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很厲害,一個人能頂三個臭皮匠!

劉伯溫也很厲害,據說一頓能吃八個燒餅,並專門作了"燒餅歌"。當然:劉伯溫吃的不是"燕山燒餅大如席"的燒餅,應是江南小燒餅…

諸葛亮:

在國史上,已經成為智慧的化身,文臣的典範,連真才實學,帶添油加醋,稍著文人的理想化,他已經是近乎神的存在,與神只有咫尺之遙,這是國史上許多許多多的帝王,都達不到的位置,可得十二個??!

可惜呀,文強武弱,秀外囊中,生逢亂世,本可振長策以御宇內,卻"諸葛一生唯謹慎",落了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惜哉!

劉基:

佐明太祖,屢使奇計,叱吒疆場,建驅元偉業,內助老朱整治朝綱,修明政治,為明朝立三百年基業,勛莫大焉!

劉伯溫之計謀:跡類陳平與張良,洞察人性,頗有些"陰",難以繼承發揚,此其短也!

人生兩個命點,善始與善終:

雖曰:善始者不必善終,善始善終乃砥礪人奮進的終極目標!

劉伯溫料天料地料後世,智不能自保;族滅!

諸葛亮死諸葛走活司馬,料事如神,安排後事有節,讓貧弱的蜀國又支撐了二十餘年,外無大戰,內無劇烈爭鬥,未遭清算,子女得保全,且聲名越來越振,名播後世,成為智慧的代名詞……!

由此論及:

諸葛亮優!


諸葛亮名聲特別大,其實諸葛亮能力也不是特別大的,諸葛亮被後人神化了。諸葛亮就是三國名人之一,也不是最厲害最聰明能幹的人,諸葛亮打仗也是有贏有輸,劉備沒有統一三國,就是諸葛亮的失誤造成的,六次北伐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劉備被火燒連營諸葛亮也沒有死了,諸葛亮厲害為什麼讓劉備損失這麼慘重?諸葛亮也是事後軍事。關羽失荊州也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諸葛亮明知道關羽看不起自己手下的將軍,軍隊內部不團結很難守住荊州。關羽心高氣傲沒有團隊精神,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他還要讓關羽守荊州,荊州一失讓劉備在也沒有能力統一三國了,是諸葛亮用人不當 害了劉備,讓劉備成為偏安一方的小國王。劉伯溫能夠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從這一點看就比諸葛亮厲害多了,劉伯溫也沒有讓朱元璋得三分天下害國害民,得三分天下那只有每天不停的打仗了,因為都想一統天下。諸葛亮辦了一件萬人痛恨的事情,他那能和全國一統的劉伯溫軍事相比,他就沒有這個資格,劉伯溫一出場就幫朱元璋打了好多勝仗,其實元朝末年朱元璋的軍事實力不是太強的,就給三國的劉備也差不多了,如果劉伯溫是諸葛亮,又讓朱元璋鬧一個三分天下害國害民,那明朝也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從來就沒有想得三分天下,人家劉伯溫就是要幫朱元璋一統天下。劉伯溫提出先壯大自己的力量,不圖虛名稱王稱霸,這一計謀就比諸葛亮厲害多了,如果朱元璋稱王稱霸那早就變成西楚霸王了,最後只有落一個身敗名裂的慘敗。諸葛亮一出場就說讓劉備得三分天下,從這一點看諸葛亮就是一個蠢貨,如果真正聰明能幹,應該是幫劉備一統天下才對,那有讓劉備當一個破壞國家一統的罪人呢?這是聰明能幹的人應該辦的事嗎?諸葛亮破壞國家一統,害國害民那有什麼功勞可言。劉伯溫胸懷天下老百姓的幸福安康,從來沒有幫朱元璋破壞國家統一,辦害國害民的事情,得三分天下,還不如不得天下,一個國家分成三分對國對民都沒有利,拿一個破壞國家一統的罪人,去和喜歡國家一統的大功臣比厲害,老百姓不喜歡破壞國家統一的厲害人物,老百姓喜歡全國一統的真正英雄人物。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軍事家、文學家,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歷史上有這樣兩位名人總是拿來被比較,他們就是諸葛亮和劉伯溫,看來都是非常有智慧的,可惜倆人不生在同一時代,真想看看他們若是遇見了能擦出什麼火花。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等。當時民間一直流傳這這樣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他們的厲害之處。但要拿他們兩個做個比較的話,只能說真的是各有所長了,兩個人所處的背景不同,對於那個朝代的作用也不同,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也不同,所以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身上各有的長處吧!

