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之見,自然是崇禎皇帝。即便大明王朝亡在他手,卻是天命而已。畢竟之前的各位奇葩皇帝將整個大明折騰的千瘡百孔,崇禎只能是回天無力。明朝滅亡的鍋,嘉靖、萬曆都要背。

萬曆皇帝為什麼二十多年不上朝,不出宮門。整日在後宮廝混,但大明機制正常運轉,百姓生活還算穩定,故而很多人認為萬曆皇帝厲害,可以運籌帷幄。其實不然,大明政治穩定,在臣不在君、這最主要得益於明朝的內閣制度。其中張居正功勞首屈一指。就如同現在一個好的公司,老總經常在外,公司一樣正常運轉,盈利不斷。明朝出了七八位奇葩皇帝,也有不少禍亂朝綱佞臣宦官,可是在多重壓迫下,明朝一直都井然有序,並未有大的動亂,都是制度在發揮作用。所以萬曆皇帝的才能不可否認,但遠沒有許多人認為的那麼高。哪怕是打倒嚴嵩等,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皇權龍椅。

崇禎皇帝的抱負遠不止此,而是要中興大明。想要積重難返的大明重新恢復生機,單憑這份志向就比萬曆強。畢竟萬曆遇事就是一個躲,鴕鳥之性。但是奄奄一息的大明非經大手術不能治癒。後金在外,李闖於內,內憂外患的大明,讓崇禎疲於應對。面對大明這樣一個外部創傷嚴重,內臟又損壞的病人,崇禎這個醫生手足無措,胡亂下藥,可惜不是神仙,也不是神醫,不能對症下藥,眼睜睜看著大明病入膏肓,痛苦而終。


萬曆是崇禎的爺爺,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國家照樣運轉,崇禎勤政歷史出名卻亡國。很多人會認為萬曆很歷害,這其實是誤解。

首先,萬曆和崇禎都談不上優秀。優秀的皇帝政治上必然是合格過硬的,能夠把握歷史的航向。萬曆對尖銳的問題採取逃避的辦法,拖延不決,崇禎則什麼事都攬過來,又處理不好。

其次,萬曆和崇禎如果非要比個高低,我認為崇禎能力更強。因為二人的歷史背景不同。萬曆有張居正變法留下的紅利,而且他做皇帝的幾十年間明朝內外環境大體太平,使得他可以躺在功勞薄里享受,據說他專門積累大量財富供自己享受。萬曆的幾件大事都辦咂了,為明朝滅亡埋下了伏筆。一件是國本之爭。他一直不願意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想立鄭貴妃之子朱常詢,結果遭到太后和大臣的強烈反對而沒成,他就百般冷落長子,造成長子一脈缺少正統的教育,扭曲了他們的人格,後來他們治理國家很成問題。第二件征朝鮮,與日本侵略朝鮮軍隊作戰。雖然取得最後勝利,但耗盡明朝的財力,使得明朝國力急轉直下。第三件征遼失敗,後金崛起。萬曆晚年,為鎮壓努爾哈赤後金政權,萬曆派了十一萬大軍征討,雙方發生"薩爾滸之戰",明軍全軍覆沒,此戰後,後金對明朝採取進攻態勢。反觀崇禎一上台就扳倒了權宦魏忠賢。支支補補中好歹過了十七年,這十七年沒有一年不是內憂外患,危機重重。崇禎成為亡國之君,固然有崇禎志大才疏、剛愎自用、疑心太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他抓的牌太差了。換而言之,崇禎如果和萬曆對調一下,崇禎能幹得更好,萬曆則大概率提前亡國。


說崇禎勤奮,我同意。說他精明,這過分了!

