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为宁王朱权所统辖,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的势力最大。其中宁王以"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采取了种种手段,主要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得到了朵颜三卫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要知道,朵颜三卫原先是支持宁王的)。后来,又向朵颜三卫借用3000名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骨干,这支雇佣军来去如风,悍不畏死,作战亦十分残忍,是当时朱棣造反的「杀招」,为帮朱棣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战后,为了酬谢朵颜三卫蒙古族首领,朱棣将原先大宁卫的土地割予朵颜三卫,而宁王改封到江西。朵颜三卫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现在内蒙古东部赤峰一带的土地。但明朝因为要出兵进攻鞑靼和瓦剌,对同是蒙古族的兀良哈蒙古心存戒心,因此不让他们在新得到的土地上放牧,这引起了兀良哈蒙古的不满,在明军北征时没有随同出兵。

朱棣第三次出征时,在蒙古草原上转悠半天斩获极少,加之粮草不继,无奈下令退兵。

失意的朱棣回军途中,突然偷袭本是明朝子民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损失惨重。但始终也未屈服,重整旗鼓后,仍屡次南下与明军交锋,三卫是明朝边境的屏障,自立三卫至嘉靖年间的150多年中,平滦诸州未曾遭蒙古的侵扰。

明朝末年,后金崛起,通过战争和联姻手段并吞蒙古诸部,按满八旗的制度分封蒙古八旗。1636年,朵颜三卫(兀良哈人编封为喀喇沁旗,后又被编为左、中、右,既3个扎萨克旗。在满清建立过程中,喀喇沁部随著爱新觉罗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朵颜三卫这个明朝的雇佣军,最终成了满清的帮凶。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