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說,這個關鍵點在於崇禎帝能不能經此大難而痛改前非了,不然在大勢面前,別說三足鼎立互相牽制了,就是南明與清朝劃江而治的條件都沒有。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首先以大勢來說,縱觀中國歷史,可謂是越往後改朝換代中間的亂世時間持續是越少。不信大家看看,東漢亡國以後,是魏晉南北朝的大亂世,一直到隋朝大一統,這段亂世持續了300多年。而唐朝亡國以後的五代十國大亂世,持續時間則是70多年。如果以宋遼金大分裂時期來看,持續時間更長了。從宋朝開始,宋元革鼎、元明革鼎、明清革鼎,相對來說前朝亡國以後,下一個大一統朝代馬上確定,中間沒有什麼大的亂世的,只不過消滅割據政權浪費一些時間罷了,不會形成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大亂世的。

所以以這個趨勢來看,明末清初之際,大勢就是出現一個大一統政權,而不是分裂狀態。所以崇禎帝想要打破這個趨勢,形成三足鼎立的情況,很難很難的。

其次就是崇禎帝這個人的個人能力。

雖然崇禎帝以身殉國的風骨值得肯定,但是他這個人的帝王心術很差勁,像忠心的人諸如盧象升孫傳庭都因為他的昏庸安排而被搞死,反正當時環境就是誰忠心誰賣力,誰就死的快。

結果是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帝詔天下勤王,只來了唐通的八千人馬,再無其他人勤王,這雖然與明末軍閥化有關係,但更大的原因崇禎帝已經搞得是人心渙散了。

所以如果崇禎帝南遷以後,還是之前那套帝王心術,那麼南明馬上會分崩離析,因為軍隊已經開始軍閥化,他如此作風,那些將領恐怕都要被嚇得投降或者不聽號令了。

因此崇禎帝只能是痛改前非,能做到知人善用賞罰分明的話,才可以有一定機會使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情況。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很難,但是出現一個短暫的南北朝的幾率會更大。

假使,假使崇禎真的南遷,明朝會比南宋和東晉早期的局面更加穩定,而且拋開了吃錢的華北和關中,南明也能更好的集中江南地區的經濟優勢。然後這裡就有一個問題,鎮守寧遠的吳三桂會不會被崇禎一起帶到江南。考慮到吳三桂的五萬關寧軍是當時大明最後的精銳部隊,而且有這樣一支鐵軍在,還能對武漢的左良玉這個兵痞子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雖然關寧軍的家業都在遼西,但是就像吳三桂勤王那次一樣,當時的吳三桂還是心懷忠君愛國之志的,所以十有八九還是會護送崇禎南下南京。而南京本就有一套成熟的政府體系,完全不會出現什麼混亂的局面。就算北京群臣激昂,崇禎也完全可以下令群臣鎮守北京,自己帶著皇室成員南下,其實只要他能狠下心來力排眾議,這些事情他都可以做到。

一旦崇禎到了南京,明朝以文統武的格局就不會被打破,武官不掌大權就難以割據成了藩鎮,南明那種分裂局面也就不會出現了。

說完明朝再看大順,從李自成的種種行為來看,他並不會治國,就和大齊的黃巢一樣,大順勢必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王朝,最後李自成內部的將領會在華北形成一個個割據的軍閥,而李自成也將直面北方滿清的衝擊。

自打1628年開始,八旗軍就不止一次的突破了長城防線,到1644年為止,共有六次大規模的入塞劫掠行為,而且多次佔據邊境州縣。一旦大明南撤,滿清南下將會更加輕鬆,這點從山海關一戰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大順軍根本不是八旗軍的對手。所以八旗軍將以勢不可擋之勢迅速吞併黃河以北,並且開始試探南明的防線。就這樣一個新的南北朝割據將會出現。但是考慮到南明的大多數軍隊都是戰鬥意志薄弱的軍隊,同八旗軍相較量,又能撐多久,這也是個問題,畢竟大明的精銳邊軍主力,都是被兇殘的八旗軍消滅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體制還是變不了,這種深入根基的制度,隨便一動都是引起軒然大波的舉動。而一旦南明這時發生內亂,那鐵定清朝又能一統河山了。但是如果明朝保持原樣,那最後還是會死在藩王制的壓榨下,明廷經濟破產。又一次被新的王朝取代。

