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期 ·

一直以來,我們總在描畫中國精緻生活的樣子,但究竟什麼樣的精緻生活,會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想像或觸碰到呢?

或許,把精緻生活家的故事娓娓道來,會是一個好方式。於是,有了這個新欄目:「物道生活家」。

今天我們來聊聊袁枚,他是個怪人。

可是,他很懂得吃。

嘴饞如物道君,民以食為天。

每個喜歡吃的人,不一定很懂得生活;

但懂得生活的人,一定很歡喜吃。

圖片來源於網路

袁枚怎麼怪?!

他九歲讀詩文,十二歲考中秀才,算得上小神童一個,二十四歲考上進士時,連乾隆皇帝都看過他的文章。

後來他外調當地方官,不怕權貴,做出不少政績,看上去也仕途坦蕩,他卻在三十四歲辭官,理由是父親過世,要回家侍奉母親。

其實在這之前,他已經在南京買了座園子,叫「隨園」,從此過上了五十多年悠悠哉哉,吃喝玩樂的日子。

袁枚怪,怪在他有才卻不以謀進取,怪在人人都爭青史留名,他卻想著歸隱做個富貴閑人,而且還真做了大半輩子。

▲ 袁枚畫像

「隨園」是什麼地方?

據傳這是曹雪芹家族園林中的一部分,據說還是《紅樓夢》大觀園的原型。

後來曹家被抄家後,轉手到了隋赫德手裡。但隋家也被抄家了。等到了袁枚買時,不過是座破園子,「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

▲ 清 尤詔、汪恭《隨園湖樓請業圖》部分

但袁枚會生活,在園子里開出池塘,建起樓台,搬來怪石,還親手種下數竿綠竹,詩云:

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

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

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

於是,很多人都很想來隨園看看。袁枚也是怪得很,別人總是把自家園子自家賞,他卻不。

隨園沒有圍牆,誰都可以來游賞。他還寫上一副門聯:「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這下子,每逢佳節,遊人如織。那大家來了,總要吃吃喝喝吧?袁枚的另一愛好兼特長:吃飯,就派上用場了。

這位讀書人,人生九大愛好,第一是吃飯,最後才是讀書。

人把時間花在哪,生活自然就回饋什麼。他對美食的精益求精,讓隨園簡直成了盛清時期的私房菜館,氣勢完全不輸今天的網紅店,都聞名江南了。

▲ 清 尤詔、汪恭《隨園湖樓請業圖》部分

可是袁枚家的菜為什麼能那麼好吃?

因為他嘴刁,會吃,所以也網羅了眾多好廚師。

聽到誰家的廚子好,他就要上門請教。若是女廚娘,他還會用轎子請過來。

最出名的當屬名廚王小余,兩人可謂飲食上的知己。

據說第一次見面時,袁枚問他,「聽說普通的原料能被你做出美味來,比如幾個雞蛋你都能做出不一樣的美味來?」

王小余答道,「好菜不取決於菜的價格,只要手藝好,幾棵白菜一點芹菜都能做出美味來。」

圖片來源於網路

王小余做菜有自己章法,一定會自己買菜、切菜、掌勺。他對美食有一套講究,懂得揣摩食客的心情,投其所好,以辣味刺激食慾,以酸味解除煩膩

這些想法也影響了袁枚,他在《隨園食單》里也寫下了許多想法,比如鹹的菜要比淡的菜先上,沒有湯汁的菜要先上,天底下有五味,不可以都用鹹味來概括……這也離不開王小餘一日三餐的啟發和交流,《隨園食單》也堪稱清朝版的《舌尖上的中國》。

因為廚師手藝好,很多人都想挖走王小余。但王小餘一直堅決不走。

有人問他,「你這樣的才能,不去豪門做事,卻選在隨園裡終老,這是為什麼呢?」王小余淡淡地說了句,「知己難,知味更難。

圖片來源於微博「風一樣的嬸子」攝

好一句「知味」,想來在王小余心中,隨園主人袁枚是個曉得食物美味、懂得珍惜佳肴的人。若非如此,他才懶得留在隨園,真乃至情至性之人,這也與袁枚的性格不謀而合。

可惜的是,王小余只在隨園做了十來年,便因病去世了。

後來袁枚每次吃飯時,想起他都會掉淚,就寫了篇《廚者王小余傳》,以此希望他能被後世更多人知道。王小余也成了歷史上第一位有傳記的廚師。

? 圖片來源於網路

袁枚有什麼毛病被人詬病嗎?

袁枚在詩歌上主張「性靈說」,人也是活得真實。比如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好色風流,這點也常被人批。

他雖然寫下了這本《隨園食單》 ,被稱為是古代烹飪著作,有些菜單還人人可以照做。但他本人根本不會做菜,因此也常被人詬病,到底算不算懂吃的?

物道君覺得,袁枚當然只是美食家,不是烹飪家。他對美食的愛,源自對慾望的追求與滿足。他活得很真實,也活得自在可愛。

據說有一次,他在某戶人家吃到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如白玉,嫩若涼粉,且有淡淡清香。

打聽到一家小店出品後,他就跑去那想問清楚做法。

店家是位年老賦閑在家的官吏,看到是大詩人袁枚,有意刁難,就說這技藝賽過千金,怎麼能隨便告訴別人?

