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是我國的老牌強館,當年被列為七五計劃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投資1.44億,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1986年奠基,1991年落成開放,從設備設施、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及文物保護等方面都是,當時中國第一流的博物館。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不到30年之後,由於豐富的館藏、優秀的展覽,以及西安的古都旅遊加成,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觀眾容納量達到了極限,2016年接待觀眾總數為257萬人次,其中外地觀眾186萬人次。而陝歷博館舍承載觀眾的最大值是4000人/天,按照一年開放310天計算(每週一閉館),理論極值不過124萬人次,每年多出62萬觀眾量來,大家的參觀體驗肯定糟糕,於是近年來,陝歷博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新館建設和新館選址了。

然而在這個當口,陝歷博依然厚道的更新了自己的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這很可能是在目前的館舍中,最後一次基本陳列的更新了。

展覽面積一共5451平方米,展線長度1386米,展出文物展出文物2393件(組),大概1件(組)可以分到約0.6米的展線,2.28米的展廳面積,對於博物館展覽來說這個密度已經很大了,考慮到陝歷博的觀眾量,這可能是博物館展覽部門在調節展廳空間、讓觀眾有足夠的空間觀看展覽這個角度,所能做得最大努力了。

在形式上,舊展覽還是「大通櫃」模式,就是在展廳的兩邊通道設置展櫃,這樣展覽的觀眾路線就是單純的一條,一旦大量觀眾湧入,勢必前後擁擠,改陳後的展覽開闢了中心展櫃,在局部把觀眾路線拓展出圍繞中心展櫃的活動空間,可以起到局部分流觀眾的作用。

由於是更新,所以展覽的基本思路和脈絡沒有做顛覆性的調整,依然是以時間為序,按照歷史發展的先後順序作為主要的內容軸,展覽分為七個單元:「文明搖籃」「赫赫宗周」「東方帝國」「大漢雄風」「衝突融合」「盛唐氣象」「文脈綿長」,一望而知是陝西地區文化歷史的總結歸納,由於歷史上週、秦、漢、唐等十四個王朝在陝西建都,其中不乏統一大帝國,而中國傳統帝國的發展必然是強幹弱枝模式的,所以以陝西來提喻中國整體歷史文化的發展,倒也能約略說得過去。
序廳

文明搖籃
赫赫宗周
東方帝國
大漢雄風
衝突融合

盛唐氣象
文脈綿長

近年來,很多大型博物館,在基本陳列之外,還舉辦了很多器物類別專題展覽,一旦藏品分配不加考慮,很容易造成資源配置分散,展覽內容折扣的問題。陝歷博算是十分良心,除了不好放在基本陳列裏的壁畫和實在是太過知名的何家村窖藏,其餘珍品都出現在了「陝西古代文明」這個基本陳列當中,加上陝歷博館藏豐富,可以說這是一個薈萃全館之力、之藏的大而全的展覽,這類展覽隨著後現代思潮和解構主義的傳播,未來也許,會越來越少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