再看清廷方面,因為八旗軍不足20萬人,即便佔據了華北,也會陷入人手不夠的尷尬局面。到時候清軍還是得組建綠營軍,而如此一來清軍的整體戰鬥力又要被拉低。清朝不滅了明朝,就難以實施圈地和剃髮令,因為隨便一個一個大舉動的政策都有可能導致華北遍地義軍起,就和宋金對峙的格局一樣。之後就看這個沒有統一中國的大清是像金國一樣被迅速漢化,還是不怕死的仍然保持異族風情。

而且清朝不可避免的還要面對蒙古主權的歸屬問題,同沙俄的交鋒,同准格爾的戰爭。一個北方帝國疲於奔命,一個南方帝國慢性自殺,雖說按照中國王朝的特點,同一時間必然趨勢,但最後天下歸誰,還真是不好說了。


明朝末年的時候,大明王朝和崇禎皇帝可以說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巨大不利局面。內是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盛世壯大,並且正在不斷的攻城略地,明朝已經然是無力應付;而在東北,已經與明朝在東北地區對峙近三十年的清朝,已經佔據了絕對了優勢,近乎於將明朝的勢力逐出了整個關外地區,並且時常能夠破關而入,南下劫掠。在這兩股內外勢力的夾擊之下,已然是財政崩潰、吏治腐敗且軍隊全無戰鬥力的大明朝,可以說是走在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然而,歷史也給了明朝兩次喘息的機會。

第一次是在松錦大戰後,皇太極主動求和,條件並不算是太過於「苛刻」,但是最終這件事情還是以破產告終,忠心耿耿的陳新甲還被崇禎給坑死了。

第二次是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禎皇帝本有機會可以南遷,但是由於崇禎皇帝不願承擔的性格弱點,以及文官集團的阻撓,缺乏魄力的崇禎皇帝不僅自己沒有走成,就連一眾皇子也全被困在北京城內被李自成「一鍋端」了。

於是,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滅亡。而在短暫控制北京後,李自成又被清軍一路追趕,最終滅亡,大清王朝成為最終的贏家,並由此實現了「明亡清興」的朝代更迭。

在這裡,我們做一個歷史的假設,如果崇禎皇帝成功南遷南京,那麼南明王朝,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以及清朝,能否在中原土地上再度上演如魏蜀吳般的「三足鼎立」的狀態呢?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南北對峙」有可能形成,但是「三足鼎立」必然是無法實現的,原因就在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無法建立有效的統治。

李自成當時控制的北方地區已經是一篇糜爛。

自崇禎初年開始,清軍就先後五次越過長城南下,在京畿附近以及北方的河北、山東地區一通燒殺劫掠,這一地區的百姓是深受其苦,不僅牲畜、財物損失無數,人口損失更是多達上千萬。而在李自成起義軍活躍的河南、陝西、山西一代,豪強富戶被搶掠一空,再加上天災人禍橫行,百姓只得跟著起義軍轉戰四方,成為了流民,土地荒蕪、經濟衰退。

面對這樣一個控制的區域,李自成統治的財政系統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建設和補充,這就直接觸及到了統治的根基。

事實上,當初明臣李建泰勸諫崇禎皇帝南遷的一個很重的原因就是要崇禎皇帝擺脫掉北方這篇糜爛之地,同時擺脫掉的是一個巨大的財政包袱。

而在李建泰的勸諫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接管北方地區的李自成所要面對的,就是要時刻處於兩線夾擊的境地。

三國之所以能夠穩固,是因為魏蜀吳三國彼此交接,彼此間可以實現征戰,進而在權謀平衡下實現局勢的相對穩定。而明朝兩線作戰,可是李自成和清朝彼此又不接觸,所以吃虧的就是大明朝,而崇禎皇帝一旦讓渡出北方地區,那麼李自成就將處於清軍和明軍的夾擊之中,到時候覺得難受的就會是李自成。

而後來的歷史證明,李自成大順農民軍的勢力完全無法同清朝的八旗鐵騎相提並論,即便沒有後來的吳三桂投降,依靠清朝自身的實力,滅掉李自成也不成問題。況且明朝這面和李自成有著根本性的階級矛盾,必然是無法形成聯合,因而獨立面對清軍的李自成自然是無法招架的。

