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李斯的《諫逐客書》 諸葛亮的《出師表》,其實還有6篇名錶,包括李密的《 陳情表》、 賈誼的《治安策》、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晁錯《論貴粟疏》,韓愈的《諫迎佛骨表》、歐陽修的《瀧岡阡表》 都是名篇。

1李密《陳情表》

是三國兩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2賈誼《治安策》

是西漢賈誼創作的一篇政論文。這篇論文論及了文帝時潛在或明顯的多種社會危機,包括「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嘆息者六」等眾多嚴重問題,涉及中央與地方諸侯之間、漢庭與北方異族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種種矛盾,針對這令人憂心的一切,賈誼富有針對性地一一指明相應對策和補救措施。

3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是魏徵於637年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

4《論貴粟疏》,

作者晁錯,是當時給漢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擺事實,講道理,前後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篤誠,強志成務。

5韓愈《論佛骨表》

是唐韓愈於元和十四年(819年)向唐憲宗上的一篇奏表。該表中心論點是「佛不足事」,集中表現了作者堅決反對唐憲宗拜迎佛骨這一迷信舉動,充分顯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堅定立場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該表廣徵博引,說古論今,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感情激烈。

6歐陽修《瀧岡阡表》

是歐陽修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祭文之一。這篇文章是歐陽修在他父親死後六十年所作的墓表。在表文中,作者盛讚父親的孝順與仁厚,母親的儉約與安於貧賤。

7諸葛亮《出師表》

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8、李斯的《諫逐客書》

李斯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公元276年年,吳國因吳主孫皓的高壓統治使各種矛盾日益激化,而與此同時,西晉在荊州一帶的備戰狀態火候已成,於是徵南大將軍羊祜就向晉武帝司馬炎奏請伐吳。

奏疏說:「先帝順應天意人心,西平巴蜀,南和孫吳,海內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人心安樂。而吳背信棄約,使邊境又生戰事,國家氣數雖是天定,而功業必靠人為,不滅東吳,則士卒百姓無安寧之日。完成統一大業,也是光大先帝功勛,實現無為而治的舉措。堯伐丹水,舜徵三苗,都是以使宇內安寧,停止兵亂,民眾和睦為目的的。當年平蜀之時,天下人都以為應當一併滅吳,而蜀滅至今已十三年,這算一個週期,滅吳的日子應在今天了!」

這就是著名的羊祜《請伐吳疏》。

奏疏得到了司馬炎的肯定,卻遭到了朝內其他大臣的反對,最後,羊祜巧妙借用了一首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告訴大臣們說:「伐吳只能依靠水軍,如果有人應了童謠中的名字,他就是滅吳的大任之人!」

小名阿童的王濬因此獲得了重用,其實這是羊祜啟用王濬的一個策略而已。羊祜去世兩年後,王濬就完美踐行了伐吳策略,一舉滅了孫吳、俘虜了吳帝孫皓,西晉終於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今天,由於三國演義的神化,很多人對諸葛亮家喻戶曉,他一生最出名的就是《隆中對》《前後出師表》,甚至後來人根據這個典故寫出了一副名滿天下的對聯: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而出師表作為千古名篇也當得起!

而李斯更是助秦始皇統一和治理天下的千古名臣!他的《諫逐客書》雖然不如《出師表》這麼有名,但是對於歷史貢獻絲毫不亞於他!以至於始皇帝看到這封諫書,下令停止驅逐六國名士!而這個決定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在始皇帝那個時期,呂不韋、李斯、蒙恬、尉僚都是六國名士,因為各種原因來到秦國。事實證明:也是這幾位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想而知《諫逐客書》在當時的積極作用!

而歷史上流傳下來,堪比這兩篇名篇的非常少,但是經過小編求證還是有,而且不止一篇。

我們先來看一下第一篇,他就是和出師表齊名的《陳情表》。出師表彰諸葛亮之忠心,陳情表顯主人公之至孝!

它是西晉孝子李密上疏晉武帝的名篇,大意是:晉武帝召其做官,但因為祖母年事已高, 侍奉她的日子不多了,婉拒了晉武帝!我們試想一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代,這麼辛苦讀書為何?還不是為了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去做官?範進、孔乙己無不是其中的代表!但是這篇主人公,竟然為孝不做官在古代這麼堅守本心的人確實很少,也正因為可貴,所以《陳情表》得以作為千古至孝名篇保存下來。

另外海瑞也為嘉靖皇帝上疏了一篇《治安疏》,大致意思是抨擊嘉靖皇帝修道荒廢朝政,任用奸人。雖然這封奏疏相比前面幾篇其纔不顯,其名不揚,也未必做到抨擊時政,但仍不失為一篇言辭懇切的名篇。


