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

  又雲「杜工部」,這個「工部」便是他的官職(杜甫也曾任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等,品階低不贅述)。廣德二年(764年)春,其好友嚴武,再鎮蜀有功,封劍南節度使。恰逢漂泊兩年的杜甫回到成都,嚴武曾數度勸其出仕,均遭拒,但嚴武不忍其窮困潦倒,便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因此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工部一把手是尚書,正三品;之下設侍郎,四品下;而員外郎,從六品上。擱現在,相當於部委副司長。

2.王維

世稱「王右丞」即「尚書右丞」,官階為四品下,主管兵部、刑部、工部三部十二司,相當於現在國務院的副部長級別。

3.白居易

「香山居士」一生跌宕起伏,可謂精彩!唐朝的文職基本做了個遍,從祕書省校書郎(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爬到到太子少傅(二品),又以刑部尚書(類似司法部部長)正式退休,死後又贈尚書右僕射(副宰相)。歷官二十任,食祿四十載,中間雖曲曲折折,總得來說也算官運亨通,功德圓滿!

4.劉禹錫

劉尚書,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與柳宗元、王叔文等革新派關係密切。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836年,任太子賓客(閑職),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正三品(檢校,就是皇帝下詔單批,而非正式任命,從只能來看,相當於現在名譽「外交部長+教育部長+中宣部長+文化部長」)。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所以,以官階來判:

白居易》劉禹錫》王維》杜甫


杜甫生於712年,逝於770年。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合稱「李杜」。杜甫35歲入長安應試,因為權相李林甫阻撓,當年參加考試的仕子全部落選。從此杜甫客居長安十年,奔走權貴,獻詩獻賦,過著貧困的生活,仕途失意。

終於到了751年,唐玄宗祭祀太清宮等盛典,杜甫獻《大禮賦》,得到玄宗賞識,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只得到參列選序的資格。因為主選者又是李林甫,所以杜甫未得到官職。

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杜甫輾轉各地,並做了很多著名的詩作。直到757年,杜甫投奔在鳳翔的唐肅宗,纔得到左拾遺的官職,這個官職屬於諫諍類官職,雖然可以名正言順地挑皇帝或高官的毛病,但官階很低,只有七品。

王維(701年至761年),唐朝著名詩人和畫家。731年,王維科舉中狀元及第,歷任右拾遺,監察御史,節度使判官等職。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這是個輔佐尚書令的官職,唐朝時一般官階是正四品。

總的來說,王維的主要才華還是在他的田園詩裏,世上一般說: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同時,在詩仙詩聖之外,後人亦稱王維是「詩佛」。並且,王維確實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善書法,通音律,篆得一手好印刻,生前後市都享有盛名,真的是天賦運氣都好的驕子了!

白居易(772年至846年),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他的詩題材廣泛,語言通俗易懂,有「詩魔」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也是諫官,官階較低為正五品。晚年白居易轉任刑部侍郎,並出任過同州刺史,最後以刑部尚書致仕,正二品。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詩人,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表現,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長恨歌》和《琵琶行》,他的詩作促使後世詩人正視現實,關心人民疾苦,字句淺顯易懂,對詩歌的發展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

劉禹錫(772年至842年),唐朝文學家和哲學家。793年科舉進士及第,歷任監察御史,朗州司馬,連州刺史,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官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歲,贈戶部尚書,正二品。

劉禹錫的山水詩獨具風格,一改當時詩人胸襟狹小,氣象蕭瑟的不良景象。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一生始終不絕望,有著一顆鬥士的靈魂,有「詩豪」之稱。並且,劉禹錫的文章以論說成就最大,一些專題性論文立論精闢,針砭時弊,飽含哲理,因此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學家和散文家。


中國人從小多讀唐詩,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人的名字都相當熟悉知道他們是非常有名的詩人。可是,一般的讀者卻很少去留心和注意他們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比如,唐代有許多著名詩人,像元稹、張九齡、上官儀、韋莊等,都曾擔任過宰相,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也是宰相。

有些詩人雖未居相位,但也是朝廷重臣,官位也相當之高,如白居易晚年擔任刑部尚書,韓愈曾為吏部侍郎。有些詩人雖未擔任部長級職位,卻重兵在握,軍權甚大,威凜凜,如以寫愛情詩《遊域南莊》而得名的崔護,也曾擔任過嶺南節度使。其他像高適、王維、李益等詩人,雖未出將入相,但在朝廷中也都是高官厚祿,地位耀。