與此同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不能算作是一個正式的政權,更像是一個「流寇組織」。

沒有統治區域,沒有文官體系,沒有行政制度,這就是李自成的政權,財政收入和經費來源全靠打劫和搶奪,各種體系的建設也幾乎什麼都沒有做。所以,這樣的的政權僅需要「山海關大戰」一場戰敗,就已然是士氣全無,迅速的敗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必然不能同清朝以及明朝這樣有著完備體系的政權相提並論,更談不上作為「一足」進行鼎立了。

如果崇禎皇帝真的南遷,那麼歷史真的很有可能就此改寫。

縱觀南明小朝廷,特別是其中南明建立的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其迅速覆亡的根本便是在合法性上。

崇禎煤山自縊,正統明朝滅亡,而此時南明的朝堂上就擁立新君的人選問題上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爭執和分裂,而就是在這樣的分歧下,弘光皇帝朱由崧上台了。然而對於朱由崧合法性的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息,從「南渡三案」到左良玉、左夢庚父子的起兵反叛,都與其合法性密不可分。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政體系的駕空以及軍閥的橫行,更是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左夢庚投降了清朝,江北四鎮中除了高傑被害、黃得功戰死,劉澤清和劉良佐相繼投降,再加上此後投降的明軍,前後位清朝這面輸送了超過六十萬人的軍隊,數量上是不到二十萬清軍總人數的數倍之多,而這些人也最終成為了攻滅南明小朝廷的主力。

試想下,如果真的是崇禎皇帝南遷,或者崇禎皇帝身死殉國,讓他的太子或者其他皇子到達南京,那麼必然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首先,是皇位的合法性上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也就不會產生諸如「南渡三案」這樣關於皇位合法性的爭論問題,皇權必然相對穩固。

其次,皇權合法性不成問題,依託於南京的一套備份的行政系統,可以迅速的重新建立對於南方地區的統治,包括軍事管理、經濟建設、財政稅收等,而包括此前對於軍隊管理的一系列舉措也將繼續貫徹,那麼對於朝廷與軍隊的關係也必然不會像後來南明朝的時期那樣。

再次,如果不是後來南明軍隊的大範圍投降此消彼長之間葬送了明朝最後的希望,依託於當時數十萬的明軍,如果再加上吳三桂等人率領的北方軍隊,依託於南方密布的水網和黃河、長江天險,再加上水土不服、疾病疫情的阻撓,面對並不擅長在南方地區作戰的清朝軍隊,明軍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所以,縱然當時的八旗鐵騎在整個中國各方勢力的角逐中,戰力是最強的,縱觀當時世界之上,其也算是最強的戰力,面對一個統治相對穩固且各種硬體條件齊備的明朝,清軍就算是能夠最終取勝,也必然不會是如同正史中如摧枯拉朽的戰勝南明,對南明長時間的對峙也將成為了必然。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崇禎皇帝最終沒有離開北京,而是選擇了在煤山自縊,清朝也就此非常「偶然性」的奪取了天下,並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統的大清王朝,在此也只能為崇禎皇帝和大明王朝的最終結局倍感唏噓了。


崇禎即便南遷,也很難成為東晉、南朝、南宋這樣的割據政權,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政治散沙化。崇禎時期朝廷黨爭就十分激烈,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國家戰略,弘光朝廷同樣存在東林、復社、閹黨;崇禎即便南渡,這種情況也不會有太大改善,相反,崇禎到南京後權威可能受到削弱,使黨爭更加激烈。

第二,軍隊軍閥化。這是明末軍隊一個顯著的特點,鎮守長江防線的主力——江北四鎮,幾乎全是聽調不聽宣的軍頭,黃得功、劉澤清、左良玉這幾位當初就不肯北上勤王。對比靖康之變時,廣東的禁軍都奉命北上勤王,就可見南明與南宋對軍隊控制力的差距了。

第三,清軍火器化。明軍最早將火炮用於守城,然而隨著孔有德叛逃、清軍戰場繳獲,清朝也擁有相當數量的火炮。紅夷炮守城有用,攻城更好使,每次遇到堅城清軍便用炮轟。清順戰爭時,清軍僅三天就用炮拿下潼關,嚇得李自成連西安也不敢守,跑回山裡打游擊。對比南北朝、南宋時期,由於攻城效率低下,北方征服者屢屢被城池所阻,攻城技術的進步對戰爭格局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第四,戰略偏執化。崇禎即便在南方建立朝廷,他的戰略很可能與弘光朝廷類似,即聯清滅順。崇禎這麼一位好面子的皇帝,對待把自己趕出北京的李自成,滅之而後快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不聯清,也會採取中立坐壁上觀,絕無可能主動與賊寇串聯。

