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孫彬訓╱臺北報導】

受到企業作帳、壽險法人海外投資與大陸美國貿易紛爭等多重因素影響,6月國內投信基金規模較5月減少776億元至2兆4,722億元,若累計今年上半年,投信基金規模仍較去年底增長1,537億元,成長率6.63%。投信法人指出,現階段可以全球佈局,以參與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行情。

第一金全球大趨勢基金經理人葉菀婷表示,陸美貿易紛爭越演越烈,造成6月全球股市波動劇烈,進而影響投資人信心,但這並非是造成6月投信基金規模減少的唯一因素,因為自3月陸美相互宣戰後,投信基金規模仍逐月增長。

葉菀婷表示,從歷史來看,除了1922年,貿易戰對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長期影響普遍相當有限,因此投資人不宜過度悲觀,反倒應該留意短線跌深後的中長期佈局機會,如:本益比已落至十年線附近的陸股、趨勢明確且獲利穩健成長的機器人、較不受貿易戰幹擾的FinTech金融科技和AI精準醫療產業等。

宏利全球股票策略首席投資組合經理Paul Boyne指出,當前緊張局勢的核心,是一場關於領導新世代科技發展的持續鬥爭,例如機器學習、量子運算和人工智能。在「虛擬」戰爭的背景下,關稅措施相對上只屬枝節,但糾紛持續的影響難以見得只侷限陸美兩國,因此基於相對估值水準,繼續對美國資產持審慎觀點。

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表示,目前的貿易之爭有助過去一年來漲幅過多的股債市重新回到合理價位,而金融市場自高檔修正後,已回歸較合理的價位,股債市投資價值也開始浮現。

元大全球ETF成長組合型基金經理人周芯瑋表示,在資產配置上建議以「啞鈴模式」做為雙核心配置,一端著重防禦型資產,如美國長天期公債、公用事業、必需型消費等與大盤相關性較低的資產;考量已開發市場景氣仍具韌性,因此另一端可納入成長型資產,如科技類、景氣循環股等,作為獲取超額報酬的策略。

對新興市場有興趣的投資人,先觀察大陸股市與新興市場本地債是否止穩回升,若兩項指標皆往好的方向,可適度分批佈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