這個提問有2個誤區,雖然沒有明說,但意思很明確,一是認為勤勉就是精明能幹,就是個好皇帝;二是認為萬曆三十多年不上朝就是昏君。

首先必須要明確的是,不上朝絕對≠不理政!那時的上朝就等於現在的開會,因為明朝特色,上朝就是大臣們吵來吵去,要麼就是罵皇帝,再加上萬曆腿腳不好,索性他就賭氣不去開會了,所有的政事都拿到寢宮裡做了。如果萬曆不幹活的話,別說40年了,就連40天的皇位都坐不穩。

崇禎上台時,國家的局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都說他碰到了天災(小冰河時期),其實他所遇到的天災還不如他的祖爺爺成化那會嚴重,可他祖爺爺都平平安安的度過了,而崇禎則搞的民變四起,典型的天災人禍。

要說明末的猛將如雲,孫承宗、盧象昇、孫傳庭、袁崇煥、曹文詔、洪承疇……,這些人都有改變局勢的能力,但都被崇禎全部葬送,罷黜的罷黜、殺的殺、逐的逐,崇禎不是沒有續命的機會,只能怪他自己,殺了不該殺的人,聽了不該聽的人,自己能力也不夠,勤勉不能掩蓋無能!

這2個皇帝都不能算是好皇帝,特別是萬曆,張居正嘔心瀝血給他打下那麼好的基礎,就因為他記恨張居正,都被他廢掉了,所以清人說的明實亡於萬曆可能多半因此而來。至於崇禎完全是能力不足,再加上剛愎自用,誰也不信,導致亡國。


發表一下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其實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沒有直接的歷史資料可以對比。他們不可能像現代化國家一樣,有民意選舉、民調支持率、滿意度等等。所以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見解,發表一下觀念。

我們先了解一下萬曆皇帝的執政生涯:

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缺乏張居正這樣的賢士應對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明神宗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

(萬曆)

在了解一下崇禎;

崇禎皇帝朱由檢,也就是明思宗,出生在1611年,是明朝時期的第十六位皇帝,明朝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即是萬曆帝的孫子。崇禎十七年逃亡煤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

(崇禎)

所以拋開起義兵變不談,明朝並不是在崇禎繼位之初就滅亡,而是在運作了十七年之後才倒塌,整整十七年,有太多的變數,如果他真的是一個優秀的皇帝,我想17年也足以讓他施展拳腳。而萬曆,雖然晚年荒於政事,朝政腐朽。但畢竟在即位之初也曾經有過中興盛世。

綜上所述:在治國方面,我還是更加支持萬曆帝。


兩位明皇,一位把張居正改革十年後的中興氣象搞得蕩然無存,另一位乾脆將大明王朝墮入萬劫不復。如此敗家型的領導者,非要選一個,敗光家產的崇禎應該更加「優秀」。

國與國之間,沒什麼勤奮精明,強存弱亡,就是這麼簡單直接。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君主。幼帝登位,最初十年因為年紀小,重用老師張居正掌國。張居正任期實行改革,效果還是不錯的,糾正了正德、嘉靖時期造成的下降頹勢,氣象一新,國庫充盈。

張居正活著時,萬曆皇帝還能言聽計從,張死去沒兩年,就編織了大批罪名,抄了張居正的家,因此餓死張府十餘人,連死去的張居正也險些被開棺鞭屍。

推倒張居正,就能確立自己的至高權威,這一點神宗看的很清楚,但是手段的陰毒下作,也能反應出其心胸的偏激狹隘。不過萬曆集權的本事還是有的,因立儲之事三十年不上朝,還能把國家權力抓在手中,這一點和他爺爺嘉靖倒是很像。

為人津津樂道的「萬曆三大征」,征是征了,大倒未必。而且所用軍需兵餉,也是張居正時期積攢的餘蔭。到了執政末期,後金崛起,薩爾滸之戰大敗後,明朝東北邊防攻守相易,漸趨惡化。故有「明實亡於萬曆」一說。離了張居正,萬曆什麼都不是。

再來看一看崇禎。確實很勤政,崇禎登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是搖搖欲墜。內有闖亂,外有滿清,文武百官無一日不爭。焦頭爛額的崇禎每日發愁操心,但也無力回天。

