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情况是书法爱好者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单字的临摹效果有了,写得也比较熟练,但一拉起章法来,便差强人意,找不到原作的那个「味儿」。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练习得少、思考的少,是时候需要专门将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深入研究一下了。

反向来论述,抱庸以为,脱离章法概念的书写便都称不上书法。有的朋友可以会有反驳,单字榜书或斗方不也是一个字吗?大方榜书或斗方中虽然只写一个字,其实也有是需要讲究章法的,比如说浓淡、肥瘦、疏密、正欹以及留白、题款、用印等。世上没有不带章法的书法作品,字不放到章法格局之中去,便只能称之为书写,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既然没有深入领悟思考章法的问题,自然写不出浑然一体、妙趣横生的好作品,你的每个字都是在「单打独斗」。

章法的内涵也很宏阔,但理论并不复杂,很多道理一看就明白,但关键是要真明白,形成理性的认识才能指导书写的实践。一是要意在笔先。无论书写内容篇幅的长短,书写之前一定要在心中有个大致的统筹,粗略进行条块化的区分安排,哪里是正文,哪里写款,哪里钤印,要基本靠谱。二是要统照全局。第一笔开始,就要带著全局观念,比如书体上是行楷还是行草,行距是走宽还是行窄,线条是敦厚还是轻灵,始终都要著眼于全局。三是大小章法本身的技法技巧要苦练。行气不仅是牵丝连笔,既有有形的线,也有无形的势,这样才能攒连为气脉。有的朋友以为,楷书写快一点就是行书了,书法如果真的有这么简单,那人人都可以成为书圣了,关系很微妙,道理很玄妙,只有靠学诸古人、取法乎上。

笔力是笔力,意境是意境,写字匠也会有好笔力,但未必有好的意境,这其中的区别就有章法元素。什么是章法的深度道理?章法不仅是美观、均匀、齐整,好的书法绝对不是「公式」式的书写,写出第一笔后,后面的不看都知道是什么样的,而是充满变化与未可知,让人总会看到「小惊喜」。而章法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变化与未可知」提供舞台与空间的支持。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书法习作。


这就是不懂章法。章法比写单字难,把几个字或者几行字如何按排才好看,,,,,书法的艺术性多体现在章法中。


题主所述颇有见地,以切实精微之书写体验,贡献经验之谈,可赞。

鄙人虽是业余爱好写字,但有些时日,在此不揣浅陋作补白之说:

书法创作在临帖基础上练就的基本功,如单字运笔、构字熟练之后的自由造型发挥等,达到一定程度后如题主所强调的,整幅作品的篇章布局则关系到艺术方面的美感、品位或境界。

布局大忌为状如布算,呆板无趣。书写过程中看似随意实则用心的处理,如: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粗细互补,等等,与行笔的轻重徐疾、起承转合关系密切,这些均需长期的书写体验之后方可达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效果。

末了,窃以为有一句宜作重点:气息贯通至关重要,从单字结构到整体布局,均同此理。

习作见教!


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大体上是从它的笔法、结体、章法以及意境来判断。题主所说的整篇看下来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及通篇气势的呼应关系。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这个需要功夫及悟性。

章法问题,是学习书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怎么去注意,归纳起来两个词:「重心」「虚实」。

重心

我们不论是写哪种书体,小到每个字,大到通篇,都强调重心要稳。这里我们所说的稳,不是说每个字都要四平八稳、整齐划一,好的章法要求稳中有险。一个字如果不稳,就要求跟周围的字组合起来要稳,把局部和整体合理的安排,使其险和稳的矛盾统一,最终达到重心稳定,布局和谐的目的。

虚实

怎样去理解虚实,这是相对而言。我们可以理解点画为实,空白为虚。可以理解重为实,轻为虚。如此等等。

我们创作时所说的疏密、浓淡、长短、大小、欹正、润燥,这些相对而言的概念,都可以理解为虚实。

一幅作品使观者产生的联想与震撼,所表达出来的意境,都需要我们创作时注意墨色的浓淡,大小矛盾的和谐,方圆笔法的兼用等等方法,巧妙运用虚实相生,自然的转换来体现。

如上所说,我们创作时,注意重心稳定,虚实相生两个方面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包括落款钤印,都需要放在一个整体去考虑,反复体悟。

我是「写字吧」,更多好文,期待你的【关注】!


