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真的是「年紀」上的一種象徵吧,我想,畢竟快奔三了,很多事情我也在摸索中,姑且暫定是這樣子。  我記得大學畢業是要考多益才能畢業的,每個科系都有基礎畢業門檻分數,那時常抓不到訣竅,所以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所以報名參加「地球村」的多益準備相關課程,但因為覺得上午上課,晚上又要上課,兒時經驗每天下課就要衝補習班,沒得不去的理由,讓我很抗拒,所以有一個月時,我常跑到「金石堂」去看書躲避時間。 (但我真的挺感慨這些學費的,後來報名參加學校假日辦的多益課程,我就考過了…..還花錢還抗拒,真的挺%O#X%$)

 

話回正題,那段日子我也把一整櫃的兩性讀物看了個遍,讓我這個從女校高中到大學科系大部份都是女生世界的人,對男女有了進階瞭解,對愛情這種事情也萌生個人看法。 不管是在求學還是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在閒暇時間如果有跑書店,都會往翻譯讀物的書櫃去找「愛情」相關的書籍。 其實我很少買中文讀物,因為個人嚮往的是國外的生活情景,所以喜好就是從翻譯文學下手。  但是畢竟還是小說吧,書中世界的設定我很少能感受到共鳴,可能我所接觸的世界比較狹窄,所以我只想從白天的乏味在夜晚時從書中找幻想的世界。  甚至有時還會上網去找愛情小說看,但每次只要想到這個世界不會真的有這些人存在,每次看到中間都猜得到結果的情節,都蠻看不下去的,也常覺得做白日夢蠻無謂的。  想想原來我也有情竇初開的時候,只是比較不愛亂幻想怕不切實際讓自己抽不了身,但至少也有過期待這樣過去的日子,就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什麼時候開始接觸生活方面的讀物,也是近兩年的時間。 有時思想上的轉變,真的也只是一念之間,有時想得到是甚麼讓自己改變的原因,有時只是時間在沉澱自己而改變。 當花蓮開幕了「誠品」,我自己是蠻開心的,雖然在臺北時我最愛的是「金石堂」,原因很簡單,我永遠能在那裏找到我想要的書籍,臺北的「誠品」常讓我頭昏眼花,常常要走啊走,繞啊繞,我其實沒有想在那裡花上這麼多時間的想法,但因為和老公交往後知道老公有會員卡(他比我還愛買書的),我也隨著變換買書的店家。  但在這前提時;花蓮只有「九乘九」和「光南」,對於一個曾經臺北人而言,這兩個地方真的不是我想去逛書店的目標,所以老公常會說沒辦法,花蓮以前也有金石堂只不過倒了一段時間了。 所以花蓮有「誠品」時我真的很開心有一個這樣環境的地方,而我在花蓮最大的興趣也是上咖啡廳和逛誠品,在單純的生活環境下,也由於工作的內容和曾經在澳洲體驗過當地生活的種種原因上,我的重心開始往生活型態方面移轉,開始喜歡家居擺設,有時想要從讀物中去找尋生活層面上的意義,我想這應該都因為這幾年生活上轉了一小圈的關係吧。

 

但你知道嗎? 我有時也會從「懸疑」的書籍裡去找生活方面的意義,或許是因為要思考吧,有時一些驚險刺激還是最能餘音繞樑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