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簡單的說,藥引子也就是中醫發明的一種化學反應!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誤食了滷水(做豆腐用的,有毒性可致命),這個人馬上喝豆漿,人就不會死掉。如果這個人不喝豆漿而是吃豆腐… … 呵呵!估計這個時候會有人說我偷換概念了,不開玩笑,咱認真說下: 據我所知,中醫與西醫不同之處最鮮明的是中醫認為「毒」是有益的(某方面),西醫則認為,「毒」是害人的,不能容忍的!所以——中醫的做法是「解毒」!而西醫呢,是「消毒」!差距是不是很大!

放大來說,中醫有一味中藥叫「砒霜」俗稱白礬,有劇毒!當年水滸傳里的潘妹妹用來對付武大郎的,回顧歷史風流人物屢試不爽!更令西醫聞風喪膽!但,中醫卻用來入葯(中醫高手)以毒攻毒,相剋之下卻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可砒霜毒性太大,入腹必死!如是中醫想了個辦法,藥引子。藥引子可以削弱砒霜的毒性而讓人體能夠承受,在與病罩之毒相剋抵消,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最後,藥引子不是所有葯或是所有中醫都會的,現在所用的藥引子幾乎都是騙子,還是注意防範的好!


大多數情況下,「藥引子」起的不只是一味「引子」的作用,而是直接參与治療。過去醫生看病,有時葯不一定全,而其中一味兩味患者並不難尋,比如生薑大棗之類,開胃氣,調氣血,助藥性,就是常見的「藥引子」。再比如過去接骨葯多為散劑,便用黃酒為引,以助活血化瘀之力。苦寒葯多傷脾胃,可蜂蜜為引,以兼顧胃氣,緩和藥性。頭風頭痛散劑可雙花、菊花為引,以助疏風止痛之力。現在「藥引子」多「藏於」方劑之中,已少有人提及了。


「藥引子」可以說是有機化學中的「催化劑」的作用,但作用不僅僅局限於「催化劑」,還有其它輔助作用。服用中藥、中成藥,多用白開水、酒、淡鹽水、蜂蜜水、米湯、

紅糖水

蔥白湯

薑湯

等作藥引子送服。藥引子有引葯

歸經

,增強療效之功用,有時還兼有調和、顧護、制約、矯味等功效,與中藥、中成藥適當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中醫藥引子的作用有什麼?中藥還有很多這樣的「藥引子」,它們看上去是普通的食物,卻有著各自獨特的作用。

增強療效。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用熱乎的薑湯送服能增強疏散風邪的作用;或吃完葯喝上一碗熱稀粥,既暖胃又發汗,都能增強藥物的療效;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藥湯劑,常放入大棗;產後淤血多、乳汁少等,常會用到生化顆粒或生化丸,最好用紅糖送服,以增強補血散寒、祛淤的功效。

直達病處。服用治療腎虛的中藥或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大補陰丸等,最好用淡鹽水送服。中醫認為,鹽味咸,可引葯入腎,作為藥引能幫助藥物直達病變處,更好地發揮補腎的作用。

此外,在中藥湯劑中,還有些特定的「引經葯」。如頭暈腦漲等頭部不適,常用荷葉、菊花,病位在胸部常用桔梗、瓜蔞,在兩側脅肋常用柴胡、青皮,在腰部常用杜仲、川斷,在上肢常用桂枝、桑枝,在下肢常用牛膝、木瓜,都能使藥效「瞄準」病變處。

緩解「毒性」。清熱解毒藥藥性寒涼容易傷胃,含貝殼礦石類的中藥較難消化,都需要用米湯送服,可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顧護胃氣。應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藥物時,常常用紅棗做藥引,緩解毒性。

知道了中醫藥引子的作用有什麼,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方中的藥引子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亂用。


兩種可能,一種是就想導火索,原葯是惰性的,需要合適的刺激才可以引發藥性。第二種可能,古代醫生心裡暗示病患這個要只要有這個就會催化藥力來催眠暗示病人。慢慢傳下來就理所當然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