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稱之為後互聯網時代,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和激烈競爭,各行各業裏幾乎都有那麼兩到三家互聯網巨頭公司,一定程度上形成壟斷。而且因為天然的壁壘優勢,後來人再想進入這些行業,幾乎也是不可能了。

我是一個從建築行業辭職的工程師,轉行開了外賣店。以我的例子說說這幾個月的被魚肉的經歷吧。

古往今來不管商業形式如何變化,人總是需要喫飯的。耐不住寂寞的樓主考慮到這點,辭職後就選擇了目前是互聯網+,的外賣行業。

經過一個喫貨朋友推薦,說是她所喫過的最好的外賣店,樓主就主動找上門,和老闆要求加盟,加上找店鋪,買設備,培訓員工,一切準備就緒,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等開店了。

店裡設備一切準備就緒後,需要拍照片和視頻把相關資料提交到平臺進行建店。

在等待平臺建店期間,每天的房租人工成本大約是1500元左右(樓主小本投資),M平臺,資料提交上去後2天就把店建好了。而E平臺我足足等了3周,才完成建店這個工作。

差別如此巨大的服務,E平臺怎麼也能生存下來呢?原因很簡單,寡頭經濟,所有這些依靠平臺生存的小商販們是完全沒有任何話語權的,連投訴,抱怨甚至商議的渠道都沒有,每每和相關負責人溝通,會被告知需要等待,再無其他辦法。在房租和人員工資的壓力下,僅僅靠一個平臺是無法生存的,無奈只有忍下。

新店建好後,平臺會給7天的新店保護期,這個期間會把商戶的排名推到比較靠前的位置。此時會有大量的訂單進入,接下來就需要商戶們花錢買排名推廣。何為排名推廣:一個客戶點擊進店,不管下單與否,商戶需要支付1-3塊的點擊費用,平均每下單一次,需要10~15點擊量,即每個新用戶的成本為20~25元。推廣大約持續一個月左右,客流量穩定了基本算是店開起來了。這個時期每個平臺,還需要投入1-2萬的推廣費用。

但在這期間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BUG,我見過某些商戶因為後臺資料庫的問題,推廣費用,完全花不出去,就算把價格開到4元(通常平臺建議價格為2元上下),也換不來點擊量。老闆坐在店裡等著每天賠錢。

而樓主的遭遇就更奇葩了,在E平臺上,樓主開店頭兩個月銷量各方面都不錯,第二個月末訂單進行了斷崖式的下跌。和平臺聯繫,被告知後臺數據問題,需要重新做。好吧,樓主也沒有其他選擇,畢竟已經投資了十幾萬了不可能關店。 就又堅持做了一個月的推廣,並且所有產品折扣打到沒有利潤,這一個月期間,每天花300-500的推廣費,營業額也只有600-700的樣子,扣掉食材成本,完全是賠錢的。就相當於不考慮房子人工成本在內,每天還要賠掉推廣費的錢。推了半個月,某一天樓主在點餐的客戶端點開自家店,竟然發現店裡主營的牛肉類菜單完全看不見。 就是說後臺資料庫沒有把我家的菜單掛上。 好吧,那也算是找到沒有單量的原因了。樓主只能打落牙齒忘肚裡咽,又堅持做了半個月的推廣,訂單量還是沒有什麼起色,樓主想不通,一天就把所有的推廣都關掉,想看看店鋪的排名。結果當天,店裡只有寥寥的幾個老客戶進來訂餐,一個新客戶都沒有。這說明什麼?說明樓主這一個月的上萬的推廣費算是捐給平臺了。 樓主一氣之下,打算把E平臺關掉。就找平臺經理溝通,要求關店。 結果打完電話後,竟然來了不少單,而且也有新客戶進來。上午11點的單量就超過昨天全天的單量。 不知道讀者們能不能理解,那種被人扼住喉嚨任人魚肉的感覺,那種完全再也無法產生信任的感覺。

寫到這裡,可能會有顧客質疑,說是不是小店提供的餐品質量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店在M平臺的銷售狀況就很好。而且店鋪評分超過90%的商家。老顧客的復購率也遠高於平均水平。但只靠一個平臺上的客戶量,是無法支撐整個店的運營的。尤其我們店牛肉類的產品,每份產品定量110g牛肉,光肉的成本就要達到10元左右。我們的毛利實在是不高。基本就是靠薄利多銷。