都知道三國時代的人才濟濟,都非常有智慧,每個人的謀略更是讓人折服,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期能生存下來本就很不易的了。而諸葛能讓劉備重用,可見他的智慧之大。

雖然在中期,諸葛亮遭到了劉備的懷疑猜測,不被重用,但到了後來諸葛亮還是受到了劉備的重用,以至於在劉備大病時囑託諸葛亮輔佐阿斗。可惜在劉備去世後卻是給諸葛亮留下了個大麻煩,當時蜀漢已經傷痕纍纍,國力衰弱,他們只能防禦不能進攻。後來在諸葛亮的作用下,蜀國開始走上正規,不僅僅僅有條,還快追趕上其他兩個國家。當時諸葛亮年歲已高,還堅持北伐,最後也病死在戰場了。可以說,諸葛亮一心為蜀漢,他的一生是值得讓人敬佩的。

劉伯溫得到的是朱元璋的青睞,與諸葛亮不同的是,這位皇帝自始自終都十分相信劉伯溫,所以他的一生過得也算是順利,也發揮了自己最大的才能做事。

相比劉伯溫,諸葛亮為時代貢獻的還是十分多的,例如他發明了連發弩,是一件作戰的兵器,威力殺傷力十分高。後來他又發明了八陣圖,十分難破解,最容易迷惑敵人,經過改良後演化成後來的馬陣。甚至如今深受人們喜愛的孔明燈都是他發明的,當時是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一種飄燈。不得不說,諸葛亮在這一方面確實略勝一籌呢。


我是長城品史,我來答。

(諸葛亮畫像)

筆者認為諸葛亮比劉伯溫技高一籌一些。

在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開篇,便講到: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我從這句話中可以得知,諸葛亮乃是一個一米八的大帥哥,自己可以和管仲、樂毅相比,又於三國時期的崔州平、徐庶為好友,之間相互信任。陳壽是想告訴我們諸葛亮的才能,管仲、樂毅何許人也,乃是當時有名的謀臣,可想而知,其才能有多麼厲害。

諸葛亮未出茅廬之前,有人這樣稱讚。

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才能被他人所稱讚,進而告知劉備,才有後來的諸葛亮跟隨劉備,說明諸葛亮的才能確實非常厲害。

諸葛亮為劉備三分天下之大計,讓劉備有了後來的天下。劉備從最早的顛沛流離,諸葛亮讓他有了自己的城池,經過南征北戰,有了自己的蜀國之地,這可為是諸葛亮的一大半功勞。

劉伯溫乃輔佐朱元璋成就宏圖霸業,被譽為開國之臣,其才能史書這樣記載:

《明史·劉基傳》講到: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劉伯溫精通經史之書,還精通象緯之學,可以和諸葛亮相比。我們可以間接的得知,劉伯溫沒有諸葛亮有才能。在歷史上,劉伯溫的名字也沒有諸葛亮名字響亮。

作為明朝的開國之臣,朱元璋的明朝,最少有一半的江山是劉伯溫的功勞。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沒有放權給劉伯溫,劉備基本上完全放權給諸葛亮,從這裡可以知道,劉伯溫在為人上沒有諸葛亮完善,等不到主子的完全信任。

品史公曰:劉伯溫從史書記載來講沒有諸葛亮有才能,從後人評論中沒有諸葛亮有才能,從歷史上的稱頌沒有諸葛亮響亮,從為人、才能展現上來講也沒有諸葛亮有才能。

文:長城品史

圖:來源網路

本文系頭條原創首發,請勿轉載,了解更多歷史,請多多關注


首先糾正這裡有些人的觀點,即諸葛得享盛名是因為《三國演義》,很抱歉,還真不是。諸葛享盛名,從他那個時代就開始,歷時將近兩千年而不衰。

至於結論,儘管劉伯溫是輔佐朱元璋統一全國的主要謀士,但與諸葛亮相比,他還確實是遠遠不如。

諸葛亮得享大名,是從他那個時代開始的,到隋唐臻於鼎盛,光耀青史。

比如東吳孫權如此評價諸葛:「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瞧瞧,伊尹,周公,都是古代的賢臣名相,這個評價實在是高的不能再高了。

