的發展仍面臨諸多難題。

  //

  「無冕之王」今安在?

  //

  華夏基金是國內「明星基金經理」的搖籃,曾經的投研能力也無與倫比。在公募行業,華夏基金也最早提出「研究創造價值」的投資理念,並制定了嚴格的投資管理流程和制度。

  在範勇宏時代,他對投研特別重視,對於規模卻比較剋制。據瞭解,範勇宏對於投研團隊卻一直非常捨得投入,並且給予研究員極大的信任;華夏基金建立了自己培育研究員到基金經理的體系,讓研究員也有投研決定權。

  而重視投研的同時,範勇宏也不盲目追求規模。2009年,華夏基金髮行的華夏盛世精選受到投資者追捧,不到半天就得到180億份的認購。不過,範勇宏很快就把這款基金的發行叫停了。一般來說,基金規模越大,業績也越難做的好。範勇宏這麼做,說明在他心裡投研水準一直高於規模增長。

從賺錢王到虧損王,華夏基金女掌門李一梅扛得起「金字招牌」? 財經 第2張

  來源: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

  而進入李一梅時代似乎恰恰相反,營銷部門出身的她,上任之初似乎就極力追求權益類產品的規模增長,僅2018年下半年,股票型基金、指數型基金的增幅就雙雙超過50%。

  而規模的快速增長,似乎也對華夏基金投研能力提出挑戰。在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的一季度基金產品排名中,權益類產品前20名難覓華夏基金蹤跡。

  數據顯示,一季度標準股票型基金(A類)榜單中,前海開源、諾安基金和鵬華基金排名靠前,前20隻基金產品中,沒有一隻是華夏基金旗下。此外,在主題指數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前20名中,也沒有找到華夏基金的身影。由此看來,華夏基金的投研能力已經大幅下滑。

  或許,提拔李一梅擔任總經理開始,便標志著華夏基金從更看重投研逐漸轉向更看重規模。業績是基金公司長期發展的基石,也是吸引投資者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一旦投研能力不足,公募基金也就失去了長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