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這本《月亮與六便士》似乎一直都在熱銷,可見讀者對它的熱忱並未有半分的減弱,書中講述的故事對於已閱讀過這本書的讀者來說,也該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男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人到中年,卻做出了一個令世人跌破眼鏡的抉擇——拋妻棄子,離家出走,不爲別的,只爲心中的畫家夢。

很多人從男主人公的半生出走中明白了標題的含義,所謂“六便士”寓指了身邊的日常,安穩的生活和俯首可拾的利益,所謂“月亮”便代表了那個懸在心頭又遙不可及的夢想,簡言之,前者代表了更多的俗世之人對生活的選擇和態度,後者則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種別樣的人生。

讀毛姆經典《月亮與六便士》不是看不見月亮,而是擺脫不開六便士

說老實話,男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這樣的抉擇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嘗試的,甚至不少讀者對他不負責任的行爲進行了嚴肅的指責和批判。作爲一個男人,棄自己的妻子兒女於不顧,可以說對家庭不負責任;作爲一個職員,半路出走置自己的工作與一旁,也可以說對崗位缺少擔當;甚至作爲男人,對朋友冷漠,對朋友妻鳩佔鵲巢,也真的不可謂不忘恩負義了。

但是,儘管這個男人揹負了那麼多不可理解和責罰,卻並不影響這本書的暢銷和對這個男人的討論。衆多讀者對這本書着迷,這熱銷現象的背後難道僅僅是讀者爲了一睹他作爲一箇中年男人的勇氣和任性嗎?

我想其中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男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其實活出了我們夢想中的樣子,他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曾經那些衝動和閃閃發光的夢想,照出了很多人深埋內心的期許和灑脫,也照出了太多人困於眼下的苟且和猶豫。我們是多麼希望可以像男主人公一樣,果敢地拋棄掉一切煩憂和束縛,向着自己靈魂親近的方向出發,縱身一躍,義無反顧,沉溺其中,無怨無悔。

誰不知道一腳踢開腳下的六便士是一種酷斃的行徑,誰不曾幻想一心一意朝着頭頂的月亮衝鋒前行,像蘇子所言“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只是,我們做不到,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更遠的苟且,我們早已習慣了做個爲腳下的六便士而頻頻折腰的社會人,其實,我們的生活狀況並不是當下的新時代人們所特有。

讀毛姆經典《月亮與六便士》不是看不見月亮,而是擺脫不開六便士

近日讀朱光潛老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其中第十封信題爲“談擺脫”,朱老先生從他生活的時代的幾個青年學生的現狀談起,這幾個年輕人中,一個厭惡極了爲應付考試的課程,喜好文學卻又丟不開這些功課去一門心思搞創作,仍舊只能一邊說着“無聊”一邊應付着考試;一個戀愛着一女子,但卻苦於家庭的反對,於是隻能一邊偷偷地戀愛,一邊服從着家庭的安排,兩邊猶豫以致苦不堪言;另一個不滿衙門的工作,本想著書立說卻又無法真正丟下這份謀生的差事,最終也是空有想法,依舊一事無成活得怨聲連連罷了。可見,這樣的人從來都是大流。

朱老先生認爲,這些人的毛病都不在“見不到”而在“擺脫不開”,“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痛苦,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了。朱老先生所痛心疾首的青年人又何嘗不是當下生活中的你我他?朱老先生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要想不演繹生命的悲劇,就要學會過一種“擺脫”的人生。

我想男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完全符合了朱光潛先生倡導的人生觀,他的後半生便是爲忠於理想而擺脫了一切人情束縛的一生。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但凡動真格的感情於他的藝術造詣都成了外在的羈絆,分了他的心,雜了他的念,於理想無益,他全部的心思只能爲藝術,所有真情都通通要靠邊站了。所以他才表現得那麼人情淡漠,甚至無情,他的後半生只爲藝術和理想而活。

這樣的人又有什麼理由不讓人肅然起敬?當讀者還在嘲諷着他的決絕、無情和任性之時,他是完全有理由站出來,用冷冷的眼神回敬你一句,“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然後一笑而過,絕塵而去。他的背影裏分明有許多先賢和仁人志士的身影,他絕不是一個孤獨而另類的異端。

讀毛姆經典《月亮與六便士》不是看不見月亮,而是擺脫不開六便士

這種擺脫的人生成就了他們一生的芳華,古今中外歷來就不乏這樣的身影,看看悉達多前半生的榮耀,你能想到他有朝一日會毅然捨棄掉這一切的尊榮去出家修行?但他的確這樣做了,爲了普度衆生,解救人世間的苦痛,他擺脫了慈父嬌妻愛子和王位,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他擺脫俗世之榮華富貴卻成就了佛祖釋迦牟尼的傳奇人生。

再看看古代哲學先賢們,蘇格拉底在人生的最後關頭,面對無數次的越獄機會,他果斷拒絕,因爲他的心中更崇高的是國家的法律;第歐根尼擺脫了人生幾乎所有的物慾,像一條快活的狗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雅典絡繹不絕的遊客之中,即使是壓力山大帝王也無法阻擋他享受陽光的舒適;斯賓諾莎因爲自己的哲學理念和猶太教徒相左,而受到了猶太同胞的驅逐,但這又能怎樣?

斯賓諾莎磨了一輩子鏡,且不妨礙他一邊探究哲學的真諦。他們的心頭自有一輪光明的月亮,又豈能爲身邊的六便士而輕易困住前行的腳步?

再看看那些逝去的民族英魂,屈原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遠離了廟堂之高,在江湖之遠中舉步維艱,但他一顆紅心向着楚,不與奸佞爲伍,不和小人當道,他寧願死以成全一身的清白,也不要苟且餘生;文天祥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一身肝膽照忠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都擺脫了一般人擺脫不開的生活慾望,揮刀和過去一刀兩斷,這難道僅僅是一種勇氣?

當然,還有他們,那些爲真愛而敢於擺脫一切束縛的英雄,比如卓文君,生得富貴,家境優渥,若要一個安穩體面的婚姻有何難?但她偏偏就遇到了才華橫溢的司馬相如,於是生活的難題擺在了眼前,卓文君褪下金釵細軟,換上粗布衣裳,舍卻綾羅綢緞和錦衣玉食,臨街一站當壚賣酒,好一個爲戀愛擺脫一切繁華的女中豪傑!

讀毛姆經典《月亮與六便士》不是看不見月亮,而是擺脫不開六便士

還有陶淵明不願爲五斗米而折腰,他的心中官場即塵網,三十年後猛然驚覺自己誤入歧途,於是再也不想繼續這個天大的錯誤了,歸去來兮,哪怕草盛豆苗稀;張翰原本好好地在洛陽做官,一日見秋風乍起,忽然想念起家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他袖口一擺,心中一橫,棄官歸裏的念頭一起就再也無法抑制下去了,他說到做到了!……

回到毛姆筆下的男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確特立獨行,但他從來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一點也不孤單,他的背後有一條深遠的文化河流,也有着人類歷史文化心理的共同淵源。我想作爲讀者,站在時代鏈條中的一環之上,回首這些敢於擺脫的人生之時,心中除了無限的欽佩,亦當反省自身。當然我們並不是要以半生出走和拋妻棄子爲榜樣,但至少我們可以藉此擦拭一下心門上久落的塵埃,除掉那些矇蔽我心的蕪雜,如此甚好。

文:雙林木兮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