至於擔任過地方官的詩人,那更是不勝枚舉,如劉禹錫、柳宗元、韋應物、杜牧、岑參、劉長卿等許多著名詩人,都曾擔任過刺史一職。可別小看了這「刺史」,它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長之職,地位也不低了。

具體到四人的官職高低,以他們最後的任職來對比,白居易晚年任刑部尚書(正三品)、王維最後任尚書右丞(從四品)、劉禹錫檢校禮部尚書(正三品)、杜甫工部員外郎(從六品上)。但因為劉禹錫「檢校」,是「詔除」(皇帝下詔單批)而非「正命」(通過人事部門正式任命)的「加官」,所以要低於白居易正式任職的刑部尚書。

綜合來看,以最後任職情況排序,應為白居易>劉禹錫>王維>杜甫。


杜甫最高也就是左拾遺,左拾遺是個八品的諫官,不負責某項具體工作,職責是對國家大事發表意見,推薦人才,但是品級太低,沒什麼權利。

王維官職是尚書右丞,唐代尚書省的官職設置是首長尚書令(正一品),但自太宗時就不設了,以副職尚書僕射(從二品)判省事。後來僕射的職權也被架空,由其下的尚書左右丞主持日常工作。尚書右丞(正四品下),主管兵部、刑部、工部三部十二司。相當於現在國務院的副部長級職位,但權力有限,你想啊,一個正四品下的右丞怎麼管正三品的六部尚書(更何況六部尚書加同平章事就是拜相了)?右丞管的這三部的副職都是正四品下。

白居易官至三品,也是上大夫的級別,但是他在官場建樹不多,做的詩又讓皇上不喜歡,一貶再貶,其實也不算得志。

劉禹錫死後被追為戶部尚書,算是最大的官了吧,但是他一生也挺坎坷,不算得志。

總得來說,王維算是比較平順,極少有被貶經歷。


這個很簡單,白居易>劉禹錫>王維>杜甫。白居易是正三品的刑部尚書,劉禹錫是正三品的檢校禮部尚書,王維是正四品的尚書右丞,杜甫是從六品的檢校工部員外郎。

杜甫,最高不過員外郎,從六品

說起杜甫,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他的政治落魄。確實,杜甫一生鬱鬱不得志,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只能趨炎附勢,投靠地方藩鎮,混個小幕僚噹噹,他在朝廷擔任的最高官職不過是左拾遺,只是一個七八品的小官,杜甫也因此被後人稱為「杜工部」。

後來,杜甫被貶官後依附劍南節度使嚴武,做了嚴武的參謀,嚴武向朝廷上表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被後世稱為「杜工部」。 不過,這個「工部員外郎」前面是帶「檢校」的,也就是加官,相當於虛銜,級別為從六品。

白居易,官至刑部尚書,正三品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因為政治緣故屢遭貶謫,他仕途前期還比較順利,中了進士後一直在長安任職,最高擔任過中書舍人一職。

中書舍人的品級是正五品,但地位較高,擁有實權,因為他的主要職責是起草詔令、侍從皇帝、宣旨上表、執掌機樞要務,跟皇帝關係十分密切,當中書省長官缺位時,中書舍人是實際上的中書省最高長官,一度還被認為是「宰相之任」,不過白居易未能拜相。

後來,白居易幾經浮沉,仕途再度上進,最終退休時是刑部尚書,正三品。不過,唐朝的刑部尚書實權遠遜明清時期的刑部尚書。

王維,官至尚書右丞,正四品

王維仕途同樣坎坷,他是堂堂狀元及第,但唐朝的狀元不像宋朝和明清時期那麼值錢,王維入仕後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爬,本已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但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攻陷長安後,王維被迫接受偽職,當了安祿山的官,留下污點。

後來,王維靠著弟弟的幫助,未被追究多少責任,還一路陞官,官至尚書右丞,因此被後世稱為「王右丞」。

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尚書右丞是丞相、副丞相,其實唐朝的尚書右丞只是尚書省的內部監察官,主要負責監察六部中的兵部、刑部、工部,品級為正四品,並無行政權力。

劉禹錫,官至檢校禮部尚書,正三品

劉禹錫,又是一個仕途坎坷的大才子。劉禹錫曾參與永州革新,結果革新失敗被貶官,此後長期沉淪於地方,擔任偏遠地方的州刺史。

晚年的劉禹錫重回朝廷,先後擔任主客郎中、禮部郎中等,最終官至「檢校禮部尚書」,也是加官,正三品。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拾遺是一個古代官職,主要作用是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政策決策失誤),隸屬諫諍機構。封建時代設立諫諍機構,付薪水養了一批諫議大夫、拾遺、補闕、正言、司諫之類,有點類似現在的監察部門。