那麼,崇禎南渡一點作用也沒有嗎,當然不是。

首先,政治上會相對穩定。能夠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帝位爭奪和馬士英、阮大鋮之流把持朝政的局面,而且崇禎再不濟也比朱由崧之流強得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出多門,有利於整合力量進行防禦。

其次,使清軍入關的合法性大打折扣。清軍入關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口號就是為崇禎報仇,甚至以此為由把南明的求和使左懋第奚落了一番。這樣的口號為自己贏得明朝士庶的支持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果崇禎南渡,清軍少了復仇大旗,明人對清軍也會多幾分抵觸情緒。

事實上,南明要想真正穩住南方的基本盤,第一要務是聯合農民軍,如果放棄了這一條,無論何人主事都難逃滅亡的命運。


崇禎如果能南遷,短時間內會三足鼎立,從長遠來看,明朝很可能再度統一。

從崇禎十七年的局勢來分析一下。

帝位問題

南明時期,明朝國力其實依然很強,佔據了大半個天下,理論上還有百萬大軍。但是南明最大的問題,就是皇帝的問題。

北京失守不要緊,明朝是兩都制,還有個都城南京,同樣具備全套政府班子,立馬就可以運轉。

問題是,缺個皇帝。

崇禎自縊,三個兒子也被一網打盡,沒有了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得靠大家選。

南京為了選出新皇帝,鬧出了很大風波。

選來選去,選出了福王朱由崧,也就是弘光帝。這個弘光帝,是個窩囊廢,除了一頭扎進後宮,什麼事也不會幹。

為了選帝,還鬧出了擁立風波,結果是馬士英勾結四鎮總兵暗立福王,本來南京的頭號文官,兵部尚書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四鎮總兵因為擁立之功,得到很大利益,南明的藩鎮問題,愈演愈烈。

如果崇禎南遷,帝位問題根本就不存在。

不管福王桂王潞王,哪個敢跟崇禎搶位子?朱由檢要廢了他們,是分分鐘的事,要他三更死,他就活不到四更,更別說馬士英和四鎮總兵,借他們個膽子也不敢。

崇禎哪怕到了南京就崩了,只要太子在,帝位還是穩如泰山,沒人敢動腦筋。

內政問題

崇禎如果南遷,必定有大批官員跟隨,雖然這些官員們能力參差不齊,混日子的也大有人在,但其中總不乏一些忠臣良將。崇禎的能力雖說也不能算高,總比朱由崧強上百倍,兩京的官員中,選出一套相對強幹的政府班子,問題不大,肯定比馬士英那套離心離德的草台班子要強不少。

崇禎一生節儉,不好女色。弘光朝的貪腐好色問題,也不會發生,內政效果如何不好定論,至少風氣會清廉很多。

經濟問題

這個問題比較重要。

我們看地圖就可以看到,南明佔據的,是全國最富裕的省份,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這簡直是上天賜給崇禎的禮物。

富庶的江南向來是明朝重要的稅源地,並且還有佔盡海運之利的東南沿海地區。

現在明朝的地盤少了一半,而且是相對貧窮需要南方輸血的北方,南京的財政狀況,應該要比遷都前理想不少。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明末的稅收是一筆爛賬,應收款和實收款相差不少,不過以崇禎的正統性,收稅總不會比弘光難吧,至於如何開源,當然還有許多辦法,這裡就不討論了。

軍事問題

崇禎的南遷,並不能完全解決軍事問題,但相比弘光朝,那不要好得太多。

湖北的左良玉,雖然是個刺頭,但崇禎如果在,諒他也不敢像弘光朝那樣傾巢而出,兵發南京。左良玉手下號稱有八十萬大軍,就算虛頭不少,三四十萬之數還是有的,這支兵力,是大明的湖廣重兵集團。