如果在太平盛世,崇禎也許是位口碑尚可之君。江山風雨飄搖時,理政手段卻是簡單粗暴。不論好壞忠奸,一股腦的殺。搞得自己眾叛親離,落了個薄情寡恩的惡名。

如果作為一名小官,崇禎會是個「勤吏」,但是讓他當皇帝,氣度謀略明顯不夠。

古時這種衣缽相傳的皇帝選拔模式確有極大的弊端,讓一位天才的書畫家當了宋徽宗,讓文採風流的詞人當了李後主,又讓本該是木工大師的朱由校登了大位,然後又傳給了本該是「勤吏」的弟弟朱由檢。

這都是「天命」,他們本來都可以很優秀。


感謝謝邀!

答: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其功績卻遠高於勤勉克儉的崇禎皇帝

奇葩皇帝朝朝有,只是明朝特別多。最讓大家不可思議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親手創造了中國帝王史上的一項吉尼斯紀錄:長達28年不上朝。據說他在位48年,只出過一次皇宮,就是去十三陵看自己的陵寢。其他時間就在深宮裡攢錢、和嬪妃廝混、和大臣慪氣不上朝。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奇葩皇帝,創造了許多讓人匪夷所思的業績,通過張居正主導的一些列改革,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對外戰爭也接連獲勝,整個國家反而呈現出了一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萬曆對外征戰創造了「萬曆三大征」這樣的功績,寧夏之役、援朝抗倭、用兵女真。從萬曆皇帝用人可見一斑。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抗倭援朝戰爭中段,日本假裝和明王朝議和,以爭取備戰時間,而明朝兵部尚書石星果然上當,對日本人的和平誠意信以為真,還說服朱翊鈞下詔書冊封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事情敗露後,深感丟臉的萬曆大怒,下詔書斥責說「兵部尚書石星這廝,好生欺誕不忠!」

在青海立下邊功的鄭洛,便來自他的慧眼識英。而且一旦決定用誰,朱翊鈞的態度便十分堅定,哪怕周圍各種構陷彈劾,也從不為之所動。

他任命李如松提督遼東,任命徐貞明開墾京郊農田,都招來反對聲一片,彈劾奏章滿天飛。朱翊鈞卻從不動搖,相關彈劾一律壓住:天塌下來朕頂著,你就給我放心做事。事實證明,他都對了。

「萬曆時代」李贄等大思想家紛紛湧現,政治社團紛紛出現,學派繁榮。是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的時代。 萬曆年代出現了徐謂和董其昌等頂級書畫家,是個藝術蓬勃發展的年代。 「萬曆時代」市井文學燦爛,出現了世界級的戲劇家湯顯祖,是個文化事業昌盛的時代。 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朝鮮戰爭,萬曆朝是唯一一次全勝的.以後的甲午以中國的慘敗告終,50年代的勉強和美國人打個平手.惟獨萬曆皇帝非常堅定,經7年終於將日軍全部趕出了朝鮮.「萬曆時代」是徹底擊敗日本,昂首東方,是中華帝國最後一次輝煌的年代。

萬曆也是滿清初起,世風墮落、思想多元化。危機和挑戰並存的時代。 「萬曆時代」的生機活力比死氣沉沉的康乾盛世強百倍,明朝的文治武功到了頂點,是中國歷史的岔路口。 清朝初年黃宗奚,顧炎武,朱舜水等名士也都是明朝遺留的精髓,直到清後,中國思想界徹底沉淪!漢民族的雄武和氣魄,包容和豪邁,通過滿清近三百年的統治徹底消失,曾經春秋戰國的氣節大義,漢朝的威武和唐朝的開放,宋朝的文雅雍容,明朝的世俗文明,在漢人身上完全消失,即使偶爾冒出一些精英,隨即就被滿清統治者殺掉,漢人成了表面的文明人,內里的奴隸, 以至於面對近代西洋的挑釁,變的愚蠢和懦弱不堪,民族被戕害長達150年之久,至今沒有消除遺毒…… 再看而今,文藝界電影界,辮子戲橫行,為滿清皇帝貼金,個個英明神武,猶如青天,而明朝以及以前的朝代,都成了昏君和黑暗時代,還有近代的英雄人物通通被抹黑,漢奸被平反,是誰在做這些事情!天知道了!

