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你喜歡某個國家的文化、喜歡某個國家的君主,這跟喜不喜歡這個國家中的另一個人有什麼關係呢?

倘使葉卡捷琳娜二世真是普魯士的公主,那麼興許還能算得上多少有點關係。然而她並不是啊——她不僅不是普魯士的公主,甚至壓根兒就不大好算是一位「公主」……何況細究起來,她恐怕都未必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普魯士人。

解釋一下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出身,以及她大概是因為什麼才會被一些人誤認為是一位「公主」的吧: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亞·奧古斯特·弗雷德里卡(Sophie Auguste Friederike)。他的父親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Christian August)是一名普魯士軍官(1742年5月16日受封普魯士陸軍元帥),同時也是一名窮貴族。

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在其父安哈爾特-多恩堡侯爵(Fürst von Anhalt-Dornburg)約翰·路德維格一世(Johann Ludwig I)死後,開始擁有了神羅小邦國的君主(侯爵)身份。然而此後他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均屬於沒有實際統治權的共治君主【1】,且其長期(近40年)在普魯士軍中服役。

注1:1704-1709年,安哈爾特-多恩堡侯國(Fürstentum Anhalt-Dornburg)由五兄弟(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排行老三)共治;1709-1710年由四兄弟共治;1710-1742年由三兄弟共治。1742年開始,安哈爾特-多恩堡侯國聯統(或者說合併)了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侯國(Fürstentum Anhalt-Zerbst)。此時,五兄弟只剩長兄約翰·路德維格二世(Johann Ludwig II)與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兩人。兩人的主頭銜由此變成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侯爵(Fürst von Anhalt-Zerbst),並繼續共治至1746年11月5日長兄去世,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才得以真正開始統治自己的邦國(1704年以來實際統治者一直都是長兄約翰·路德維格二世)。然則次年(1747年)的3月16日,他自己也去世了。

1747-1793年的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侯國(橙色)。此圖可放大,大家可以找找多恩堡(Dornburg)在哪兒~

然後問題就來了——

德語中的「Fürst」頭銜,是一種介於公爵(Herzog)和伯爵(Graf)之間的爵位,但在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卻常被譯作「Prince」。於是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許多譯者也不細究,就直接譯為「親王」或者「王子」了。

可是就算這樣,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頭銜也不該誤作公主啊……

於是,這就到第二個問題了——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身份是侯爵的女兒。而在德語語境里,侯爵、公爵、國王(K?nig)、皇帝(Kaiser,即神聖羅馬帝國抑或德意志帝國的皇帝)的女兒,通通都是「Prinzessin」,翻譯成英文當然就都是「Princess」了。於是乎,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時候,不過腦的譯者們就又直接譯為「公主」了。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普魯士公主」身份,只怕就是這麼以訛傳訛出來的。


@赤坂凌太郎 受方相提醒,於是修改了一下容易引起誤解的部分。

另外,方相認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神羅的諸侯邦國再小,名義上也是獨立實體。因此將葉卡捷琳娜二世稱為「公主」(具體為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侯國的公主)也沒錯。

我則認為「公主」這一稱號(頭銜)在翻譯上的使用,似應更嚴謹(或者說嚴格)些。


大佬們說的很好了,我再補充一點。

感情什麼的不說,單說民族文化問題。

彼得三世對葉卡捷琳娜不會有任何的民族因素考慮,即使有,也是負面的。

因為說到底葉卡捷琳娜也不能算多普魯士。

彼得三世是典型深浸德意志文化的人,然而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個拚命努力要俄化的普魯士人。

