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唐玄宗在楊玉環的溫柔鄉中繾綣時間過長,生疏了軍事,又聽信了楊國忠的話,進行瞎指揮。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蓄謀已久,作為三鎮節度使,實力雄厚,起兵進展非常順利,儘管楊國忠等等預言「胡兒必反」,但唐朝中央對此事變沒有足夠的重視;「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對唐玄宗來說,安祿山起兵非常突然,此時,唐中央又沒有精銳部隊,所以被安祿山長驅直入佔領了中原。

而叛軍臨近潼關時,郭子儀、李光弼率朔方大軍殺入了叛軍的老巢河北,使叛軍有了後顧之憂,最低首尾不能兼顧,形勢對大唐戰局十分有利。

玄宗懂得此時是致勝良機,就聽了楊國忠的話,不管其它條件,逼迫手握20萬大軍的哥舒翰立即出戰;早期的玄宗發動過「唐隆政變」,為自己爭來了太子位置,開創過「開元盛世」足以彪炳史冊,他忍不下這口氣,不聽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的話,偏信奸佞之言,要爭面子,所以哥舒翰的悲劇在所難免。

2.哥舒翰的軍隊是臨時拚湊起來的,濫竽充數的多,整個部隊無戰力。

其實,哥部軍儘管數量可觀,但士兵來源複雜,河西、隴右、高仙芝餘部、封常清餘部雜揉在一起,根本沒經訓練與整合,純屬烏合之眾,自然良莠不齊戰力弱。

又哥舒翰作為主將,身體與心態垂垂老矣,據說率軍出征之日還莫名其妙地痛苦流涕,竟然毫無鬥志,所以在靈寶受到叛軍重創,終於使潼關也失守不奇怪了。3.哥舒翰排兵布陣錯誤。

戰鬥力不同的部隊組成戰陣,使佔力較強的軍隊也變得脆弱了,哥舒瀚臨陣也沒有保存實力的意思,立即用自己的隴右精銳衝鋒陷陣,而後方的防守交給那些戰力較弱的雜牌部隊,可叛軍的王牌部隊突然包圍後方唐軍,即以強擊弱,使唐軍後隊一觸即潰,結果導致20萬大軍被幾萬人包了餃子,教訓慘痛。


仔細回顧那場讓人嘆息的戰役,或許我們會消除一些誤解。潼關之敗的鍋,甩給唐玄宗一個人,是不合理的。

傳統說法

安祿山在起兵之初,事發突然,承平日久的大唐一片混亂,一觸即潰,丟掉了大片河山。

唐軍退守潼關後,安祿山直取長安的勢頭暫時平穩了下來,大唐看起來是得到了喘息之機。

與此同時,河北戰場,安祿山的老巢受到了郭子儀、李光弼的威脅,李光弼切斷了範陽和洛陽之間的聯繫,安祿山叛軍人心惶惶。

就在大唐已經掌握主動權時,唐玄宗作死,聽信楊國忠關於安祿山兵少的謠言,逼迫逼哥舒翰出戰,結果,出征的唐軍全軍覆沒,大唐也丟失長安,遺恨無窮。

傳統說法難以解答的三個疑點

1、為什麼唐玄宗不聽郭、李、哥三位百戰名將的建議,聽信楊國忠一面之辭?玄宗皇帝晚年怠惰了,難道智商也出了問題嗎?

2、唐玄宗得知陝州只有安祿山殘兵數千。為什麼要讓潼關二十萬大軍全體出動?

3、潼關軍20萬,而且擁有隴右、河西老兵,哥舒翰又是名將,出去打怎麼馬上全軍覆沒?

潼關雖安,大唐命脈卻岌岌可危

當安祿山頓兵潼關,而河北方面老巢不穩時,安祿山確實很困難,他大罵勸他造反的謀士,是有原因的。他此時有難處!