大家不要進入誤區,以為皇帝勤勞就是好事? 此事關係制度變遷!而不是憑人力來判斷朝代好壞!

大明萬曆皇帝20多年不上朝,國家照常運轉!就是因為明朝有成熟的文官制度,類似民主議會,所以即使皇帝不做事,文官體制也可以保證國家正常運轉,換獨裁的滿清皇帝可以嗎? 滿清皇帝是目的,始終是為了維持對漢人的統治,維持滿清貴族階級的生活利益,保住富貴和統治地位,漢人的一切進步和覺醒都要被抹殺,通過無情的屠殺和長達三代130多年的文字獄,抑制漢人的先進意識,造成萬年黑暗,直到麻木不仁!貽害千古!

而萬曆是巨變的時代,孕育一次文藝復興,「萬曆時代」時「非君浪潮」高漲,民本主義盛行,是封建皇權統治遇到極大衝擊挑戰的時代。「萬曆時代」是資本主義萌芽方興未艾,是蘊育新型生產關係的時代。萬曆三大征,揚大漢雄威於寰宇,威震敵膽,蒙古、倭寇望而卻步,再保大明六十年國運,實為不易。

「萬曆時代」是市民社會發展,市民力量壯大。首次出現了市民力量和封建統治鬥爭的時代,是社會動蕩和蘊育社會變革的年代。萬曆年代大科學家紛紛出場,出現了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以及朱載堉、李之藻,王征等眾多科學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華夏科技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高峰。

崇禎大權獨攬,將相權剝奪,導致相權和皇權無法形成一定的制約關係,因為,造成了崇禎的獨斷專行,我們都知道,人一輩子是不可犯錯誤的,尤其是在內憂外患的狀態下,往往一個錯誤的決定,導致的就是全局的失敗。其次,官僚體系的不穩定。崇禎用人多疑,官員調動頻繁,導致了官僚體系的不穩定。

  但是,他首先遇到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兩個軍事強人,導致明軍一再失利,而失利的後果就是軍費的增加,而軍費增加的後果就是賦稅一增再增,這些都轉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然後,他又遭遇了天災,西北等地連續三年大旱

  崇禎確實是一個很勤奮的人,但是,他的勤奮和獨斷專行就如同一劑猛葯讓明朝這個虛弱的身體迅速崩潰。最重要的是,歷史和他開一個很大的玩笑。


感謝邀請;我是方圓,我來回答,歡迎關注我;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還不好做出評判,因為兩人所處的時代不一樣,但非要對比一下的話,個人覺得崇禎皇帝優秀一些。

為何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兩人的對比;

萬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我們都知道,那是因為他想立自己喜歡的皇子為太子,但是士大夫們卻不同意,迫於無奈,萬曆皇帝採取不上朝的方式來和這些士大夫們做對抗。

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大明王朝的行政系統也並沒有崩塌,反而維持得跟以前一樣。

當然了,這其中主要還是官僚系統的強大。但是也能從側面反映出萬曆並不是一個昏君,如果他不僅不上朝,反而還窮奢極欲的話,那麼國家的行政系統是不是早就支撐不住了呢?

關於這一點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1592年的時候,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隨後便開始發兵征討朝鮮,朝鮮兵微將寡,便隨即派出使臣向大明朝求救。當戰報送到朝廷以後,已經很久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突然回到了朝堂之上,并力主派兵支援朝鮮,甚至他還主動表示要自掏腰包出軍費。

從這件事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一個皇帝,萬曆有他的責任和擔當。也足以證明,他不是個昏君!