袁枚一聽就急了,問要多少錢才可以說,自己一定出。老人家便開玩笑說,「這是金不換!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那你是否願意為這豆腐三折腰?」

袁枚二話不說,馬上彎腰三鞠躬。這下子老人家覺得自己玩笑開大了,也覺得愧疚,就把秘方都告訴了袁枚。

這是袁枚為豆腐三折腰的故事。他對豆腐絕對是真愛,不僅愛吃各種做法的豆腐,還會記下不同人家裡做的豆腐,比如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程立萬豆腐。

圖片來源於「young_studio」攝 ? 圖片來源於「killway」攝

「食色性也。」食,本是人之常情,但又有多少人會為它做到極致。大凡能稱作美食家的,也就是百來年裡出那麼一兩個。

畢竟,在多為了果腹的三餐中,有多少人能細細咀嚼?所以,王小余那句「知味更難」,可能也是萬千食物的心聲細語。

所以,袁枚也是個真實可愛的人。他既耽於聲色味的慾望里,卻因此活出了至情至味。

圖片來源於「風一樣的嬸子」攝

在這裡,並非提倡我們都要過袁枚的生活,而是認同、欣賞他對美食的熱愛、對美味的孜孜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從不懈怠。

世間美味萬千,若你我都能細細咀嚼,慢慢體會,就算做不成美食家,也能多吃點美食,活出點真味,不也是妙事一件?

圖片來源於「風一樣的嬸子」攝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袁枚是個好色的人,一生至少娶了六個小老婆。他也是個非常看重親情的人,除了送房子給外甥,還以一己之力供養了一個侄子、兩個侄女、三個寡居的姐妹,妹妹和侄女出嫁時的嫁妝也都由他一手操辦。他又非常看重友情,朋友程晉芳生前欠了他五千兩銀子,始終還不起,程晉芳死後,他前去弔祭,將欠條在靈前一火焚之,後來又將程的遺孤撫養成人。

很多人喜歡袁枚,清人孫星衍給他立傳時寫道:「枚長身鶴立,廣顙豐下,齒如編貝,聲若洪鐘。」高個子,寬額頭,牙齒潔白,嗓音渾厚,簡言之,是個大帥哥。

也有很多人討厭袁枚,例如劉墉任江寧知府時就說袁枚好色貪淫,人品下流,做事無底線,有傷風化,要下令把袁某趕走,不許在南京居住。

廣東學政李調元(前述食譜《醒園錄》的作者)給袁枚寫過信:「調之傾慕先生者,已十餘年於今矣。」說明對袁枚非常傾慕。而袁枚的半個老鄉、紹興史學家章學誠則說:「此人(指袁枚)素有江湖俗氣,故蹤跡最近而聲聞從不相及,……此人無品而才亦不高,童君視此人若糞土然,雖使匍匐納交於童君,童君亦必婉轉避之。」這裡的「童君」就是《隨園食譜》中會泡燒酒的紹興畫家童二樹,袁枚在文章里說自己跟童二樹交情深厚,而章學誠則認為袁枚在說瞎話,童二樹根本不屑於跟他結交。寫《儒林外史》的作家吳敬梓也在南京定居多年,絕口不提袁枚一個字,大概也是因為不屑。

袁枚出身於師爺家庭,他聰明,精明,文筆一流,結交高官的水平也臻於一流。他雖然辭官隱居,但是跟總督、巡撫、知府、縣令等在職官員卻頻繁往來,正所謂「翩然一隻雲中鶴,飛來飛去宰相家。」另外他也結交富商,例如將堂妹袁棠嫁給了六十歲的揚州鹽商汪孟翊,還跟一位姓程的鹽商聯手做生意。他的文集中有許多墓志銘,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給鹽商寫的,由此收穫大筆酬金。

他手眼通天,他精打細算,他通過做官、為文、收弟子、打抽豐、放高利貸、入股鹽商、出租農田等等手段聚斂錢財,以此維持他優裕的富貴生活,同時還要接濟他龐大的親朋網路。

他絕對不小氣,對家人、親戚和朋友都很好。他將父親奉養到七十多歲,將母親奉養到九十多歲,將一個過繼的兒子和一個親生的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他是孝子,是負責任的父親,是親切的兄長,是大方的親戚,是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好哥們兒。但是對於窮苦百姓,他沒有同情心,絕對不會在慈善事業上花一分錢。

他在《隨園家書》中寫道:「今年所遇之荒年,所處之惡境,是七十年所未有者。三山街一帶乞丐數千,牽衣攔轎,半求半搶,我有戒心,已一月有餘不出門了。……此處如亳州,人肉賣十六個錢一斤,有夫食其妻者。儀徵人肉賣廿四個錢一斤,有父食其子者。南京城內,乞丐如雲,打搶成隊,我已兩個月不敢出門矣。」那時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江蘇大旱,餓殍遍野,父子相食,饑民成群結隊湧入城市乞討,而袁枚高卧家中,安享尊榮,唯恐被乞丐搶了錢財,卻不肯建一座粥棚救濟災民。

《隨園食單》寫於袁枚晚年,從中可以看出他精緻的飲食生活、瀟洒的人生理念、高雅的審美趣味、深厚的官場背景,也可以看出他對升斗小民的鄙視、對體力勞動者的蔑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