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上古政權的後裔和滅商功臣及周王室子弟為諸候,是周王朝的一項長治久安的大政方針。試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周國以一個僻處西垂的邦國,利用商王朝的主力大軍在外佂討東夷、國內空虛之機,而"巧″取朝歌,滅商而取天下。但是畢竟實力有限,為了儘快延攬人心,必須採取分封諸候的方式,借用上古政權的號召力,分封其後裔去鎮守地方也是其策略之一。

二、周王朝的統治疆域很大,但其統治中心卻仍是周國本土和洛邑周邊!對於很多邊遠地區,因為王朝的力量有限而鞭長莫及。因此分置諸候於各地,去開拓疆土、穩定疆域,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況且周王朝時代,統治區域雖大,但是卻沒有足夠的人囗去填充。所以只能是利用包括上古政權:傳說中的上古君主及夏朝後裔,甚至包括商朝後裔為諸候。以達到借用其力量,治理其民眾的目的。

三、周王朝時代,在其疆域內不僅有"華夏族″,也有戎、狄、夷等其它部族雜居。他們的地盤與周王朝的諸候國的領地犬牙交錯。為了對這些部族進行威懾和蠶食,在中央的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是必要分封包括古政權後裔在內的人為諸候。讓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四、周國滅商而奪取了天下後,商朝的殘餘力量和影響力仍然很大!對新興的周王朝構成著威脅。因此,為了證明周國滅商是為了天下公義,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所以周初統治者便將能夠分封的上古君主之後,和許多功臣(更多的是王室子弟)一起分封到各地:一方面去鎮壓商朝的殘餘力量,和抵銷其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分謗″的作用(消彌那些關於周王朝得國不正的傳言)。

五、周王朝的分封制,在其前期是成功的——起到了壯大周王朝實力,擴大並穩定了統治區域。達到了開疆拓土,屏衛王室的目的。但在其後半期卻也因為諸候做大,而令王室空有虛名,領地日削。最後被諸候國強秦所滅亡。真是"成也分封、敗也分封″。

上述淺析只是個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歡迎予以指導,謝謝!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封先聖之後有點意思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武王克殷,封先聖之後五國,其中有些不解之處,俗人一哥自問自答一番。

一是,先聖之後何其多哉,誰纔是正根啊?

俗人一哥認為,這事好辦,這幾個姓氏的部落首領誰跟老姬家打天下出力多的是正統,沒出力的誰的勢力最大誰是正統,看來傳說中訪來、找來的是不是有點太任性了。

二,這幾位封的是什麼爵位啊?

從最近的宋國來看是公爵,宋微子功大封公爵,其他的自然在名義上也要優待啊,好賴人家老祖宗是幹過天子的,當然從有祥實記載的陳胡公、杞東樓公的封號來看是公爵應該是無疑的。

三,封這幾位弄哈?

《禮記·樂記》《史記·周本紀》載:武王褒封「帝堯之後於薊」。載:「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不是讓大夥看有點矛盾的記錄,其實不矛盾,往前推了幾輩罷了,其實一個「褒」字、及「未及下車」已經說明瞭老姬此時的心情,俺要當「羣主」了,俺這個羣不是自創的,是接這哥幾個祖先的正統羣,是合禮法的,不是偷來的搶來的做了女婿換來的,俺不想幹,是上天非讓俺幹啊,這苦差事,上邊這哥幾個都問過祖宗八輩了,不信可以做證。哈哈。

四、這幾個國的位置說明瞭什麼?

焦,有不同的說法,大致是從今天河南中牟遷商水再遷安徽亳州是可信的,祝應該在強大的魯國附近,後與魯等姬姓諸侯通婚而漸強大,有不與「任氏」(祝氏諸侯)相爭之說,薊在今天北京附近,陳在今天河南淮陽,杞在今天河南杞縣,後遷山東,從這些封地來看,屬東夷者四個,在北方者一個,且都遠離政治中心鎬京及東都洛邑,並且不難看出其周邊都有強大的姬姓諸侯來監督。

唉,原來是把暫時還不能一口吞下的行個好落個名封給別人先代管一下啊,從後來的一葉封唐、滅密須國看,大哥的仁厚外衣下也是一顆陰冷的心啊。

 

 

 


為了彰顯周朝的仁德,這是周朝實施仁政的一項重要舉措;為了使前代明君有專人祭祀,中國人一直提倡孝道,注重祖先祭祀工作。

周朝官員認為,國家大事在祀在戎,即祭祀與打仗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無以倫比!


這是兩王三恪,是古代的政治禮制,這是必須做的事情,沒得選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