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意思,作為學過幾天語言學的人,值得和大家探討一下。

我們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現代社會我們即便身在大都市,依然能聽到各種口音的普通話,還有閩南語,粵語,客家話,東北話,山西話,藏語,回語等等,當然還有世界各國的不同語言。但我們絕大多數人基本實現普通話或者英語的無障礙交流,即使不會說普通話,也至少能夠聽懂,能夠說出一些辭彙。那麼在古代社會怎麼樣呢?

古代也有大量全國同樣教材

我們知道從有了科舉考試,除了四書五經外,其實還有個識字的啟蒙教材。秦代以前有《史籀篇》,秦帝國《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漢代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章》等。南朝時期,周興嗣編撰了《千字文》,人們把它和宋以後的《三字經》《百家姓》合稱為「三百千」或「蒙學三種」,成為我國古代識字課本的經典。這些標準教材全國通用,可以從發矇一直高中。

有全國通用教材,就意味著,天下讀書人不僅認的字相同,看的內容相同,更意味著對字的讀音也是相同的,即使帶著口音,但主體上不會說錯,彼此之間連蒙帶猜也是能夠懂的。

百官上朝能發言的不多,大部分時候還寫了奏摺呈報

百官 上朝,皇帝聽政,雖然能夠有資格上朝的人,不同時代都有那麼一大批。但這一大批人基本上都是品級比較高,素養比較高的,皇帝的語言,或者說是官話,京話什麼的,他們都會刻意的去學習靠攏。他們要從一個小官做到這個高位上,早就練成了老油條,能說皇帝聽得懂的話,是基本素養,不然就別混了。

更重要的是,朝堂之上不會給每個人都有機會侃侃而談,大部分都是出席一下,上上政治課,真正常常有機會發言的都是那些省部級以上,到國級副國級的人在談論政和決策,其他的幹部都是最多附和下,給點意見,或者說話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只是執行,這樣也就是消解了語言的障礙問題。

最後,重要內容都會確保嚴謹,會反覆核實

國事無小事,帝王之事無小事。沒聽清楚的可以問,可以再說,再解釋嘛,實在不行就先寫下來或者事後呈報吧。皇帝也沒那麼完全的不近人情的刻板的,不會因為你方言太重就殺頭的,放心吧。

所以,最後回到問題,專門的方言翻譯官是不需要的,但如果來了外國使節,那就得準備了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了文字,但在語言上沒有統一,也就是說沒有制定一種官方語言。但是到了漢代,隋朝、唐朝及之後。人們約定俗成的把天子所在的城市的語言作為官話來看待。在朝中上班的大臣們,來自四面八方,各個地方的人都有,自然說話必定南腔北調,五花八門。比如寇準就是說山西口音,問題就在這了,滿朝文武大臣,操著不同地方的語言,和京城的皇帝討論問題,制定國家大事,沒有統一的語言,到時候是不是皇帝聽不明白?

從電視和電影方面來看,沒發現有語言翻譯官這個官職,歷史資料也沒發現有這方面的記載。後來我恍然大悟了,就說現在吧,咱們的官方語言是接近北京地方口音的標準語,但到了北京的地方官們都會說不標準的標準語,比如,雲南的官員到了北京也得說類似北京的標準語,山西的也同樣如此。由此推斷,過去的百官上朝也是說天子所在的城市的語言。否則別的大臣會笑話,也就是說,地方官們都會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地方語言。作為有知識有文化的百官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所以百官上朝沒有翻譯官。

(文/秉燭讀春秋,??點贊點關注。)


小編,問這問題前,你是否弄清「文字」、「語言」、「言語」、「方言」這些基本的《語言學》概念,它們的定義、聯繫和區別是什麼?問題本身是個錯誤問題,你叫別人怎麼回答?


百官上朝沒有翻譯官,但是朝廷有官話,大家都盡量模仿官話講,彼此就能聽得懂了。所以因此才有俗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海南人說官話。


這是個偽命題。在英國,英語也分倫敦音,牛津音,那是否英國也沒統一語言呢?

在日本,日語也分關東腔,關西腔,京都腔,那日本也沒統一語言呢?

文字統一就是語言統一了。口音是多變的,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發音都不同。也正因為如此以發音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的創造新語言的成本低,造成歐洲的分裂,造成歷史的斷裂。最近哈薩克又更換了字母,如此簡單。我驕傲漢語


語言不統一,你從哪裡知道的?現在網路噴子這麼多,說話不從腦子裡過?

語言,分為語音和文字,都具有表意的作用。

秦始皇統一了語言中的文字,基本上可以說是統一了語言。因為中國的語言是用同樣的文字,卻發不同的音。也就是方言的音。

在同一歷史時期,文字具有相對穩定的發音。歷史上都有正音,也就是都城是哪裡的,就發哪裡的音。而且古代有專門的語言學,對形音意都有專門的研究。要當官,先得讀書,要讀書起碼《說文解字》這類的工具書要懂吧?不然你還讀什麼聖賢書?

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就是明清以及民國、共和國。北京長期作為國都(全國政治中心),北京話深入人心,流傳也廣。把北京話加以修改,再吸收其他方言特色,基本就全國都能聽懂了。

從普通話推廣的力度和效果,可以說,秦始皇做到了文字的統一,共和國要做到語音的統一。這也是相當多語言學家和民俗人擔心的事情,方言在逐漸消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粵語再強勢出了兩廣沒人懂。普通話就是有優勢。


每個地方都是有自己的方言,但是文字是統一的,那麼官話自然也就是統一的,因為同一個文字的發音幾乎是相同的,所以不需要翻譯官,直接使用官話就可以了,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為官方語言一樣的。如果不是普通話,那麼各地的方言,也還是各自說各自的。


我說點我的理解,語言在這裡我把他分為文字和讀音。那麼文字在秦始皇「書同文」的時候基本就是統一了的,各朝各代基本都有統一的文字,這個人政治能決定的。

但是讀音我覺得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這個由現在各地的方言不同大概可以看出,更有一個直接證據是以前各族遷徙,隔一段時間後兩個同族不同地(分別了幾十年或者幾百年)的人的讀音基本都有差別。可能有的人會說是當地人的影響,但我覺得確實是有,但不全是。比如古代的湖廣填四川,據說四川的本地人並沒有多少了,所以應該當地人的影響不算很大吧。但是現在四川人和湖廣人的讀音差別就挺大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