可是,此時的大唐的局勢也有很大的隱患。

眾所周知,長安的糧食、財賦多來自於江淮。自從陳留、洛陽淪陷後,通過大渡河、汴水運輸的傳統路線已經無法使用。此時,江淮財賦只能通過漢水運到鳳翔,再補給關中。

因此,南線,安祿山兵峯指向兩處。一處攻雍丘、睢陽,準備下江淮,直接斷了你大唐的命根子;一處攻略南陽,下襄陽,橫斷漢水,切斷大唐最後的命脈。

這兩處大唐一處有失,即使潼關穩如泰山,也毫無意義!

命脈危機

安祿山攻略南線,遇到了意料之外的猛人。

一個是張巡,這個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哥們死守孤城雍丘、睢陽,把叛軍屏障在江淮之外;

一個是魯炅,這哥們在率五萬子弟兵和叛軍死纏爛打,守護南陽。

可是,大唐的安全不能總靠奇蹟喫飯!

五月(潼關之戰前一月),南陽方面出了問題。叛軍大敗魯炅,並開始圍攻南陽。

大唐意識到危機,派遣了虢王巨統一指揮襄陽、嶺南、河南等地,帶兵出武關救援。叛軍見唐軍援軍勢頭猛,撤圍而去。

可是,唐軍援軍卻沒有在南陽停留,而是進入彭城,試圖先解張巡方面的困難。

顯然,此時的大唐,已經沒有能力同時解除兩個方面的危機了。但是,另一方面,兩個地方,大唐哪個都丟不起!

病人領著一支雜軍

此時的潼關,哥舒翰率領的是一隻經過「多次臨時拼湊」組合起來的雜軍。

其中,有隴右、河西來的邊兵(這些人有戰鬥力),隴右、河西地區的番兵,關中地區臨時招募的兵馬,以及封常清留下的部隊。

可以說,這樣的部隊成分複雜、戰鬥力參差不齊,要整合到一起是很困難的。

遺憾的是,哥舒翰此時是個老病人了,不要說整合軍隊,就是日常的管理都無法進行。

他委託行軍司馬田良丘代管,但老田也不敢自專(不是不敢,誰服你?),就讓王思禮負責管理騎兵、李承光負責管理步兵。

但王思禮和李承光相互不服,彼此爭執不下。他們的部下也都跟著互相不合,彼此不信。

軍隊號令不一,何以作戰?

已成定時炸彈的哥舒翰軍

安祿山造反後,朝廷對將軍們都多少有猜忌。

可是,哥舒翰的處理不當,卻加深了朝廷的不安全感。

他藉機除掉了自己的私仇:安思順。

這個報私仇的舉動,驚醒了唐玄宗和楊國忠:哥舒翰,也是胡人和突厥人的後人!

隨後是和楊國忠動手。

王思禮建議哥舒翰藉機除掉楊國忠。被哥舒翰拒絕。楊國忠聽說後,十分害怕,招募了幾千人保護自己,又讓心腹杜乾運統領一萬軍隊屯兵灞上。

哥舒翰很乾脆,上奏朝廷,申請把灞上的軍隊歸自己指揮,又藉機殺掉了杜乾運!

安祿山打出清君側的大旗,要殺楊國忠是有道理的。天下要殺楊國忠者很多,甚至是普遍的軍心。要不然,後來到了馬嵬坡,大唐士兵依然人聲鼎沸要殺了楊國忠。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駐守潼關幾個月的哥舒翰軍,此時是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事情來!

潼關出擊,不是中了什麼反間計

史載,唐玄宗、楊國忠相信陝州只有幾千老弱兵,因此要哥舒翰出兵。

可是,消滅幾千老弱兵,需要二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嗎?而且,黃河上還滿是運糧船。顯然,大軍這次出擊的目的,是進行戰略反攻。

外部目的 ,是主動出擊,順利地話收復長安,退而求其次,吸引南線叛軍回援,穩定局面!

內部目的,是要潼關軍儘快出擊,不要留在關中勾心鬥角了!

被忽略的關鍵點:這支軍隊已經得到了隴右、河西軍的加入,戰力已經強大。此前,唐玄宗曾經想率領這支軍隊親徵,被高力士制止!