好生安撫左良玉,這支兵大有可為,北上,可以直取河南,威脅陝西和北直隸,西進,可以掃蕩張獻忠,震動李自成的大本營西安,按兵不動,則可以成為一道屏障,無論是李自成、張獻忠或者是多爾袞,都會如芒刺在背。

其他幾鎮,加起來也有幾十萬兵力,如果左良玉不再發兵南京,他們的兵力也不會被調到安徽與左軍交戰,這樣就有兵力固守江淮防線,劉良佐、劉澤清之流固然不能依靠,黃得功還是值得信任,高傑雖然軍紀很差,也還可以一用。

防線如果穩固了,四鎮兵力也不會像弘光朝一樣集體投降,並且這些軍中不乏勇將,比如李成棟、李本深、金聲桓等人的降清,並不是完全的心甘情願,而是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權衡之下的共同結果,至少在他們心裡,還有一絲心向故國,這點從他們之後又反清的表現可以證明。

如果崇禎在,則內鬥大為減少,客觀上大大降低他們降清的條件。

清軍入關,本來就是賭博,滿清的體量經不起長期的消耗戰,只要在一兩場戰役中能將他們擊敗,軍事上的天平就將發生逆轉。

民心問題

或許有人說,崇禎十七年,天下百姓和官紳都已對大明失去了信心,這話不能說錯,至少在李自成的進軍之路上,大批文武官員投降。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投降的明朝官員更是不在少數。

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發現,相比之下,投降大順才是個最糟糕的選項,李自成及手下毫無治國的理念和要求,想要的只是錢財。

投降了李自成,沒有官做不說,大順軍拷打這些投降的官紳,逼著他們拿錢出來買命,這叫做「追贓助餉」。

這樣的政策下,許多人家破人亡,李自成民心盡失,所以清軍進入北京後,大家都集體倒戈,沒人再選擇為李自成賣命。

如果崇禎在南京,那麼民心勢必依舊倒向明朝,因為清軍入關之初,並沒有得到大眾的支持,如果要百姓和官紳選,大部分人還是心向大明。

在南明時期,大順和大清後方都不斷有義軍舉旗反抗,一度給他們造成相當之大的麻煩,如果崇禎在,後方的抵抗力量將變得更為強大。

所以,如果崇禎南遷,在各方面都遠遠勝過南明的各個政權,他的對手,其實只有滿清。因為事實證明,李自成佔據北京後很快就自取敗亡,不足為慮。而滿清入關,就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如果崇禎還在,以他們那十幾萬軍隊想要滅亡明朝,實在有點困難。

關於明末這段歷史,小院有專欄文章詳細講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


不能,明朝沒有南宋那樣安定的南方。不安定有兩方面,一是軍事,二是政治。

1641年,張獻忠攻陷襄陽,樊城,南陽。

1642年,張獻忠攻陷廬州,威逼南京,後被明軍擊退。

1643年春,張獻忠從廬州回師攻陷武昌,漢陽。

1643年秋,張獻忠南下攻陷長沙,進軍江西。

1644年,張獻忠西進,六月攻陷重慶,八月攻陷成都,並在蜀地建國。

這只是張獻忠的行動路徑,當時所謂的南方安定,其實只是東南沿海一代安定罷了,除此之外的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到處是義軍橫行。

所以結論就是,即便南遷崇禎也無法像南宋那樣構建一條從陝西開始,依託長江天險庇護整個南中國的防線。

除此之外,崇禎想要重整國局,勢必要對江南的這群地主集團下手。而這群漢人大地主既然能夠出賣底下的平民,那同樣也能出賣崇禎,一旦朝廷下手太狠,觸動了地主集團太多的利益,他們勾結李闖或是滿清出賣南明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結論就是,崇禎即便南遷,下場境遇恐怕還不如南宋,因為南宋能整合這個南方的力量抗衡,而南明,連江南之地都未必搞得定。


明末清初,天下大亂,北有後金雄踞東北、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可以說那個時候大明朝軍隊面對是多線作戰,可以說局勢十分艱難,但是,那個時候崇禎還是有機會就是南遷,雖然,歷史給了崇禎機會但是崇禎沒把握住,只能說如果崇禎把握機會,有可能形成「南明」李自成和滿清是否會三足鼎立這個是有可能的。