人家生出來怎麼會叫葉卡捷琳娜,這是個俄國名。人家生出來叫索菲亞(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而按道理彼得三世也輪不到繼承大統,說白了羅曼諾夫皇朝自從彼得大帝去世,內部碾壓極其嚴重(雖然之前也很亂),本來彼得大帝的大太子因為鬧騰,不喜歡他爹想逃跑,到最後就被彼得抓起來上刑上死了(腓特烈·威廉一世:你看你(拍腓特烈大帝)),本來就一堆閨女沒兒子。還好太子有個兒子,結果太子的兒子彼得二世又得天花早死,一死羅曼諾夫皇朝男嗣就斷了,後來一番折騰彼得大帝他哥伊凡五世的後代也沒了,伊麗莎白女皇上來,也才輪得到彼得大帝的外孫彼得三世上,到現在羅曼諾夫皇朝全名是叫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羅曼諾夫,也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俄羅斯女皇伊麗莎白自己沒合法後代,才從德國選了彼得三世當繼承人,還特意給他選了媳婦,選的就是索菲亞。索菲亞是正了八經的普魯士人,彼得三世從小也德國教育出來的。但是人索菲亞比彼得三世有心眼。彼得三世覺得我以後當了沙皇,我什麼習慣你們還能翻天(真翻了)。索菲亞是很有覺悟的,嫁到俄羅斯,文化習慣就得改成俄羅斯。先改名字,索菲亞不叫了叫葉卡捷琳娜,宗教也改了,宗教人家原先是路德宗,她爹虔誠信徒,她忤逆她爹改成東正了。求伊麗莎白女皇送來好的俄語老師,認真學語言。再看看彼得三世,俄語都不會幾句。最後葉卡捷琳娜夙興夜寐,累的得了肺炎,瀕死的時候她媽給她找路德宗的牧師做臨終懺悔,她說我不要,我要東正教修士。好在是沒真的走了。甭管真的假的,裝的演的,葉卡捷琳娜這一出有人是感動的,俄羅斯宮廷上下對葉卡捷琳娜一致好評。所以日後彼得三世精普精過分了,脾氣太臭,宮廷里的人才願意跟著葉卡捷琳娜折騰,要麼倆普魯士人鬧矛盾,俄羅斯人支持誰啊,不如另找一個,沒原始動力啊。

所以你說彼得三世崇尚普魯士文化,怕是他越崇尚越看不上精俄的葉卡捷琳娜。


喜歡普魯士文化,崇拜腓特烈,不代表就要喜歡每個普魯士人吧。一個人喜歡美國文化,但他就是不喜歡賈斯汀比伯,這有什麼問題嗎?彼得三世一直是未來的瑞典國王,結果被姨媽拉去當了沙皇,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你本來是要去英國當首相的,結果突然變成了印度總理,你心裡會舒服嗎?這時候你老婆是個英國人,你是積極推動印度向英國全面轉型的,可你老婆公開說印度話(好吧印度話也是英語),穿印度傳統服裝,跟土生土長的印度人打的火熱,以純種印度人自居,你會不會嫌棄她?

葉卡捷琳娜二世不是普魯士公主好不好,她是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的公主。只不過她爸爸安哈爾特的親王奧古斯塔正好是腓特烈的陸軍元帥。


因為他認為葉2,是伊麗莎白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同時他也知道伊麗莎白的目的就是讓自己和葉2生出皇子,而取而代之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們結婚七年,彼得三世也沒有碰過葉卡2,而相對來說兩個人生活中也少有共鳴,雖然葉2極力討好彼三,但是彼三根本不買賬,而彼三熱愛音樂 最後才和自己的瘸腿情婦心心相印,對葉2更是嗤之以鼻了。
他之所以討厭葉卡捷琳娜就是因為他和她的婚姻是被安排好的,而不是他自己選擇的,他從內心就對這個表妹很排斥。就像魯迅先生和朱安,徐志摩和張幼儀。
別以為誰都和李治一樣,皇帝身邊的女人能幹得可以批閱奏章,處理軍機大事,還比你皇帝做得更有聲有色,你皇帝自個心理都會不爽。事實證明,葉卡捷琳娜確實是個牛逼的人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如果你是一個精中的日本人,你有可能喜歡一個精日嘛?


喜歡誰不需要什麼理由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