顯然,唐玄宗是早就等著邊兵加入後發起反攻!不是中了什麼反間計!

二十萬大軍出擊,歷史上全軍覆沒的案例不多!沒有人會想到全軍覆沒!

大哭而出的記載有些蹊蹺

唐朝廷開始要求潼關出擊,史載哥舒翰大哭出徵,令人同情不已!

很蹊蹺!

首先,你帶二十萬大軍出征,即使不能戰而勝之,連像高仙芝、封常清帶的新兵蛋子一樣敗回潼關都做不到嗎?在保住大局的情況下,打個沒把握的仗,對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不足為奇,何必大哭?

其次,即使你覺得凶多吉少,你作為主帥,大哭而出是什麼意思?軍心不就散了嗎?

此時的哥舒翰,已不是哥舒夜帶刀時的哥舒了。

因此,我以為這段記載有些可疑,而如果史書所言屬實,哥舒翰此時已不適合為主帥了。

蹊蹺的全軍覆沒

自潼關出擊後,哥舒翰軍的敗退,記載得也十分蹊蹺。

進攻時,王思禮率領五萬前軍居前,龐忠率十萬人緊隨其後。哥舒翰自己率三萬人在黃河以北指揮及策應。

唐軍連續擊敗叛軍,不斷笑話叛軍不會打仗,「不知不覺」被吸引到了隘地。叛軍從高處滾石頭砸人,唐軍損失慘重。隨後,唐軍以氈車在前面開路,試圖繼續前進。叛軍把幾十輛放火的車推下,火燒氈車,煙霧瀰漫。唐軍看不清叛軍所在,就在煙霧中胡亂射擊,直到夜晚箭矢射盡,才發現中計!

此時,叛軍的精銳騎兵又繞道唐軍陣後,唐軍前後受敵,全軍大亂!在黃河北岸的哥舒翰軍也迅速潰散!

哥舒翰率幾千人回到潼關!後被人出賣被俘!

三個疑點:

1、主帥哥舒翰、前軍王思禮都和吐蕃打了幾十年仗了,都不缺乏山地戰經驗!怎麼就鑽進這麼大的伏擊圈了?

王忠嗣、哥舒翰,都有搜索伏兵殺之的記錄。

如果只是幾千人規模的伏擊戰,有可能「一時大意」,不小心鑽進伏擊圈。

可是,能裝進幾十萬大軍的伏擊陣地,讓唐軍傻不拉幾地鑽進去。古今中外戰史上,有過這樣的伏擊戰嗎?

而且,唐軍居然能傻不拉幾地射箭一直射到天黑,這也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難道唐軍前線將領來通過敵軍還擊力度判斷敵軍規模的基本素養都沒有嗎?

2、為什麼對騎兵襲擊沒有預防?

安祿山軍騎兵來襲擊後軍,走的可不是什麼「間道」!而只是繞山從另外一條大路殺出來的!

安祿山軍騎兵強大是誰都知道的。既然哥舒翰早就認定安祿山是以「羸兵誘我」,那怎麼會對騎兵襲擊不做基本的預防呢?既不控制附近可能的襲擊道路,也不做預防,被這種簡單、明顯的套路打得一片大亂!

3、哥舒翰親自率領的三萬軍怎麼就潰散了!

唐軍的前後軍,臨近黃河,遭到夾擊,一團大亂,可以理解!當年在彭城,項羽就這樣讓濉水為之不流。

可是,哥舒翰親自率領的三萬軍,怎麼也潰散了呢?

他們在黃河以北,除了助威,也應該是一支預備隊。即使不救應,也絕不應該潰散!

可是,他們卻在沒有受到直接攻擊的情況下,直接散了!

全軍覆沒,哥舒翰負主要責任

哥舒翰軍戰鬥力不足,不是理由!

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召朔方、隴右、河西各鎮,除留足防禦要點外,大部由節度使親自率領,二十日內報到!

其中,朔方軍在郭子儀的率領下在河北戰場打得風生水起。

而隴右、河西軍此時正在哥舒翰軍中。這支軍隊戰鬥力並不弱!