一、《諫逐客書》:李斯

《諫逐客書》是李斯給秦始皇上的一個奏章:

秦王贏政十年,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倡言鑿渠溉田,這原本是有利於國家的好事,但韓國也並不是真心為了秦國好,是想藉機耗費秦國人力物力,使之無力再攻伐韓國,這就是所謂的「疲秦計劃」。

秦國識破這一陰謀後。秦王嬴政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怒而下令驅逐一切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李斯上書《諫逐客書》,從秦國的歷史談起,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強調重用客卿之重要。秦王讀了李斯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二、《論積貯疏》:賈誼

《論積貯疏》是年輕氣盛的賈誼23歲時給漢文帝劉恆的寫的一篇奏章。

西漢開國之初,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據《漢書·食貨志》記載,那時候物資匱乏,米價貴如珠,連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馬駕車,只能乘牛車。

漢高祖劉邦登上皇位後,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與民修休養生息。到漢文帝時,社會經濟逐漸恢復。但土地兼併仍非常嚴重,廣大農業因失去土地破產,而紛紛流入城市,成為城市傭工或無業的遊民,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糧食的積貯,很不利於國家政權的鞏固,同時北方匈奴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式,賈誼向文帝上了這份奏疏,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 。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三、《陳情表》:李密

《陳情表》是中國歷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秦章。

晉武帝登位以後,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所以,以孝而名重天下的李密屢被徵召。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感謝朝庭的知遇之恩,並委婉的表達了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整篇秦章寫得言辭懇切,真情流露。據說晉武帝覽此表,讚歎說:「密不空有名也」。感動之際,因賜奴婢二人,並令郡縣供應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終養祖母。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四、出師表:諸葛亮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疏後主。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並表達了自己對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北定中原的決心,以及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五、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提介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邊防穩固,內合外安,唐太宗開始驕奢忘本起來,魏徵對此極為憂慮,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

《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並將這篇文章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凡人視角,文史俚說>


在歷代名臣奏議中,除了《出師表》和《諫逐客書》,比較有名氣的還有李密的《陳情表》,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政府奏議》,包拯的《包孝肅奏議》。

大家都知道魏徵,他給唐太宗李世民進諫總是不留情面,一點都不懂什麼叫婉轉,甚至激動之時,口水都能濺到皇帝臉上。李世民很多次都要殺了他。

話說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十幾

年後,逐漸忘本,準備過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大興土木,四處尋寶,到處旅遊,這可都是勞民傷財的事!很多朝代都是因此犯了眾怒,導致官逼民反,最終亡國。

魏徵看不下去了,他知道如果當面進諫,又得噴李世民一臉口水。於是他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連著上了四道奏表,勸皇上居安思危,懸崖勒馬。

《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道奏表,也叫「論時政第二疏」。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明白人,他怕亡國啊!更怕魏徵的口水! 於是馬上給魏徵回了一封信,名叫《答魏徵手詔》,表示我聽你魏徵的勸,老老實實在宮裡呆著,你也別當面噴了。

這篇文章被唐太宗李世民放在牀頭櫃上,成了座右銘。

一起讀讀一代名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的精華段:"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時隔千年,仍可以真切感受到魏徵的一片拳拳報國之心。

自古就有「讀《出師表》不流淚,為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為不孝」的流傳。被公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

作者李密是三國兩晉的文學家,他在奏表中稱,他不能為朝庭效力,是因為要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沒有祖母的撫養,就沒有他的今天,他和祖母是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

《陳情表》在李密筆下被詮釋的無比委婉、懇切、動人。晉武帝看完,也被他的孝心所打動,不但沒有怪罪他,還賜給李密兩個奴婢,照顧李密祖母的起居,並命令當地政府按月發放補貼。

《陳情表》令人落淚的精華段:"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這些奏摺名篇都被記錄在《歷代名臣奏議》中,為後世君臣所頂禮膜拜。直到今天,仍被廣為傳誦。

附:

《歷代名臣奏議》,明成祖永樂十四年由黃淮、楊士奇等編撰,收集了自商周至宋元歷代名臣學士向當朝帝王進言的奏、疏、議、札子、封事、策對等,共八千零九條。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


中國歷史上近百個王朝,代代都有能臣,每個能臣都有自己上秦的名篇,要不然他也就算不上能臣,沒有兩把刷子,就到不了那個位置上去。

諸葛亮的出師表,因為「三國演義」成為名著,諸葛亮也沾上名著的光,出師表也聲名鵲起,寫進了教科書。

要說古代歷史上大臣上的名篇那多了去了。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左徒屈原的「離騷」也是名揚天下的名篇,魯迅曾贊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是屈原用血淚寫成的上表名篇,不次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時,沒有諸葛亮那麼幸運的碰上明主,將生命與熱血葬身與淚羅江。

