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少讀像日日這樣的人物雜誌,一讀真心沉醉在這本人物誌裡,簡約的排版,充滿濃厚日系清淡感的照片。

    在看像雜誌或是旅行書,我第一眼通常都會看排版、印刷的紙質與油墨的質調

若是水彩風格的筆觸卻配上光澤感較強的雙面銅版紙,那可是會讓水彩的質感大打折扣。

日日在這方面表現的很棒,不是那種刻意做的很像小品的創作品

(畢竟是系列刊物不是隻有要做一本就結束的類型)選擇的紙張與排版的樣式簡單卻深知其編輯者深厚的功力。

 下載  

    裡面介紹各個關於生活的簡短篇章,陶藝家的器物、家常菜、探討食物真味與調味、工作與生活,篇篇讀來都有著共鳴。

陶藝家製作的古樸碗盤,細細上釉、燒製的過程

讓我想起那位久未連絡的伯父,在員林鎮一條充滿藝術氣息的小徑,開了一間名為藏綠的簡餐館

雖然說是簡餐館卻沒有菜單!每天烹煮的料理都由伯母早上去菜市場選購回來,才能知道今天是麵食還米食?西餐還是中餐?

     藏綠如其名,門口是一片綠意盎然,隔開了門外喧囂塵世,入內牆上擺放著充滿藝術氣息的簡易陶坯,有上釉色也有裸坯的,都是伯父的作品。

小小的捏陶間就在用餐區的後室,二樓則是伯父的設計工作室,平時以各類平面設計為主要收入,捏壞只有閒暇之餘才能創作。

看到伯父的作品很難想像他是無師自通的學習陶胚,再揉捏拉握之間,臉上的表情是極為專注喜悅的,我想深深愛著一件事就是這樣光芒耀眼的吧。

 634788311341612500  

    家常菜這部分,有幸能到同事素霞姊家作客才能品嘗到甚麼是完全自然的美味

我從國中就已經住在外面,一直以來都是外食,少不了油膩鹹辣的調味,雖然不十分挑嘴,還是會偏好清淡簡單的蔬食。

素霞姊的母親知道我們要來作客,便往菜園裏頭去採了菜蔬,還刨了幾根紅蘿蔔

一點油一點蒜爆香後就直接大把新鮮葉菜炒熟,佐以一點白鹽做調味再無其他,那頓飯喫的口齒生香,新鮮就是最棒的調味。

後來在外總是會下意識地尋覓這樣的單純好滋味,不過真的很難能找到呢!(打到這邊都餓了)

 

    再來說說工作與生活的部分吧!其實這本書最有共鳴的地方在這裡,尤其是讀到小林寬樹-從生活中灑落的種子這篇

小林寬樹年輕時是看甚麼都不順眼的厭世性格,直到他到了澳洲,住在草原周邊,過著凡事自給自足的生活開始轉變

他撿拾著自然中各式石子、木材等資源製作生活中的擺飾、傢俱、甚至是房子的一部份。

    沉醉在一杯紅酒眺望草原落日愜意之中,平靜的時光陶冶滋養著心靈。

看見溫柔一夜的雨後,老公公扶攜著老婆婆在自家們前眺望彩虹的畫面,不僅使他熱淚盈眶,也連動的藉由文字感染了我。

他反思著自己從孩提時代就追尋的真正幸福、生活該有的樣貌、真正的富裕,這些問題在他心中有了答案。

在活著的三十幾個年頭中邊尋找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一邊做著喜歡的事情,希望能夠打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讀到這段我有種被深深敲擊的感覺,這不正是描繪自己所困惑的樣子嗎?

總是在夜深人靜時客從心底冒出來的那份朦朧模糊的一項,老是覺得抓到了一點甚麼其實又沒抓住任何東西,就在這裡被具體的寫出來了!

    只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能每天仰望天空,能有一點愜意的日子

當這樣的日子堆疊成長長的時光時,那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微小平凡的幸福。

又如另外一個篇章裡矢谷左知子所說的:

忠實聽從身心需求,所以我現在在這裡,這就是所謂順應自然的做法。

在迷惘的時候,想起這樣的字句,能舒心一些,停下腳步再檢視自己

然後想想最好與最壞的打算,煩愁一天愉快也一天,在於怎麼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