兩個平臺雖然提供同質的服務,但因為背後演算法邏輯的不同,對於商戶來說差別還是挺大的。同樣的產品對客戶相同售價的情況下,M平臺上商戶的利潤要比E平臺高10%左右。在售價和商戶凈利潤中間的差價,就是配送費用和平臺的服務扣費。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商戶,還是在兩個平臺上維持相同的售價,至於E平臺上利潤較低的情況,也只能被動承受。

以上只是目前某個細分行業的情況.我想,同樓主一樣,在默默被動承受和忍受的無數小商戶一樣,不管你是外賣平臺的,淘寶上的商家,通過百度做推廣的小企業等等等等,一定是大有人在。

感謝你一直看到了這裡,樓主文筆不好寫這麼多字,不僅僅是為了抱怨。在這段每天割肉賠錢的痛苦時期,我一直在反思和思考:

為什麼我們家質優物美價廉的產品反而找不到銷路?

為什麼作為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我不能省下推廣的費用,而把真正的實惠讓渡給客戶,或者用作產品開發?從而產生真正的價值?

為什麼所有人都要付如此高昂的房租,不管是開飯館的、賣衣服的、租房的上班族、還是企業?而所有的這些成本都是會被再次轉嫁的。

為什麼作為消費客戶的我,不能找到真正需要而且好的商品,而要多付廣告的費用,買不甚合算的產品?

為什麼風投花上億的錢,投資各種各樣的互聯網,3-5年甚至更久以後才能從其中某幾家成為行業壟斷的企業中收回成本,運氣不好的話,幾個億都打了水漂。

為什麼互聯網發展了幾十年很多互聯網公司還是在靠廣告費賺錢?

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互聯網社會嗎?我們現在還在談論流量經濟。我們還在砸大價錢佔領市場,形成壟斷後對消費者進行收割。

那麼所有的這些錢都花的有意義嗎?

所有的這些投資方向是對的嗎?

樓主怎麼感覺原本美好的互聯網,現在卻變得越來越扭曲。

這讓我不由的想到1995年-2006年央視黃金時段廣告標王的事情。列一些數據在這裡同大家分享。

以下這些拿下「標王」的企業可以說一時間風光無限,但「標王」的盛名也猶如魔咒。廣告位和廣告時間的稀缺性,導致競標價格一路飆升。付了天價廣告費,最終能賺回來企業到底有幾家?

就拿秦池酒業為例介紹,96年,秦池億6000萬的價格中了標王,當年實現銷售收入9.8億,企業利稅2.2億元,增長了5-6倍。 97年,秦池又以3個多億拿下標王,但當年的銷售額並沒有達到預計的15億,而只有6.5個億。下一年下滑到3億元。之後更是迅速淡出公眾視野。秦池從一個縣級小酒廠到全國知名企業再到迅速消亡,這其間標王的桂冠既成就了秦池,也綁架了秦池。

雖然樓主目前只開了一個小的外賣店,但廣告投入方面的壓力,絲毫也不亞於當年的這些央視廣告標王們。

互聯網誕生之初,是要著意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解決信息地理上空間上的差距問題。而在互聯網誕生的前十幾年,確實大幅提高了社會效率,這是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馬雲的阿里巴巴讓浙江商人可以在網上把貨物賣到歐洲,而不需要歐洲人乘坐麥哲倫號前來開發新大陸。美國留學的孩子們能夠通過QQ每天和上海的家人見面聊天,信息的溝通和交流確實極大的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效率,我們確實享受了信息交流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很快出現了。就是我稱之為的後互聯網時代,大量的數據信息彙集到在互聯網大戰中存活下來的寡頭企業當中,這樣就在各行各業中築起了高高的壁壘,同行競爭者翻不過去,被圈在圈子裡的上下游企業和消費者,就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大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的架勢。

大而不倒,已經不是銀行的專利了。

甚至我們目前最大的一些互聯網企業,例如百度,谷歌,今日頭條等。本質上就是廣告公司。他非但沒有解決我們的信息溝通不對稱的問題,反而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加劇,比如之前的「莆田事件」。這些被集中搜集來的信息,成立這些公司牟利的工具。

這時候互聯網企業會說我也很冤枉啊,我也是這些年在死人堆了爬出來的,我之前成百上千萬的投資,我總要給投資人一個交代啊。而且為了管理和處理這樣龐大的信息,我們需要花大價錢建資料庫,僱大量人員來維護信息安全以及網路的正常運行。不能只讓我做貢獻不讓我賺錢吧,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這是事實,也許互聯網業內人士能告訴我們,這行的競爭有多麼慘烈。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到底是誰的錯?

(未完待續...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