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第二卷【摘抄和讀後感】

來自專欄觀察者4 人贊了文章

作者把羣體的觀念、意識、想法解讀為一條大河。觀念本身劃分為蓄積因素和即時因素。字面理解,前者就是大河綿延不絕的勢,後者是河流翻出的洶湧波濤。蓄積因素是羣體一切信念和觀點的基礎。

摘抄部分為斜體。

1 「種族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於任何要素要想在種族間傳承,都必須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種族之間存在文化差異,這是不可否認的。當今世界人們花費太多時間,去甄別、討論在認知差異過程中是否存在歧視的問題。並將相關的問題提升到法律層面。我認為在民主法治的多民族國家施行這類政策的一大弊端,是導致社會太過重視表面的和諧從而生成大量政治正確至上的觀念。當然,什麼樣的羣體觀念會促成什麼樣的法律,反過來,法律也會影響人們的觀念。美國目前存在的一大問題,是「部分少數族裔如非裔墨西哥裔因較差的經濟物質條件而無法讓年輕人接受好的教育進入好的工作環境來改善生存環境從而形成貧困的閉循環」與「大量中產、高層美國人過度執著於政治正確並上升到意識形態範疇去彌補種族間表面態度差異而非執行自由化市場來消除貧困」間體現出的現實和觀唸的矛盾關係,而這個矛盾關係的本質,就是源於大部分人作為羣體,並不具備足夠坦蕩且客觀的認知能力,去認同勒龐先生上面的那句話。

2 「沒有傳統,文明是不可能的;沒有對這些傳統的破壞,進步也是不可能的。其中一個巨大的困難,在於如何在穩定與求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在援引的這句後面,作者舉了滿清的例子。在沒讀到這個例子之前,我腦海里想像的是文革的畫面。勒龐認為滿清政府在傳統習俗中捆綁過久,以至於它無法接受變化,失去改革能力。有趣的是,15年後,滿清政府被暴力推翻。但這個國家真正的迎來體製革新,法制進步和人民觀念發展,卻用了很久。直到現在人們互相調侃對方觀念落後還是,還會用一句「大清已經亡了。」從1911年到2018,回首百年,中國人自己才瞭解我們的進程中有多少曲折彎路。誠如書中預言,觀唸的扭轉太需要時間,而盤旋在進步和文明傳承之間對立統一的平衡,也許我們始終沒辦法摸到那個穩定的點。不過這纔有了那經典的論斷 :「沒有哪種統治形式可以在一夜之間建立起來,政治和社會組織是需要數百年才能打造出來的產物,封建制度在建立起它的規則之前,經歷了數百年毫無秩序的動蕩,君主專制制度也是在存在了數百年後,才找到了穩定的統治方式,而這些等待的時期是極為混亂的。」(Ernest Lavisse)

3 「在某一時刻對一個民族有益的制度,對另一個民族也許是有害的。」

4 「決定個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

——書中非常激進的觀點之一。但我相信,這樣激烈的觀點是源自於深刻的洞察力而非純粹主觀判斷。畢竟,政府是框架,也是由人組成。框架可以塑造人民,也會被羣體左右。作者認為一個民族並沒有真正改變自己制度的能力,革命只能改變制度的名稱卻非本質。我卻樂觀一些。大概因為我沒見過真正的革命。但作者卻也相信,憲法的措辭雖然只是無知修辭學家無用的工作,但需求和時間會慢慢帶來變革。

5 「……我們就應當承認,制度與一個民族的繁榮或者另一個民族的衰敗是毫不相干的。支配民族的是它們的性格,與民族性格不匹配的各種制度模式,都不過是借來的外衣,是一種暫時的掩飾罷了。」

——讀到這裡,腦海中突然想起了某個長者的聲音,「你們問中央支不支持?當然支持!……你們不要想搞個大新聞,把我批判一番……西方哪個國家我沒去過……談笑風生!」制度這個外衣,影響到底有多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刻我只覺得,長者說的對。

6 「奢談毀掉這種制度的政治家,我們應當對他們可憐的智力水平抱以憐憫。如果他們碰巧毀掉了這種制度,那麼久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殘酷內戰,而這又會立刻帶來一種比就政權更具壓迫性的新集權制度。」

——二十歲的時候看了很多批判當時中國的文章。有一些人的文字寫的真好。但現在回想起來,大部分人沒有真的弄清楚制度、種族羣體之間的關係。而大概煽動性的言論,在傳播上永遠會勝過理智思考的聲音。這顯然是屬於網路時代的悲哀。