而崇禎皇帝呢?同樣也是一個精明能幹,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崇禎皇帝一上台便處決了大太監魏忠賢,還搞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但是,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走到了歷史的邊緣,大明朝廷已經是爛到骨子裡了,僅憑他一人之力,是無論如何也挽救不回來的。

當然了,崇禎很努力,為了大明,至少他真的努力過!

但是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了,先不說清兵壓境,也不說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更不說百姓生活疾苦,就說朝堂之上的百官,一個個都是各懷鬼胎。哪怕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他們也都不願站出來和崇禎一起整治這個即將落下的大明帝國。

在軍費匱乏的時候,崇禎皇帝讓大臣們捐款,但是大臣們呢?一個個都向皇帝哭窮,哭窮就算了,還巴不得讓崇禎給他們一點好處。

面對這樣艱難的窘境,崇禎皇帝再怎麼勤政愛民也是徒勞無功的了!

所以,綜合來看的話,兩人雖然所面臨的環境不一樣,但是兩人卻都是有能力,有想法的人。而我之所以說崇禎皇帝勝於萬曆皇帝,是因為萬曆雖然沒有徹底摒棄自己的責任擔當,但是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候,應該站出來承擔著這一切。而不是因為和士大夫們難以相處,而以不上朝報復。

當然了,萬曆也有他的苦衷!

史料參考:《萬曆十五年》;《明史》


其實仔細想一下,談論皇帝這個職業做的優秀與否,從來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一百人眼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大家往往評論歷史中的皇帝,基本是以我們中國傳統的普世價值觀和道德觀對其所作所為進行比對,最終得出「明君」、「昏君」、「庸君」的結論。

那麼為大眾所承認的「明君」,所具備的條件有哪些?小小的總結一下,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質:

1,良好的個人品德和操守;

2,寬廣的胸襟和氣度;

3,知人善用的能力;

4,對內,制定合理政策,促進民生,對外,有禮有節,振中華之國威;

5,歷史功績

有了標準,咱們可以進行對比

首先看看個人品德方面:毫無疑問,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崇禎皇帝的個人品德也堪稱楷模,勤儉,好學,勤奮工作,不貪圖女色,不講究奢華,不光明朝,就算扒一扒二十四史,在品德方面,也沒有幾個皇帝能出其左右。而萬曆皇帝,雖聰慧早熟,但護短、貪婪、自私,偏執。所以從個人品德方面看,崇禎完勝萬曆。

胸襟和氣度:這是幾乎所有「明君」的必備條件。很遺憾,明朝的皇帝除了成祖朱棣外,似乎都繼承了朱元璋的基因。崇禎和萬曆都不是心胸寬廣之輩。崇禎多疑而寡恩,對於沒有達到其要求的臣子,從不考慮自己的原因和客觀因素,或貶或殺。萬曆皇帝可以為了一己私慾,與文武百官賭氣,二十多年不上朝。所以從胸襟和氣度看,崇禎、萬曆半斤八兩。

知人善用的能力:作為帝王權術的重要手段,知人善用可以說決定了帝王功績的成敗,再高明的帝王,也需要執行者。對於崇禎皇帝來說,人們往往說其剪除權閹是自斷手臂,但就知人善用來講,崇禎在「知人」方面做的不錯,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廷、洪承疇等一大批明末牛人確實是被崇禎所加以重用而顯露鋒芒,但在「善用」方面,崇禎就如同小學生一般,從來不從大局上通盤考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做好了就依為國柱,出了差錯就喊打喊殺,完全不是一個合格帝王的御人之道,當然,可以說他半路出家,沒有系統學習帝王之術,但這不能成為辯解的理由。而反觀萬曆,在張居正當權時,極為善於隱忍,從不干預朝政,為腐朽的王朝又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上台後,雖因私慾與大臣互懟,拒絕「上班」,但背地裡,運籌帷幄,任用李如松、麻貴、李華龍、秦良玉等武將,風光的打贏了有名的「萬曆三大征」,所以,從知人善用來看,萬曆又完勝崇禎。