秦李斯的《諫逐客書》

漢蕭何的《勸進表》

唐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千古名相王安石的《上時政疏》

包拯的《乞不用贓吏疏》


謝謝小祕書邀請。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指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戰國時期稱為書,書指書信、意見書;漢代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叫疏,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稱為表。歷史上較為出名的表疏如下:

1、《出師表》,是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言辭懇切,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2、《諫逐客書》,是李斯被秦王嬴政下令驅逐客卿之前,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圍繞「大一統」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

3、《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是西漢賈誼寫的政論文,魯迅稱為「西漢鴻文」。 《過秦論》分析「秦之過」,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意在為漢文帝建立制度,鞏固封建統治作借鑒。

4、《陳情表》,是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晉武帝讀後深受感動,賞賜給李密奴婢2人。有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之說。

5、《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魏徵寫給李世民的奏章,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十思即十條奏章的內容,值得深思。

6、《論佛骨表》,是唐朝韓愈勸諫憲宗李純的奏章,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掉,不能讓佛骨誤導天下人。憲宗閱後大怒,要處死韓愈,後在裴度、崔羣等人勸阻下,人稱「韓吏部」的韓愈被貶至潮州刺史。

7、《上時政疏》,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向神宗趙頊上奏的萬言書,提出系列改革主張,主要想消除仁宗趙禎苟安麻痹思想,為變法奠定思想基礎。

8、《治安疏》,是明朝海瑞給自己買好棺材,將家人託付給朋友,然後嚮明世宗朱厚熜的奏章,直言官場的弊端和統治階級的罪責,批評皇帝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勸諫統治者改正過失,實行改革,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世宗在看過奏章大怒,將海瑞逮捕下獄,問成死罪。海瑞病逝後,南京人民奔走相告,出喪那天,不少店鋪自發停止營業以示哀悼,普通民眾紛紛前往參加送葬,送喪之人白衣白冠,哀聲不絕於道,延綿逶迤的隊伍竟長達100多里。

9、明朝張居正《論時政疏》《陳六事疏》也很有名。但說得再多又能怎麼樣,張居正最終可能徹底明白,明朝的變革靠的不是觀念,而是權力。

歷史上向皇帝進諫之事實在太多,有的雖然不是紙上談兵,也沒寫下什麼奏疏,但他們的言行舉止更令人為人動容,筆者舉出數例,供網友參考:

①關龍逢進諫:夏桀荒淫無道,關龍逢進諫,夏桀大怒,命人將他殺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進諫而被處死的臣子。

②比干進諫:紂王帝辛暴虐荒淫,比干在摘星樓進諫三日,紂王不聽,反而殺比干剖視其心。 ③燭之武進諫:秦、晉國圍鄭,鄭派燭之武前往秦,向秦穆公陳說利害,使秦穆公放棄了攻打鄭國的行動,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燭之武拯救鄭國於危難之中,民間有「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 之說。

④伍子胥勸諫:春秋末期吳國伍子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又遭拒絕。夫差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⑤觸龍遊說趙太后:戰國時趙國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權,秦國急攻趙國,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國欲以太后所愛少子長安君為人質,太后盛怒。觸龍進諫說,王孫公子們「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必將導致「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太后為其所動。即派長安君到齊國作人質。

⑥伍舉勸諫:楚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下令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見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閑。伍舉勸諫: 「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半年後楚莊王親自聽取朝政,廢除十項政令,啟用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賢士六人,帶兵在徐州大敗齊軍,在河雍戰勝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這就是成語一鳴驚人的由來。

⑦褚遂良還笏勸諫:唐高宗將立武則天為後,褚遂良勸諫,帝不聽。遂良致笏(上朝拿的手板)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此笏!」

不過,有的進諫成功了,因為遇到賢明君王,這是少數;大多都失敗了,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弄得家破人亡。

(圖片、資料源於網路,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報燕惠王書》樂毅;戰國時期燕國大將樂毅回復燕惠王的信,申明自己投趙是為了避免被誅,從而保全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賢名與道義。

《論積貯疏》賈誼:賈誼給漢文帝劉恆的一篇奏章,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

《陳政事疏》賈誼:賈誼任梁懷王太傅期間,漢文帝多次向他徵求治國方略,賈誼亦多次上書陳述政事,針對文帝時期匈奴侵邊、制度疏闊、諸侯王割據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針對這令人憂心的一切,賈誼富有針對性地一一指明相應對策和補救措施。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十漸不克終疏》魏徵: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以此警醒統治者要居安思危。