杜甫當的是左拾遺,古代官職,左比右大一些(唐宋時期都是左官高於右官,那時的左右僕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為上。在當時也就是七八品的官。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祕訣》。

右丞換到現代相當於國家部級祕書長 大概是三品到四品之間 算是很高的官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祕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劉禹錫官至太子賓客,正三品


王維(701年-761年,或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後因伶人舞黃獅子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最終官至尚書右丞,正四品或正四品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 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杜牧被稱為「小李杜」,祖籍襄陽,其父曾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每考結果都是落第。此後看破世事的杜甫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期間多有佳作:《登兗州城樓》,《畫鷹》、《房兵曹胡馬》兩首,一首《望嶽》,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至德二載(757年)四月杜甫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杜甫就當過左拾遺官職不算大,大概居於七、八品左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於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他歷任罷校書郎、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左拾遺,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814年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其後白居易至長安任祕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14年後,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次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轉年任河南尹。3年後,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後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後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從一品,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尚書官階為正三品。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一生官運還是有的,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這或許是他仕途好的一個因素吧。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貞元九年(793年),23歲時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進入仕途,與二王(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柳宗元組成「二王劉柳」集團進行改革,後失敗被貶為遠州司馬,後相繼在連州、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和州(安徽和縣)任刺史,被貶23年後的826年(寶曆二年)被召回長安任職東都尚書省,開成元年(836年),任太子賓客、祕書監分司東都,一直到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

會昌二年(842年),劉禹錫病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正三品。生前的尚書銜其實就是個虛職。

從以上可以看到劉禹錫、白居易官職都是三品,王維四品,杜甫七品,都是一代才子仕途高低的不同,不能不讓唏噓。


杜甫:當過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安史之亂後,得封左拾遺(就是諫官,相當於紀委類的),沒多久又被擼下來,被派去幹了一些處理雜事的小官吏。之後又被派去管倉庫了。52歲時,受人舉薦,在成都獲封檢校工部員外郎,這也是杜工部的由來,檢校的意思是虛職,做的工作是嚴武的參謀,其實是相當於嚴武給面子,把他養起來而已。

一輩子窮困潦倒,連兒子都餓死了,可見生活困苦到何種地步。

王維:30歲狀元及第。開始當右拾遺(小官,參謀),之後當監察御史(也是小官)、河西節度使判官(屬於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相當於現在各市局的局處長)。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相當於組織部長)、給事中(具體負責審議封駁詔敕奏章,有異議可直接批改駁還詔敕。百司奏章,得駁正其違失,事權甚重)。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差點被斬首,多人求情,被責授太子中允(太子的幕官)。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就是部長的輔官,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故世稱「王右丞」。

白居易:進士及第後,次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學官)。808年任左拾遺(參謀)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小官)。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後任忠州刺史。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六品)。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中書舍人為天子最親密之近臣,掌管詔旨制敕與皇宮財政,負責執掌詔誥、決策政令、輔佐天子。)後外調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築西湖堤防(白堤)、疏浚六井等政績。被任命為蘇州刺史,終老。

劉禹錫: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文化部長)。最高做到部長級。

所以,看這四位,官位由大到小排列應該是白居易——劉禹錫——王維——杜甫。


杜甫曾任左拾遺,從八品。入蜀後經嚴武推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從六品,檢校是代理官職。

王維歷任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判官、吏部郎中、尚書右丞,後稱王右丞。其中尚書右丞為正四品。

白居易曾任翰林學士(不定品級,俗稱內相)、左贊善大夫(正五品)、中書舍人(正七品)、蘇、杭刺史(從三品)、刑部侍郎(正三品)、太子少傅(無官階)等官職。

劉禹錫歷任好幾個州的廠刺史,後任檢校禮部尚書,正三品。

四人綜合比較起來,應該是白居易官職最高,因其翰林學士與太子少傅二職的發展空間更大一些。


白居易——追贈尚書右僕射(從二品)

劉禹錫——追贈戶部尚書(三品)

王維——尚書右丞(正四品下)

杜甫——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從六品上)


劉禹錫活著時有加封檢校禮部尚書,三品。(雖然是虛銜但也是官啊……)

白居易活著時是刑部尚書,三品。

杜甫比較慘,這個官還是靠關係捐的……也是虛銜,實際是在當幕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