我們可以看出來,崇禎如果遷都南京,可以形成三足鼎立,因為,崇禎是名正言順的天下共主,不會出現歷史上的南明內部爭皇位的局面,而李自成控制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但是,李自成有可能會速亡,因為,李自成的農民軍實際上是流寇,因此軍隊戰鬥力不強面對強大的滿清,肯定是必敗的,歷史上局面也是這樣的,有可能會出現李自成戰敗後,滿清和大明南北對立的局面。

我們分析下如果到南京後可以改變他在北方的時候多疑的毛病,還有乘著李自成和滿清在北方混戰的時候修養生息,在穩住南方的局面,至少可以保障崇禎維持住現有局面,但是會出現南北朝對立的局面,如果,要崇禎北伐收復領土,可能是有一定難度,但是,守著長江以南還是有機會的,因為,江南基本未受到戰亂影響,以及這個時候小冰河已過,崇禎完全可以守住半壁是有可能的。

但是,這時候崇禎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他南遷後,他的聲望沒有北方的時候那樣高,而崇禎雖作為皇帝,但是在聲望不高的情況下還有就是崇禎沒有真正為自己效勞的人,因為,前期因為他的多疑不是戰死就是罷免等原因,而沒有真正可以幫助崇禎的人,因而南方已經形成巨大商業利益,並且各個方面都給東林黨控制,如果崇禎沒有有效辦法迅速打敗東林黨以及相關控制局面的辦法,可以說崇禎可能成為傀儡。

其實,如果那個時候崇禎可以果斷點,南遷我覺得大明王朝至少可以延續百年,因為,那個時候崇禎的外部條件,比南宋好很多,一個因為當初朱棣北遷北京時候,南京作為南明的陪都擁有完整的六部體系,國家架構,可以在崇禎南遷後投入運營,根本不要和南宋那樣要重新建立,還有就是崇禎如果可以封鎖長江,依靠那個時候明軍的水師力量,可以說滿清無法通過長江,可以說崇禎可以先穩定南方,完全可以掌控南方,但是,那個時候南方也不穩定。

我們來看看那個時候崇禎是可以守著東南沿海地區,但是,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很多地方都是農民軍控制,如果,崇禎可以逐步擊破這些地區的農民軍,安穩住地方,才可以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但是,崇禎會有個機會,就是滿清在平定李自成後,肯定休戰為主,那個時候崇禎可以先南北和談,穩住滿清,全力擊破農民軍。

但是,我們想想如果崇禎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前期逃到南京,可能局面還會有變化,因為,那個時候李自成可能不敢對北京裡面的達官貴人胡來,畢竟他 的情況不妙,北有滿清,南有南明還有張獻忠,還有,就是如果他好好安穩北京關寧軍家屬,可以說吳三桂不會反,因為,那個時候皇太極剛去逝不久,他們肯定以安穩國內為主,不會大規模南侵,但是,國內局勢穩定後和李自成必有一戰。

可以說假如滿清不進關,農民軍南下可能會和南明一戰,可以說清軍入關導致了李自成雙面夾擊很快導致了李自成的打敗,因為,那時候滿清是亡天下,剃頭,易服,才會導致那個南方的嚴重抵抗,因此,如果李自成南下,崇禎聯合張獻忠守著長江,共同對抗李自成。

因為,那個時候李自成和滿清是不一樣的,李自成作為漢人不會和滿清合作,有可能和明朝合作,因為,第一個李自成作為漢人他會保住漢人文化的關鍵,而崇禎南遷他的局面肯定比弘光帝好,他可以團結內部的勢力,因此,我們覺得在明朝和李自成合作去下,滿清統一天下很難,但是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

眾所周知1644年崇禎皇帝上吊後,明朝宗室先後在南京、廣州、福建、雲南等地建立了四帝一監國的南明政權,但是南明政權即便算上台灣的鄭氏也僅僅存在了不足四十年,最後一任南明皇帝朱由榔早在1662年就已經被吳三桂擒殺。

南明的消亡速度如此之快總結起來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沒有最名正言順的統治者,導致諸王爭立,甚至自相殘殺。

2、官員無能,以定策之功和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導致「聯虜平寇」等錯誤政策誤國。

3、明亡清興是天命使然,大明王朝氣數已盡。

在這三點原因中崇禎南遷能夠扭轉乾坤嗎?

