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甦指初創企業可借助大灣區的創科優勢迅速成長。

大學知識轉移講求「產學研」結合,要大展拳腳往往不可局限於香港,本地多所大學早年已進駐內地或甚至大灣區設立研究機構,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正是其中之一。負責帶領城大研究及科技的副校長呂堅透露,深研院目前有逾200個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獲批經費總數高達港幣2億4千多萬元。曾夥拍學生先後創立四家公司的城大教授楊夢甦,亦指初創企業可借助大灣區的創科優勢迅速成長起來,互惠互利,提升本港創科產業收益。

楊夢甦指初創企業可借助大灣區的創科優勢迅速成長。資料圖片

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轄下有十多個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副校長呂堅自13年上任後,便開始帶頭鼓勵校內科研團隊申請內地科研經費,他透露,深研院現有228個在研項目,研究經費合計港幣2億4千多萬元,包括來自中央、廣東省、深圳等地方政府和企業。「城大項目的數量和金額都是香港院校在深圳所設研究院之中的第一名,申請成功率也跟內地最好的大學差不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依託港、澳、穗、深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發揮國家高端要素集聚平台的作用推動多項產業。呂堅認為優厚的科研經費及補貼,是吸引港創科人才到內地發展的原因之一。他以深圳的「孔雀計畫」為例,指城大博士畢業生自動享有其C類人才待遇,「首4年人民幣160萬元補貼,相當每年有40萬元,如果是博士後還多18萬元補貼,那每年就有58萬元。這只是補貼,就算每個月讓他賺1萬元,那他一年也有70萬元收入,遠遠高於在香港。」

城大(研究及科技)副校長呂堅認為,大灣區的發展需要更多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的崛起,城大在不同學科範疇將繼續提升水平。

呂堅指出,深圳能夠斥巨資吸引人才有兩大原因:產業的實際需求和良性循環。他解釋,深圳政府投資的新公司通常都賺得大錢,然後透過繳稅回饋給政府;而深圳去年已超越上海,成為全國稅收金額最高的城市。

對此,在城大深研院設實驗室的生物醫學系主任楊夢甦也有類似看法。他於04年起先後成立四家各以中、港為據點的初創企業,最新是去年夥拍三個門生在深圳成立晶准生物醫學公司,並獲當地政府以每平方呎3元的優惠價,承租一個3萬呎面積的辦公室。

他透露,深圳政府近年均向其項目批出每年3百萬至5百萬元研究經費,「粗略計算,由02年至今,來自中央的資金有1千萬元,廣東省的有5百萬元,最多的還是深圳,加起來有2千萬至2千5百萬元。」但類似研究在香港,如研究資助局和創新及科技署,每年每項目僅批約2百萬港元。

楊夢甦感嘆,本港創科產業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0.7,與深圳的百分之5、新加坡的百分之4,或南韓、台灣等地的百分之三均相差甚遠,即使如特首所願,在5年內翻倍仍比不上。他直指大灣區令港生有好出路,「大學開發出技術、成立公司、享有專利,知識轉移就能盈利」,不諱言很多公司在內地和香港均有註冊成立,香港也能透過這些港企稅收有收益,互惠互利。

「以往本地大學辛苦得出的科研成果,可能論文出版後便無下文;但若商品化,便可憑專利有收入,好過死在手上。」楊夢甦認為,本港優勢是國際化,吸引國內外技術人才,而大灣區也有深圳、東莞等「世界工廠」,物流發達兼有龐大的市場,這些條件雖和美國舊金山灣區不同,但大灣區也並非要重複美國的模式。

呂堅亦同意大灣區發展正追趕上去,並指最新的經濟總量已超過舊金山灣區近百分之50,「雖然他們的人口才9百萬,我們有4千多萬,人均總值還是差很多。」他認為大灣區需要有更多一流研究型大學,以配合整體的創科產業鏈發展,並指城大將在不同學科範疇繼續努力提升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