司馬懿評價諸葛這個老對手「真乃天下奇才也!」

而後世的評價則越來越高。

前秦王猛,得到的評價是「葛亮相蜀」,可實際上王猛的功績遠在諸葛亮之上。

唐太宗和李靖在《李衛公問答》中也高度評價其為「諸葛亮王佐之才」,與李靖多次討論諸葛亮的治軍之道,對其諸葛八陣圖更是評價很高。

你說奇怪不奇怪。諸葛雖以蜀地局促之地以攻為守,打得司馬懿只有招架之力,但總的來說,戰績實際上是一般般的。

而且還有更奇怪的事情,如此戰績,竟然是武廟十哲的釘子戶,其排位遠在霍去病、王翦等神將之上。

努爾哈赤:

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

曾國藩:

公以丞相而兼元帥,凡宮中府中以及營中之事,無不兼綜,舉郭、費、董三人治宮中之事,舉向寵治營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則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軍中親為裁決焉。

曾國藩在這裡給出了最全面的評價:宮中、府中(也就是丞相府)、營中(也就是軍中),一統全局,具體而言,他相當於朱元璋陣營中誰的角色呢?相當於李善長劉伯溫+徐達的角色,一把抓。

曾國藩這一番評價,應該是諸葛得享盛名的關鍵原因。

功績是一方面,諸葛亮為劉皇叔絕地續命,從無到有,這是其功績。雖未統一,但這份功績也可圈可點。諸葛的主要功績在於續漢命,但關鍵在於他留下了一整套的治國理政的規章制度、治軍之道(八陣圖)等,也就是說,他不僅有治國理政治軍的實戰經驗,而且筆下非常來得。

相比之下,劉伯溫還是差不少的。

強要類比,劉伯溫扮演的角色與郭嘉接近,與諸葛亮其實並不是一類人。

劉伯溫平時在朱元璋軍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出謀劃策,但並不掌軍。其主要功勞包括諫言攻陳友諒、收降方國楨等,沒有實際領兵出征的經驗。這其實也是後世更推崇諸葛亮而不看重郭嘉的真正原因,因為郭嘉只是謀士,而諸葛亮是軍事治國一把抓的全才。

劉伯溫與郭嘉完全對等,和諸葛比,還是不行的。

在治國上,劉伯溫主要是上了一部曆書:

明史:吳元年以基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歷》

另外,就是對朱元璋申請

「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其最主要的功績其實在於後來擔任御史中丞,監督百官,執法剛正不阿上。但這也讓他得罪了不少人,也是胡惟庸一直看他不爽,傳言害死他的重要原因。

我想,到這裡為止,誰優誰劣,大家就應該很明白了。

劉伯溫是無法與諸葛相比的。歷史已經給出了結論。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諸葛亮和劉伯溫都很厲害,兩個人都是一介書生,卻能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流傳千古,在歷史長河中,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首先,從個人名氣來看,諸葛亮基本上是婦孺皆知,這得益於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基本上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天文地理無所不知。拋開小說演義來說,諸葛亮能夠在亂世之中,輔佐劉備建功立業,青史留名,肯定是非常優秀和厲害的。

然後,從具體歷史成就來看,劉伯溫相當厲害,因為其輔佐的朱元璋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大明王朝,這一點諸葛亮沒有做到。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朱元璋本身就英明神武,能謀善斷,而且手下向徐達,常遇春,朱文正,沐英,李善長,胡惟庸等人才濟濟,這些條件是劉備不具備的。

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非常厲害的歷史人物,他們都在自己的年代建功立業,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不一樣,所處時代不同,所以不能說到底誰更厲害一些。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暎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一[唐]杜甫《蜀相》

這首詩是詩聖杜甫拜謁武侯祠所作。在寫景和議論之中,足見詩人對諸葛亮仰慕之心、追思之情。是一首獻給壯志未酬者的頌辭和輓歌。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縱論天下大勢的故事,可以算得上家喻戶曉。諸葛亮助劉備建立蜀漢,輔佐後主劉禪。北伐中原以圖恢大漢故業,卻最終抱憾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躺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世仁人志士。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其詩中也表達了這種情懷。由此,可見對諸葛亮的推崇,源自於魏晉併流傳至今。

軒皇傳上略,蜀相運神機。

水落龍蛇出,沙平鵝鸛飛。

波濤無動勢,鱗介避餘威。

會有知兵者,臨流指是非。

一一[唐]劉禹錫《觀八陣圖》

結髮事遠游,逍遙觀四方。天地一何闊,山川杳茫茫。衆鳥各自飛,喬木空蒼涼。登高見萬里,懷古卻心傷。佇立望浮雲,安得凌風翔。

一一[明]劉基《感懷三首》

這首詩是作者關心國事、憂患民生的心聲流露。蒼莽蕭瑟,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

劉基(1311一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劉基生於元未,半生的坎坷顛籟,並沒有消磨他的鬥志,使他放棄拯世濟民的人生願望。當朱元璋幾次誠邀之後,他便毅然出山,陳時務十八策,成了朱元璋的首席謀士。