哥舒翰所率的軍隊成分複雜,都不應該是此戰打敗的關鍵!

他接手這支軍隊已經長達半年時間!假如只是簡單的磨合問題,這半年時間,足以磨鍊成軍了!

可是,此戰中,哥舒翰的軍隊似乎基本的指揮、組織都沒有,完全就是「烏合之眾」!

這樣的奇葩表現,戰場指揮官難辭其咎!

唐玄宗的失誤,並不單純在下令哥舒翰出擊,畢竟:二十萬大軍幾天時間就全軍覆沒,出乎任何人的預料!

他的失誤,在於想當然!想當然地以為安祿山不會造反;想當然地殺掉高仙芝、封常清,結果軍心散亂;又想當然地以為自己都說自己病重的哥舒翰足以整合好雜軍!

人在自滿時,最容易想當然!不可不慎!


755年年底,安祿山蓄謀已久的安史之亂爆發了,他在範陽發動了叛亂,這一點令唐玄宗怎麼也想不到,此刻唐玄宗更多的還是悔恨。

但是由於安祿山是蓄謀已久,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洛陽失陷,此時情況已經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我們都知道洛陽的西邊就是國都長安的最後一道門戶潼關,如果潼關被攻破,長安就不保了。

  • 此時守衛潼關的正是唐朝老將哥舒翰,他的策略就是堅守不出,只要這樣,憑藉著雄險的關隘,叛軍就進不了關中地區。

  • 同時在叛軍的後方,唐朝軍隊也出現了很大的轉機,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領軍隊出井陘關,在華北地區大敗叛軍,截斷了叛軍的後路,動搖了叛軍的軍心。

此時叛軍將領崔乾祐在潼關外屯兵半年都沒有攻佔潼關,這無疑說明瞭哥舒翰戰略戰術是正確的。就在安祿山方面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情況下,奸臣楊國忠的一席話在客觀上幫了安祿山的大忙。楊國忠和哥舒翰平時關係就不和,此時他感覺到哥舒翰成功的阻擋了叛軍,立了大功,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其威望和權勢肯定要超過自己,於是便乘機向唐玄宗進言:讓哥舒翰率軍出關和叛軍決戰,一舉消滅叛軍,但是哥舒翰知道,這樣迎戰無異於自投羅網,失敗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幾道聖旨下來,無法拒絕,便硬著頭皮出戰。

我們同時還要知道此時安祿山的叛軍也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後面的退路已經被郭子儀和李光弼領導的部隊切斷,此刻也只有背水一戰一舉拿下潼關,自己纔有生還的可能。於是奮力和哥舒翰的部隊一戰,當哥舒翰領導的唐軍剛出關就中了叛軍的埋伏,幾乎被叛軍打的全軍覆沒,叛軍也乘機攻佔了潼關。


安史之亂的時候,很關鍵的一戰就是唐玄宗逼哥舒翰從潼關出戰,最終在靈寶被安祿山叛軍打敗,所以潼關最後失守。潼關失守之後,長安的門戶大開,唐玄宗不得不倉皇逃往四川。哥舒翰在潼關之戰中出現這麼多問題,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唐玄宗逼哥舒瀚出戰。

因為安祿山起兵後,起初進展非常順利,唐朝的關東幾乎全部被安祿山給拿下。這主要是因為安祿山起兵非常突然,而中原地區沒有什麼精兵助手,所以被安祿山輕易拿下中原。看到叛軍在關東地區肆虐,唐玄宗自然想趕快打敗叛軍,收復失地,重建大唐的威信。

當時郭子儀李光弼率朔方軍殺入叛軍的老巢河北,使叛軍首尾不能兼顧,總之形勢對大唐這一方越來越有利。而哥舒翰手握20萬大軍,完全應該為擊敗叛軍作出巨大貢獻,所以逼他出戰。但是沒想到20萬大軍良莠不齊,最後在靈寶被安祿山叛軍重創,最後潼關也失守,一招失手,滿盤皆輸。