这个就要注意整副书法作品的章法,结构,用墨粗细起伏,浓墨枯笔的呈现,字体大小穿插,运笔流畅。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写字单字可以,整篇不行,这是书法学习初级阶段必然要遇到的问题。

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你的书法,具体是什么问题。所以,只好从理论上说,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成行成列的章法如何处理

书法一般来说,成行成列是最容易处理安排的。因为有行有列,整整齐齐,如果笔法没有什么问题,行列位置都没有偏离单字中心,应该不会出现整体不好看的问题。

如果出现整体不好看问题,主要的问题的单字有问题。

例如,笔画粗细不一,字体松驰。

本来书法笔画就是有粗有细的。我们说的笔画粗细不一,主要是说整体上看,明显很多笔画互相不协调。那么,粗细不一,就很明显。

此外就是笔画松驰。这个问题在写单字的时候还不是很明显,一旦写很多字,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为什么书法要强调「笔精墨妙」呢?就是单字必须笔笔到位。如果笔画概念含糊,尤其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接笔点」含含糊糊,写字松驰无力就在整篇作品中暴露无遗了。

第二个问题是

有行无列的章法如何安排

书法中的章法,有行无列是比较难把控的。这个难度在于假如你写了十行字。可能前面几行可以,但是,后面不行,或者,总是有几行不好。

这个问题,就要养成习惯。学会处理好一行与一行之间的统一协调。

我们初学书法,很多人都是在格子里写字。这样写的好处是容易写好单字。对于初学,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如果什么字体都要写在格子里,本身就不会形成良好的有行无列这种章法的意识。

比如说,我看很多人写《兰亭序》、《圣教序》也是在格子里写。那么,你要没有格子,肯定会在章法上一塌糊涂的。

我不知道你属于什么情况。

我们推测,应该是有这方面的影响。

即使没有这个影响,那也是因为写字喜欢写得大小一样的原因。

如果写字经常一样大小,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那么纠正的方法,就是尽量不要写的一样大小,因为每一行字都不一样,你的字距控制不好,所以,往往就会因为最后要写三个字,但是,只能写两个字,这样,字距就会与前面不一样了。

下一行,最后又出现写需要两个字的位置,但是,只有一个半字的位置等等,出现这种错综复杂的乱象,就是因为没有好的习惯。

所以,写字就要善于调节字的大小。如果我们看那些字帖,总是在每一行都在调整字的大小。

如果一行字是12字,写到第六七个字,就要注意还有多少字的位置了。

最好不要给最后一个字留出的位置太少。尽量留出不少于一个字的位置。如果没有留出,肯定会出问题。因为整篇写字是很多行。如果一行有问题都会影响整篇布局的和谐统一。

第三个问题

从学习章法和单字两个方面入手

章法不是解决写好字的核心问题。要写好字,在单字是一定要很下功夫。

单字问题,第一是笔画要到位,严格按照字帖「起笔、行笔、收笔」训练出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然后就是章法练习一定要适应自己选择的规格。

比如说,你是写楷书一路的,那么有行有列的章法是常用章法,前面我们说过了,这个章法,比较好掌握,但是,单字不行,也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当然,即使是楷书一路,无论隶书、楷书、篆书,也都有有行无列这个章法的书法创作。

所以,就要经常练习一下这种章法。包括楷书也这样练习。

如果是行书,最好按字帖的章法。不要用格子练习行书。因为格子的章法是有行有列的章法。习惯这种章法了,写有行无列的章法就会遇到瓶颈。

不过,也不用怕。楷书章法不好很正常,书法学习的路毕竟还是很长的。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书法,章法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最简单的章法,就是保持上下大体一致,字距行距匀称,初步做到这些并不难。


非常正常。说明自己在过去临摹学习中一直更多关注的是范字的点画结构问题,现在开始注意并考虑书法的章法问题了,这应当是一种进步的状况。

虽然题主没有附作品。

也可以想见题主非常热爱学习和思考。这是学习书法的正确路途。其实我们在进入单字的临摹过程的,章法的问题就已经出现了。我们知道书法的章法有大章法和小章法,小章法就是字的结构处理的章法。大章法则是通篇作品的章法。小章法和大章法在基本原理上是非常接近的,都是考虑的作品的整体和谐问题。只不过一个是字内的和谐处理问题一个是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处理问题。

字的美观,需要重心稳定的同时还需要点画空间的关系和谐,也就是要有一种和而不同,反而不违的关系,亦或者说是一种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一字之内如此,通篇作品同样如此。字与字间,行与行间,要想和谐统一有有变化就必须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能够处理好单字的内部和谐关系,不一定能够处理好通篇作品的和谐关系,这需要一个过程。

单字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作为作品的元素是同样要保持这个特点,同时要和相关周边的字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我们可以接住单字之理用于通篇作品之中。这种技法最有代表的作品就是《兰亭序》,其他经典作品当然同样如具有这种特点。


字的大小、笔划的粗细、字的形态等有些变化,字与字之间有些呼应。可能会好些。


在练习单字的基础上,临写古帖字体整篇的诗句,模仿字的大小,字形,字与字的牵连、墨断意连,虚实,空间感。所以章法很重要。临熟悉了自己出作品时可以套用(加上自己的情感)。下面我写了几个字,献丑了。


写字还是要通篇考虑,谦谦君子,当为则为,当退则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