劉基得確不負朱元璋的倚重,他的恢宏胸懷、神機妙算和性剛嫉惡,成就了佐定天下的勳業,為他贏得了神仙一般的聲望。

但劉基的結局卻很悲哀。當功成名就的他辭官回歸故鄉隱居時,卻依然難以逃脫宮廷爭鬥的魔爪。胡惟庸上台後,始終懷舊怨、挾前恨,對劉基窮追不捨,用盡了各種卑劣手段,直至他歸於老家故土。

諸葛一生惟謹愼,乘風伯溫道名眞。

江河滾滾東流逝,水月樓臺醉一生。


"利害"一詞用作全面對比,簡單一點了。

諸葛亮與劉基的對比,豈是一個"利害"層次的對比。歷史上的首次亮相,諸葛亮大勝劉基。

當時劉備新敗駐新野,徐庶薦舉朋友諸葛亮,劉備帶上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與諸葛亮暢談天下大事,諸葛亮向劉備作了今後工作的戰略方針:聯吳抗曹。

關鍵詞:隆中對策。

朱元璋首次見到劉基時,他正面臨如日中天的陳友諒"雷霆壓力",就在他即將成為人形薄餠時,部將胡大海攻下了處州。

處州有隱士,平時衣著油光、頭髮板結,不是喝摻水的高樑酒,就是品秋天割的發黃老茶葉水、劉基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人們花錢在農貿市場,可以買一架據說可以看到黑洞的俄羅斯軍用望遠鏡,觀測北斗七星毫無問題,而在元代則是國家級人才的專利,皇帝己不満足人間豪華,而是要把自己和天上的星宿聯繫在一起,總是想知道象徵本人的紫微星發亮還是發暗。

劉基就是這樣的頂級人才。

朱元璋對此興趣十足,派人通知劉基去軍營一起喝茶。劉基不給面子,弄死不去,反而遞劍與來人,意思是堅決不去,來人說:如果天子得到這把劍,同樣可以用它殺了你,再說一次:"去不去?開始一一1一2一?",當數到2.5時,劉基大叫:"我去"。

遺憾的是,朱元璋把劉基看成"相士牛布衣"了。沒有關係,金子發光在關鍵時刻!

請各位注意,朱元璋是1352年由和尚而投軍,1360年,八年後的朱元璋戰勝張土誠,即將對決大敵陳友諒時,劉基才入伙朱元璋的隊伍。

劉基的深厚內功在這個戰與不戰的關鍵時刻發力,他聽厭了那些多謀少斷、廢話連篇的謀士"高見"!

他的獠牙露了出來,大聲咆哮:"凡言逃跑和投降者格殺勿論,只要我們誘敵深入,使用伏兵攻擊,打敗陳友諒沒有問題"!轉過身望著那些平時看不起他,排擠他的謀士,咬牙切齒地一字一句說道:"關鍵時候只想逃跑的人,你們有臉自稱為臣嗎"?他揮舞拳頭,激動地說:"我們失了應天,能夠往哪逃?我雖力薄,仍然要拚命,我哪都不去,誓與應天共存亡"!

聲如洪鐘,眾皆掩耳。

朱重八目睹一切,久經沙埸的他自然從沙子中發現了金子。黃黃的金光沒有眩暈重八之眼,而是給了他勇氣,他目光威嚴的掃視眾人,落地吐釘四個字:"就地決戰"!

決定朱重八命運的幾句話,奠定了剛與大家見面的不同凡響地位,劉基挽回一局,朱元璋戰勝勁敵陳友諒,劉基功不可沒。

諸葛丞相一生功績如下:

1.隆中對策

為蜀漢政權定下建國方針大計。

2.出使江東

舌戰群英,終於聯吳抗魏陣線成立。

3.永安受託

躹躬盡瘁,為蜀漢後政權忠實履行職責、承諾。

4.五次北伐

盡人亊而聽天命。

5.長眠定軍山。

以身殉職,其忠君愛國思想垂範宇宙。

劉基在建立大明王朝中立了大功。

但是,與諸葛亮不同的是,朱重八本人身體力行每次重大戰役,手下的徐達、常遇春都是有勇有謀的方面軍大將,足可獨擋一面,所以劉基相對諸葛亮而言,要輕鬆很多。

朱明王朝建立後,淮西集團首領,已經年長很多的文官李善長成了第一功臣,洪武三年封為韓國公。

而劉基為第六位,只封了個"誠意伯"(伯爵)年薪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是四千石,多劉基十幾倍。

為什麼呢?