首先驅虜平寇恢復中原已基本無望,但是三足鼎立或許可以維持一段時間。

三足鼎立應該有一個演變過程

首先李自成攻破京城佔據江北大批土地,滿清還是佔據關外,明朝則佔據江南半壁江山,這種情況下李自成則面臨南北夾擊,形勢非常不利,隨後李自成退居西北,滿清入關佔據華北和中原。

以崇禎皇帝的個性,將祖宗陵寢(十三陵),宗廟社稷拱手讓給滿清或李自成都是他無法接受的,所以崇禎假如逃回南京的第一件事絕不是固守,而是主動出擊恢復故土。以明朝當時的領土,軍隊,財力來看,南遷已經擺脫了滿清和大順軍的兩面夾擊,可以暫時鬆一口氣。

崇禎南遷滿清進取中原的速度不可能這麼快。

由於衣冠南渡,明朝的正統朝廷還在,大批將領、士紳不會輕易投降滿清,這就不會有滿清打著給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入關後如入無人之境的勢如破竹之勢。

滿清進取中原的戰略是不斷變化的,最初他們並沒有定鼎中原的勇氣,但是隨著形式的發展南明自毀長城,才給了滿清一統天下的機會,如果崇禎難逃,南明還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滿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穩定自己現有的地盤。

李自成的死是個意外,應該有他一席之地

雖然從山海關李自成一敗再敗,但是即便是退出西安後的李自成依然擁有不俗的實力,大順軍需要的是時間休整,再打處一片根據地。

由於南明的牽制,滿清也不可能傾盡全力對付李自成,生怕崇禎抄了自己的後路,畢竟滿清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確實有些先天劣勢,所以得到休整的李自成依舊能在天下佔據一席之地。

其實這個問題中還忽略了盤踞四川的張獻忠,1644年張獻忠已經基本控制四川,並在此地建立的大西政權,所以說如果崇禎南遷很可能是四分天下的局面,更可能進一步演變成天下大亂的局面。


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崇禎皇帝如果能夠南遷的話,我覺得應該會形成比較有利的局面,至少可以做到保住東南的半壁江山,和南宋當年比較類似。因為作為當時天下公認的皇帝,崇禎皇帝的號召力還是非常強的,就是因為他在眉山上吊自殺了,導致中原無主,名種力量無法統一起來,最後被滿清各個擊破。

雖然滿清得到了天下,但是滿清力量並沒有那麼強,假如不是時機碰到的特別好的話,滿清應該不可能得到天下。滿清在奪取了天下的過程中,實際上最關鍵的一戰就是山海關與李自成進行的那場大戰。可惜李自成當時對滿清認識不足,所帶的兵力也不夠多,導致被滿清打敗。事實上當時農民軍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強的,如果闖王能夠帶上10萬以上的農民軍的話,可能滿清就進不了關了。因為說實話,滿清奪取天下是相當容易的,真正的難關也就是山海關那一戰。

事實上滿清能夠奪取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打著崇禎的旗號,也就是為崇禎皇帝報仇。結果包括吳三桂為首的眾多明軍將領都紛紛投降滿清,這些軍隊使得滿清的力量得到迅速的加強,才真正有了奪取天下的實力,否則以滿清關外總共10萬人左右的兵力,是很難真正奪取天下的。因為滿清入關的時候也就是滿兵7萬,漢軍旗兵2.4萬,蒙古兵2.6萬,總共12萬人。但是因為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打進北京之後,對待原來的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太狠。所以這些人在闖王被滿清打敗之後,都群起而攻之,導致李自成很快失敗。崇禎還在的話,這些都不會發生,滿清也不會有那個機會。

而且山海關一戰中,滿清軍隊事實上受了不小的損失。日後打天下,事實上主要靠投降過來的明朝軍隊。而崇禎皇帝真沒有死,而是南遷的話,自然就可以將眾多的軍隊號召到自己的旗下,他們也不敢那麼輕易的去投降,滿清也就沒有那個能力能奪取天下。而崇禎皇帝死後,後面起來的南明的那些皇帝號召力遠遠無法同他相比。因為當時的明朝宗室還有很多,既然你能夠當皇帝,為什麼我當不了皇帝,所以誰也不服誰。