其次是哥舒翰過於輕敵,忽視了戰鬥的困難。

當時哥舒翰手握20萬大軍,從兵力上來講佔據絕對優勢,而叛軍只有崔乾佑的4萬人。所以,哥舒翰出兵之後就覺得非常的自信,認為打敗安祿山叛軍輕而易舉。但是,叛軍利用地形優勢,再加上王牌同羅騎兵和陌刀兵,最終給唐軍來了一個下馬威。哥舒翰由於輕敵,所以排兵布陣上有很大的問題,久攻不下之後更是心急,最後被安祿山的叛軍一舉擊敗。

還有一點就是唐朝的軍隊良莠不齊。

當時唐朝的軍隊雖然有20萬之巨,但是戰鬥力各不相同。有實力比較強大的哥舒翰帶來的河西,隴右精兵約5萬。但是同時也有高仙芝,封常清退下來的數萬大軍。再加上一些臨時招來的烏合之眾,這些軍隊的戰鬥力都難以令人恭維。所以看似唐軍佔據絕對優勢,但實際情況卻並不容樂觀。

而且戰鬥力差的部隊和戰鬥力強的部隊,混在一塊,使戰鬥力本來比較強的軍隊也變得更弱了。例如哥舒瀚用自己的河西隴右精兵前去進攻,防守的交給那些戰鬥力較弱的軍隊,但是最後叛軍的王牌部隊突然從後麪包圍唐軍時,唐軍後隊的軍隊戰鬥力太弱,一觸即潰,結果導致20萬大軍被幾萬人包了餃子。

總之在唐朝安史之亂最關鍵的潼關一戰中,由於唐玄宗不清楚實際情況,硬是逼哥舒翰出戰,哥舒翰由於輕敵,再加上軍隊良莠不齊,最終這一戰敗北,唐朝也從此由盛轉衰。


關鍵詞:用人不當、優柔寡斷

1、李隆基重用楊國忠,放縱安祿山。導致朝綱一片混亂,帝國人心惟危。如果安祿山反叛時候,李隆基能果斷處置楊國忠,後來的歷史就有可能改寫。

2、李隆基重用哥舒翰在潼關拱衛京師,哥舒翰以中風之軀指揮戰鬥,公元756年5月,安祿山已經安排進攻潼關的大部隊開始撤退,崔乾佑一支萬人小隊殿後,李隆基,連發三道金牌,命令哥舒翰追擊,哥舒翰在崤函道中伏戰敗。哥舒翰病入膏肓,李隆基應該早該決斷替換主帥,因為即使他中伏被崔乾佑打敗退回潼關,還有八千人可以用,悲催的是,他被自己人綁了投降了,潼關被攻破了。所以追擊叛軍的命令到底是出於何種考慮,如此迫切地執行?看來還是君側有問題。

結論:用人不當,導致人心散了,所以隊伍不好帶了,再加上優柔寡斷,出昏招,退為太上皇的命運也就註定了。


潼關之戰的失敗,昏庸的唐玄宗其實是要負首要責任的。

公元755年12月(天寶14年),安祿山於範陽起兵,發兵20萬反叛唐朝,安史之亂爆發。

由於唐朝承平日久,軍事上造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因此,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初,兵鋒幾乎無人可當,河北州郡唐軍望風瓦解。才一個月的時間,叛軍即攻下東都洛陽,唐廷為之震動。

在洛陽失守後,唐玄宗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軍20萬堅守潼關,抵禦叛軍進攻。當時的哥舒翰雖年事已高,但畢竟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他深知當時叛軍之兵鋒強大,唐軍出關野戰凶多吉少。

於是,哥舒翰決定堅守潼關,以挫叛軍銳氣。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潼關很快便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於是,唐軍得以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數次擊退叛軍的進攻。