7 「法國的教育制度把多數受過這種教育的人變成了社會的敵人,為最糟糕的社會主義培養了許多學生……一個基本的心理學錯誤,認為智力可以通過一心學好教科書來提高。……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知識,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都排不上用場,教育對於他來說就是背誦和服從。」

——振聾發聵。人類的教育產業是進步最慢的環節。上面這段話是勒龐批判一個半世紀前法國教育的節選,套用給今天的中國,還是覺得非常適用。

8 「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經驗、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

——人類當前的教育模式,是農耕工業時代的知識類教育,和商業化信息化社會已經脫節太遠,變革已經悄然來臨。當學校的公立教育越來越落後,不同的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會越來越大的增添個體差異。

9 一個國家給年輕人什麼教育,就能知道這個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

——仔細想想我們國家給年輕人的教育,然後去判斷國家的未來。一些悲觀開始蔓延。

10 「統治者的藝術,就像律師的辯術一樣,首先在於如何遣詞造句。」

——這一點,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11 「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幻想,於是他們便如飛蛾撲火般,本能地趨向那些迎合他們需求的巧舌如簧者。推動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遠不是真理,而是謬誤。……羣體從來不渴望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不加理睬,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甚至更願意崇拜謬論。」

——中間的句子沒有摘抄。對社會主義批判的太過於兇狠,不忍直視。

12 「通常,一代人的經驗對下一代人往往沒多少用處,這就是引經據典的歷史事實達不到目的的原因。

——所有的進步都隱藏著對以往認知的背棄。年輕人如果想要勝任未來的工作,確實無需熟知歷史典故。當今中國,最基本的互動模式都在發生變革。父輩年輕時那種籠絡在國有制巨大機器框架內人們互相依存的生存關係,已經轉型變革為互聯網時代雙方愈發平等自由散漫不在意關係本身的扁平化互動。我第一次工作的時候,我媽讓我給直屬領導送禮,我卻完全無動於衷。在她看來有必要的巴結在我眼中毫無意義。後來快離職的時候才送了一盒巧克力給主管。所謂的領導,在我眼裡就是比我先入職的朋友而已。哪天我不愛幹了,這工作就可以不要,但也許友誼還可以延續,看雙方意願。

13 「……領袖大都是行動派而不是思想家。他們不具備洞察未來的天賦,也不可能擁有這種能力,因為這些實際上會引發內心的搖擺不定和行為的停滯不前。他們多來自於那些病態的、神經質的、激動的、精神錯亂的人羣,也就是介於瘋狂邊緣的人羣。……羣眾總是原意聽從那些意志堅強的人,這些人也知道如何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大眾。羣聚的個體會完全喪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服從一個有主見的領導者。」

——領袖會充滿熱情,所以領袖的反面不是底層貧民,因為他們也可以狂熱起來。領袖的反面是冷靜的知識分子,所以從秦始皇開始焚書坑儒,到康熙的文字獄,一概如此。如果煽動、引導不了,就把這些唱反調的都殺了。其實對統治的影響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古往今來把學者坑到極致的,數英雄人物還看今朝。當然,那也是羣體瘋狂的意志,不至於一人獨攬全責。

14 「羣體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被奴役。」

——雖然通篇都是金句,但這本書裏我找不到任何更精闢的話了。

15 「這類人中,有著宗教和偉業的真正奠基人,比如聖保羅、穆罕默德、哥倫布和德·雷賽布。他們要麼聰明過人,要麼思維狹隘,但是這些多沒有關係,因為世界是屬於他們的。他們具有一種罕見的、強大的品質——持久的意志力。這樣的意志足以征服一切。強大持久的意志能夠成就的東西雖然不能總得到充分的認可,但是沒有東西可以抗拒它,無論是自然、上帝還是人。」

16 「能夠長期保持聲望的神與人,決不允許別人對自己有任何爭論。要得到民眾的敬仰,就要與他們保持距離。

——這句說的是偶像。

總結:作者在第二卷表現了更深刻的洞見,也有更多偏激的思想。最後一卷暫時不看了,等對社會更瞭解、批判能力更強時再拜讀。我不是很贊同作者的一部分觀點,尤其是關於領袖那部分。但沒必要提出自己的理念,這些不重要。

學到或強化的知識點:

  • 民眾如羣氓
  • 割韭菜靠的是暗示
  • 武斷、重複和傳染
  • 偶像在換,不換的是對信仰的需求
  • 知易行難,知道的太多會猶豫不前,偏執狂纔有行動力
  • 嚮往自由的人永遠是少數,大多數人嚮往的是安全
  • 人的生存和前行,所消耗的燃料是夢想
  • 穩定的統治,應該給大部分民眾穩定的幻想
  • 英雄的成敗看聲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