例如在鹿鼎記裡面就提到過,當時出現了兩個皇帝,並且都是明朝的宗室,誰也壓不過誰,最後清軍還沒有打來,雙方自己人已經先打起來了。南明的皇帝沒有一個真正能夠得到天下的公認,很多完全就是過家家。如是崇禎皇帝到了南方,自然可以得到南方的擁戴,所以滿清再厲害,估計最後也只能想當年的金國一樣止步於長江,最好的情況只能夠佔領北部半壁江山。何況當時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實力還比較強,說不定能夠牽制住滿清,最後雙方同心協力將滿清趕出關外。

事實上,只要崇禎皇帝沒死或者崇禎皇帝是被滿清人逼死,天下都不會落到滿清人手裡。如果崇禎皇帝是被滿清逼死的話,闖王當時說不定就能夠得到眾多人的擁戴,大家在闖王的旗幟下共同抵抗外敵,以滿清那點兵力,沒有眾多明朝軍事力量投靠的話,最終只能夠帶著洗劫而來的財寶,如鹿鼎記說的一樣,逃出關外。只不過恰好是闖王先打的北京,最終逼死了崇禎皇帝,導致清清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借口,就是所謂的替崇禎皇帝報仇,最後收攏了很多的明朝的軍事力量,才能夠一舉奪取天下。因為當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時候,甚至得到了南明政府的嘉獎。這說明當時中原人沒有看清滿清的真正面目,還有很多人還真正認為滿清是來做活雷鋒的。

等到滿清打敗農民軍,天下再沒有人能夠抵擋滿清的時候,滿清就真正的露出了獠牙,人們看清事實之後才悔之晚矣,假如崇禎皇帝還在的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可以確定的是,崇禎在初期遷都到南京以後、肯定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李自成黃河以北。(但李自成肯定速亡,可以忽略不計)滿清關外。假設崇禎休養生息。智商有所提高的話。維持住局面是保持穩定是完全可以的,三足鼎立不大可能,新南北朝的形勢很夠有可能。但指望崇禎重新統一全國。則是有些妄想。因為這個時候,小冰河時期已經過去,高產作物(地瓜土豆)已經大面積推廣了。崇禎應該能維持住現狀。明朝有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實際上作用不大)因為面對國家危機,是否應該有些變通?暫時的退讓還是可行的、但歷史沒有給崇禎這樣的機會。

但南遷以後的崇禎,無論威望和權力都肯定不如在北京,南方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士紳官僚階層可以徹底把控朝局,已經是徹底的東林黨的天下了。甚至有可能出現權臣,崇禎或者是崇禎的繼承人有可能是漢獻帝的局面。妥協和談基本免談,漢賊不兩立必然天天說,但由於和滿清擱著李自成,但李自成的速敗。讓南北朝局面出現。如果李自成能夠存活。崇禎完全有可能聯絡滿清南北夾擊李自成,許以裂土封王。滿清則會靜觀其變。因為他人口少,漢人又不可信。維持住現有局面是他最佳選擇。所以滿清時候應該同意和談的,但看誰給的利益大。就和誰談,南明的經濟與對外貿易的絕對優勢,財政肯定豐厚,也一定會具有西方先進武器。南明自保首先肯定無虞,可以說,時間是崇禎和南明最有力的武器。

崇禎南遷如果沒有巨大的變動肯定延續上百年 ,因為當時的崇禎的的外部條件,經濟水平,都要比南宋好的太多太多,南宋窩窩囊囊都挺了一百多年,南明沒有理由不如南宋,最關鍵的是南京有完整的六部行政體系,國家架構。立即可以投入運營,根本不需要過度和組建,而且南方是水軍的天下,崇禎把把長江封鎖,無論滿清無法越過長江。而崇禎的劣勢在於整個南方不完全在其掌控之中。而且南方也不是安定之所,實際上崇禎可以控制的也就是東南沿海地區,而像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也跟北方一樣到處都是農民軍控制,處於獨立狀態,這樣崇禎就有一個千古難題,攘外還是安內,哪一個先做。這是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巨大的戰略選擇?

南宋能夠防住金和蒙古靠的是川陝,湖北與江淮以及強大的水軍,地方安定。才保住江南半壁。可以說,崇禎要想穩住江南半壁,首先必須得消滅地方起義軍。先安內。而滿清在滅掉李自成以後,他也得消化長江以北的地區。雙方有和談的基礎。一句話,考驗崇禎政治智慧的就是先攘外還是先安內。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