此時,勝利的天枰實際上已開始倒下唐朝了。因為,正當哥舒翰和安祿山的叛軍主力在潼關僵持之時,唐朝官軍各路人馬已經開始對叛軍發起反攻。

首先,李光弼與郭子儀已率官軍接連擊敗叛軍的史思明部,一舉切斷叛軍前線與老巢範陽之間的補給線;其次,叛軍向東的攻勢被張巡阻擋於雍丘,向南又被魯炅阻擋於南陽。可以說,當時的叛軍其實已經處於四面環敵的困境了。以至於,安祿山都已作出放棄洛陽,退守老巢範陽的打算。

如果唐軍繼續堅持哥舒翰「以守代攻」的戰略,繼續堅守潼關,以疲憊安祿山的叛軍主力,進而為各地官軍的進剿創造條件。那麼,在唐朝各路官軍的四面合圍下,叛軍實際上堅持不了多久,而安史之亂也將能在短時間內得以平定。

不料,此時的唐玄宗卻被接連的捷報沖昏了頭腦,完全忽視官軍野戰實力遠不如叛軍的客觀條件,妄圖一戰徹底殲滅叛軍。於是,唐玄宗不聽哥舒翰等人的勸說,執意令其率軍出關迎戰。而哥舒翰由於害怕自己會步高仙芝、封常清的後塵,所以不得不率軍出關。結果不出其所料,官軍慘敗,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潼關之戰慘敗後,官軍元氣大傷,更無力阻擋叛軍兵鋒。最終,安祿山率軍長驅直入,唐玄宗只好放棄長安,倉惶向四川出逃。而本來有機會快速得以平息的安史之亂,也因此進一步的惡化,進而將大唐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本文作者:小賤賤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喜歡探討歷史的小青年!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潼關失守,於是導致唐玄宗逃往蜀地和長安被迫陷落,把這場動亂的社會危害性推向了更加嚴重的程度。可以說,潼關之役是當時有重要決定意義的一次戰役。潼關失守是由雙方軍事實力決定的必然結局還是由於唐中央指揮處置失誤,歷來說法不一。當時的局勢,是安祿山所率的主力雖然攻取了東都,但忙於登位大典,並未傾力西向。而其所佔之河北郡縣又紛紛起而反對叛軍,顏真卿、顏杲卿及賀蘭進明等人是其代表!那當時的潼關之戰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安祿山叛變是蓄謀已久的,他一路南下,打了唐朝一個措手不及。唐朝已經平靜了一百多年,河北地區很多州縣都毫無防備,安祿山的大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安祿山就奪取了洛陽,前鋒部隊也到達了潼關。不過,這個時候,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一方面,郭子儀、李光弼部接連大敗史思明,切斷了安祿山和範陽老巢之間的聯繫。另外,安祿山向南、向東用兵都受到了極大的阻力。而潼關在老將哥舒翰的經營之下,也固若金湯。潼關易守難攻,是鎮守關中的門戶。如果安祿山攻擊潼關受挫,他將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局面。這對於唐朝的平叛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由於楊國忠的存在,導致唐朝滿盤皆輸。

其次,唐朝長期以來,把重兵放到邊境上,造成了內地的空虛。事實上,哥舒翰守潼關的不過就是些老弱病殘而已。哥舒翰用這些部隊守衛關城,自然綽綽有餘。但是,要用這些部隊出關和安祿山決戰,無異於以卵擊石。楊國忠根本不懂得軍事,卻一再串掇著唐玄宗下令讓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決戰。唐玄宗這會兒對楊國忠言聽計從。唐玄宗不斷派出使者來到哥舒翰軍中,命令他出關作戰。哥舒翰不敢抗命,不得已,哥舒翰痛哭出兵,卻在靈寶遭到了慘敗,哥舒翰被俘。等到哥舒翰的主力部隊被安祿山消滅,安祿山再攻打潼關的時候,潼關幾乎等於不設防了,所以,安祿山非常輕而易舉地就奪取了潼關。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關注我哦,謝謝您


安史之亂時,潼關守將應該是哥舒翰,安祿山破潼關是活捉了他,直入長安。


安史之亂時,潼關守將應該是哥舒翰,安祿山破潼關是活捉了他,直入長安。


其實四個字即可回答奸臣誤國!基本上可以說,沒有楊國忠就沒有潼關之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