從對內外政策來看,萬曆前期任用張居正,革除弊病,增加財政收入,減小了社會矛盾,後期,萬曆雖不上朝,但也不過多的干預內閣文臣們的治國策略,同時又有自己系統對文官們加以監督,正因為如此,萬曆期間的國力有明顯的增長,為「三大征」也提供了後勤支撐。而崇禎,沒有明確的治國理念和具體的改革措施,往往想通過任用一兩個能臣就能實現「海清河晏」。至於對外政策,這沒得說,明朝所有皇帝都那個倔脾氣「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要指出一點,崇禎最後的確以自己的行動實現了朱明王朝的諾言,值得欽佩。所以從內外政策的情況來看,萬曆無疑遠勝崇禎。

不管再怎麼列舉與辯解,歷史的記錄就在那裡,萬曆朝有張居正的改革,有明王朝最後輝煌的「三大征」,而崇禎呢,只有遍地的流民、流寇、每隔幾年就南下扣關的女真人和煤上的那顆歪脖樹,還有那句撕心裂肺的「朕非亡國之君」的吶喊。縱然有千般無奈,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崇禎,又怎麼能甩得掉這口亡國之鍋!

帝王之旅,萬曆比崇禎更為輕快和洒脫,也看到了更多更美的風景。

感謝邀請。

萬曆一個是久不上朝的皇帝,崇禎是天天上朝,結果卻是崇禎自縊身亡,萬曆卻是吃喝玩樂,悠哉地做了48年皇帝,那麼這兩位皇帝哪位更優秀呢,筆者認為是萬曆皇帝,一個不上朝的皇帝憑什麼說他比崇禎優秀?那就把他們對比一番。首先,看他們的老師。都說名師出高徒,自學成才當然有,可是做皇帝要學習的帝王心術卻不是自學就行的,來看看崇禎皇帝,17歲時即位為帝,是從他兄長手裡接過的皇帝權杖,之前他是信王,有人叫他如何當好一位皇帝,如何管理好一個國家?或許有,但是他兄長駕崩前的口述「秘籍」不見得是治世寶典,畢竟他自己也是一個玩玩木匠活的皇帝;再來看看萬曆皇帝,10歲的時候就即位為帝了,他的老師是張居正和大伴馮保,朝廷政務有張居正,內廷的事務托給馮保,內外均有的老師,萬曆可是在一邊學了十年,這點而言萬曆後續執政自然要比崇禎得心應手多。其次,看各自的成績。成績這一塊就看看他的對外,暫且忽略內政。萬曆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是不影響他所執宰的大明機器各部門正常運轉,他朱翊鈞親政後,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崇禎皇帝呢,任用袁崇煥抗擊金軍,對他也是委以薊遼督師之職,結果卻是差強人意,這下萬曆又要比崇禎多加分不少。最後,做事的方式。萬曆能為了立太子之事與朝臣僵持十年,當然也有人會說他這是固執,至少他做事堅持,崇禎呢,對於人才的任用上,文官的一番分析後會改變主意,就拿遷都一事來說,提了幾次朝臣都不接他話茬,都怕擔責任,一個做事是大刀闊斧,一個做事猶豫不決,兩者相比較自然是做事果決的萬曆勝過勤奮有餘的崇禎了。

萬曆皇帝比較適合當大領導。崇禎帝適合做獨擋一面的副職高管或中層領導。被很多人認為失之於過分「宏觀」的萬曆,選擇通過權臣、能臣們遙控朝政,也是無奈之舉。歷史帶著極大的慣性走到了那一步,是歷史控制了萬曆的發揮空間,而不是萬曆放棄了個人在歷史中應有的尊嚴。崇禎倒是夠微觀,宵衣旰食、正氣凜然,結果呢?

個人認為,若論責任感、正能量和敬業精神,崇禎比萬曆強。若論做皇帝的綜合素質,他不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