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為寧王朱權所統轄,在諸王中,以北方諸王的勢力最大。其中寧王以"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峯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餘衛為烏齊葉特。這是因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分別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部為主組成。後來,明朝也把朵顏衛稱為兀良哈衛。當初,三衛當中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餘衛,朵顏衛在後。後來,朵顏衛實力迅速壯大,躍居三衛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地稱作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把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的駐地統稱為"兀良哈地區"。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採取了種種手段,主要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支持,挫敗了鎮守大寧衛(衛治在今赤峯市寧城縣)的寧王朱權(要知道,朵顏三衛原先是支持寧王的)。後來,又向朵顏三衛借用3000名精騎兵,作為其「靖難軍」骨幹,這支僱傭軍來去如風,悍不畏死,作戰亦十分殘忍,是當時朱棣造反的「殺招」,為幫朱棣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戰功」。

戰後,為了酬謝朵顏三衛蒙古族首領,朱棣將原先大寧衛的土地割予朵顏三衛,而寧王改封到江西。朵顏三衛名正言順地得到了現在內蒙古東部赤峯一帶的土地。但明朝因為要出兵進攻韃靼和瓦剌,對同是蒙古族的兀良哈蒙古心存戒心,因此不讓他們在新得到的土地上放牧,這引起了兀良哈蒙古的不滿,在明軍北征時沒有隨同出兵。

朱棣第三次出征時,在蒙古草原上轉悠半天斬獲極少,加之糧草不繼,無奈下令退兵。

失意的朱棣回軍途中,突然偷襲本是明朝子民的朵顏三衛,朵顏三衛損失慘重。但始終也未屈服,重整旗鼓後,仍屢次南下與明軍交鋒,三衛是明朝邊境的屏障,自立三衛至嘉靖年間的150多年中,平灤諸州未曾遭蒙古的侵擾。

明朝末年,後金崛起,通過戰爭和聯姻手段併吞蒙古諸部,按滿八旗的制度分封蒙古八旗。1636年,朵顏三衛(兀良哈人編封為喀喇沁旗,後又被編為左、中、右,既3個扎薩克旗。在滿清建立過程中,喀喇沁部隨著愛新覺羅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朵顏三衛這個明朝的僱傭軍,最終成了滿清的幫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