《論佛骨表》韓愈:韓愈向唐憲宗上的一篇奏表,集中表現了作者堅決反對唐憲宗拜迎佛骨這一迷信舉動,充分顯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堅定立場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王安石:探究北宋立國以來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原因的同時,剖析了宋仁宗統治時的種種弊病,揭示出危機四伏的實質,犀利地指出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危害;並就吏治、教育、科舉、農業、財政、軍事等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主張。

《朋黨論》歐陽修:駁斥保守派的攻擊,辨朋黨之誣,君子無黨,小人有黨的觀點。

《答手詔條陳十事》范仲淹:范仲淹在宋仁宗連日催促下,認真總結其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的新政綱領,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

《治安疏》海瑞寫給明世宗朱厚熜的一篇奏疏,大膽直言當時官場的弊端和統治階級的罪責,同時勸諫統治者改正過失,實行改革,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過秦論》賈誼: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分析秦王朝的過失之篇


首先說一下,古代的大臣,一般都是有高學歷的,特別是朝廷的一些名臣基本上都是進士出身,他們都是很有才華的,同樣他們中的一些人也都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上表名篇,除了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的《諫逐客書》,我再給大家推薦幾篇非常出名的作品。

《陳情表》,李密是三國時候蜀國的大臣,三國歸晉後,成為晉國的大臣。李密最出名的上表就是《陳情表》,李密自幼喪父,後母親改嫁,後來在祖母撫養下長大成人。這篇表書,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祖母的孝敬之情,也成為千百年來孝文的典範。

《過秦論》,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小時候就很有才華,在當地一舉成名,長大後被郡守推薦,20歲被漢文帝任命為朝廷博士,一年後有得到進一步提拔為太中大夫。他對秦朝滅亡有著深刻的看法,寫過包括《過秦論》在內的多篇政論文,深受漢文帝的賞識。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大臣,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於皇帝進諫,更是因為這一點讓他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臣。在這篇文章中,魏徵對皇帝提了多條建議,這些建議字字中肯,句句有益。對於唐太宗的居安思危,節儉治國,開宗明義起了重要的作用。

上述三篇是比較出名的,此外還有很多也比較出名,比如韓愈的《論佛骨表》,海瑞的《治安疏》等也很有名,在中國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

是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中國古代有哪些大臣上表的名篇呢?

諸葛亮的《出師表》,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類似的名篇也有一二。

一、《陳情表》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陳情表節選: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二、劉琨《勸進表》

劉琨,晉代一名將,是西晉末年的衛國志士,主張收復失地,實現統一的士族名流。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正式稱帝,是為東晉元帝。劉琨上勸進表以擁立司馬睿即帝位。 

文章慷慨陳詞,情真意切,說理充分,催人奮進,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忠誠之情。 

劉琨《勸進表》節選:

臣琨臣磾,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聞昏明迭用,否泰相濟,天命未改,曆數有歸,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齊有無知之禍,而小白為五伯之長;晉有驪姬之難,而重耳主諸侯之盟。社稷靡安,必將有以扶其危;黔首幾絕,必將有以繼其緒。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聖姿合於兩儀,應命代之期,紹千載之運。夫符瑞之表,天人有徵,中興之兆,圖讖垂典。自京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懷,雖有夏之遘夷羿,宗姬之離犬戎,蔑以過之。陛下撫寧江左,奄有舊吳,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攝不類,杖大順以肅宇內。純化既敷,則率土宅心;義風既暢,則遐方企踵。百揆時敘於上,四門穆穆於下。

 

 

後世對劉琨的這篇《勸進表》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中稱道:「劉琨勸進,張駿自序,文致耿介,並陳事之美表也。」[3]明代的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中說:「漢賊不滅,諸葛出師,二聖未還,武穆(嶽飛)鞠旅,二臣忠貞,表懸天壤,上下其間,中有越石」,從歷史地位上所給予劉琨的評價也是相當顯赫的。

 

三、《漢中王勸進表》

《漢中王勸進表》是東漢末年劉備集團所上奏東漢朝廷的文表,目的是請封劉備為王。

建安二十四年秋,劉備手下眾臣勸諫劉備進位漢中王,並上表漢獻帝,請他批准。然後在沔陽設立壇場,方圓九里,分佈五方,各設旌旗儀仗,三軍整齊列隊,眾臣肅穆陪同,讀罷眾臣的上表,給劉備帶上王冠,稱漢中王,治所設在成都。

《漢中王勸進表》節選: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王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