劉基作為文職人員的確聰明絕頂,他為朱元璋謀劃戰略戰術,的確大局觀強,政治上也厚黑,戰爭中朱元璋拍手大聲叫好,其實心中早就糾結不已:"萬一這廝有貳心,豈不江山變色?"!

劉基絕沒有張良"功成身退"的大智慧。

洪武1368年,與朱重八打了八年交道的劉基任職御史台中丞,言官的大哥。

一次劉基作法祈雨失敗,李善長煽動很多人攻擊劉基,劉基作了自己接班人的選定後返鄉創業。

於是,朱元璋開始修理五大功臣。

洪武八年(1375)劉基病了,胡惟庸帶著御醫探視,吃了御醫藥後,終於永遠安定了。

這樣的君臣關係能夠與劉備三顧茅廬禮賢諸葛亮的誠意,是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的。

劉基一生足智多謀,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形勢判斷準確,思維縝密,能看到事情走向,雖然朱重八對他猜疑,但他己盡了最大努力,天命不可違。

他和諸葛亮一樣,已經作為智慧的象徵被後人銘記,雖然他敗於胡惟庸?但是?!

所以諸葛亮強於劉基,但是差距不大。


諸葛亮比較厲害。在《明史》中,劉伯溫被排在李善長之後,與其他謀士並列,這個排名如果放在《三國志》,大約相當於曹操手下郭嘉、賈詡的地位。個人能力:諸葛亮是劉備唯一的軍師。雖然之前劉備還有過徐庶和龐統,但是諸葛亮加入時徐庶已經走了,龐統才幹了幾年,還沒有很大成就就死掉了,這兩個人的重要性自然無法跟諸葛亮相比。諸葛亮作為劉備唯一的軍師,輔佐劉備從喪家之犬,飛黃騰達成為三分天下的『先主』,其才能之強,大有『捨我其誰』的氣概。而劉伯溫呢,他是朱元璋很多個軍師的其中之一,而且在歷史上,劉伯溫的重要性還低於李善長。如果說劉伯溫是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而諸葛亮是把這兩個角色都自己一個人演完的。朱元璋的奪取天下,得益於很多謀士各自的出謀劃策,劉伯溫只是其中之一,而沒有達到諸葛亮『如魚得水』的地步。雖然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把劉伯溫吹噓得神乎其神,幾乎是諸葛亮再世,但是即使只討論小說,劉伯溫也只是諸葛亮的翻版,並沒有超過。歷史功績:諸葛亮輔佐劉備的時候,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勢已成,大部分人都認為統一指日可待,而諸葛亮和周瑜、魯肅、陸遜等人聯手,把這個指日可待的統一硬生生地掰成了天下三分,這是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事,可謂是『逆天』之強。而元朝滅亡,明朝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元朝貴族自相殘殺的結果。除了脫脫丞相,沒有一個元朝貴族有心去平定反元起義,反而是養寇自重:藉助反元起義,作為自己擁兵自重的借口;這才導致朱元璋的坐大。等到朱元璋興兵北伐的時候,元朝已經沒有能夠和他對抗的力量。所以說:滅大元者,大元也。劉伯溫所起的作用,是『助推』歷史的車輪,而非像諸葛亮那樣是『螳臂當車』,誰出的力更大,也不言自明。


首先他倆都很厲害。硬要給他倆排個高抵的話,我比較傾向諸葛亮,原因分析如下:

能力方面:

諸葛亮:蜀漢第一軍師、謀士。從劉備寄人籬下輔佐到最後的三分天下。其才能在當時劉備帳下無人匹敵。

劉伯溫:朱元璋眾軍師之一,排名被拉到李善長之後。他的能力放在三國時期可能與郭嘉相當。

功績方面:

諸葛亮:他輔政劉備的時候劉備還猶如喪家之犬,相比之下,曹操、孫權已經十分強大,去諸葛亮輔佐劉備等於是逆天改命。

劉伯溫:朱元璋的反元起義是建立在元朝腐朽的前提下的,當時元朝實力已經在自相殘殺中不斷消亡。

相比之下,劉伯溫所做的就是助推。諸葛亮所做的是逆天改命。所以我認為諸葛亮比劉伯溫厲害些!

認同的歡迎點贊!不認同的歡迎留言指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