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小霸,為何會淪為了末流小國?

提起「鄭國」就不得不提起「鄭莊公」,鄭莊公可以說是第一個敢叫板「天朝周天子」的諸侯,歷史上的「祝耽箭射周桓王」就是公元前720年「鄭國」打敗了「周桓王」及蔡、衛、陳聯軍,在追殺中「祝聃」射中了「周桓王」的左肩,鄭莊公不想落個殺害天子的罪名,就沒有讓祝聃捉周天子,並完事了還讓大夫「祭仲」去慰問了周天子。當然,周天子也拿鄭國沒辦法。

公元前706年,北戎伐齊,齊國向鄭國求援,鄭國就派了「太子忽」援齊國,齊國君想把女兒嫁給鄭太子,「鄭太子忽」可能是有些自卑,覺得他是個小國的太子,不配與大國聯姻。事後大夫「祭仲」也規勸「太子」說;得不到大國的援助將不能繼位,太子的弟弟們也可為君。

鄭莊公死後,太子忽繼位,為昭公。大夫「祭仲」所以力挺太子忽,是是因太子忽的母親嫁給庄公是「祭仲」保的媒。

而「宋國」支持的「突」是「鄭昭公」的弟弟,「突」的母親是「宋國」人,於是「宋國」就把「祭仲」騙去逮捕了,並威脅「祭仲」不立「突」為國君就把他弄死,祭仲不得已答應了,且還盟了誓。

這樣「突」得到祭仲的支持,上位成了「鄭厲公」,昭公不得已逃到了「衛國」。

鄭厲公上位後,祭仲專權。厲公就想除掉祭仲,並讓祭仲的女婿「雍糾」來殺死祭仲。不想秘密泄露。雍糾被「祭仲」殺死,厲公被趕到邊境「櫟邑」,祭仲又迎回了昭公。

厲公在「櫟邑」殺死了櫟邑大夫「單伯」,定居在了「櫟邑」,之後「宋國」又贈予了「厲公」很多軍隊。

這樣「鄭國」朝局不穩,先是厲公被趕走,諸諸侯伐鄭。不久,迎回的「昭公」被臣子「高渠彌」所殺,之後「子亹」繼位,與齊會盟被齊侯殺。公子嬰繼位。在櫟邑的「厲公」挾持了大夫「甫假」幫助厲公複位,甫假就殺死了鄭國當朝國君和國君的倆兒子,那時祭仲已死倆年。厲公再次複位,那時「齊桓公」已稱霸。

鄭國從「鄭莊公」強悍,鄭莊公死後,鄭國頻換國君,加之被趕跑的「厲公」在邊境得到宋國支持,隨時虎視眈眈復奪君位,牽制鄭達十七年之久,雙重原因遲滯了「鄭國」的稱霸腳步。

之後「鄭國」已失去了稱霸的時間,但鄭國還不算弱,經「厲公」之後的「文公、繆公」時期又遭到了秦和晉的敲打,鄭國就變得衰弱了。到了「靈公」鄭國內訌「靈公」被殺,到了鄭襄公,在晉楚倆大國間搖擺,被楚國徹底打垮,從此,就淪為了末流小國。


如果現在有人突然「穿越」到鄭國的第一任君主鄭桓公的身上,那他會一定立馬會做兩件事,一是停止把都城由陝西棫林(今陝西省華縣)東遷。二是要立即立下祖訓:確立王位繼承嫡長制,並且要子孫後代加入春秋會盟,與各國國君定下禁止篡弒的盟約,凡在同盟之內的國家,如果某國有篡弒行為,諸國皆不承認,並且出兵平亂。

做這兩件事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以後鄭國因為這兩件事走上衰弱並且滅亡。

鄭國在春秋時期開始之時的幾位君主還是比較英明的,也有良臣輔佐,所以開局不錯,在第三任君主的時候發展到了頂峰,在其之後則迅速走向衰落,主要是兩方面因素。

一是外因。

就像開頭時所講的。如果有如果,鄭國的君主一定不會選擇國都往東遷,而是就在現在陝西省華縣的一帶發展,然後向西擴展,順道把還沒有發展起來,在渭河流域西部與少數民族苦苦爭戰的秦國收拾掉,然後在關中平原大發展,實現爭霸天下。不錯,這就是秦國的崛起之地。而鄭桓公卻聽從了手下史伯的建議,認為現有的地方四周少數民族比較多,形勢危急,而在「濟(濟水)、洛(洛水)、河(黃河)、潁(潁水)之間」比較安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還都是小國家,容易圖謀。但此時鄭桓公卻不知道一個詞「四戰之地」,就這樣鄭國由佔據適合悶頭髮大財、緩緩圖之的風水寶地一下子跳到了四周強國林立的中央地帶。雖然在初期滅掉了周圍幾個小國,但由於地處中心擴張困難,並且還要經常應付與周邊國家的紛爭,無形中就消耗了太多的精力,以致於發展緩慢。

二是內因。

如果說外部因素是造成鄭國衰弱的客觀因素。而內因則是純自己作死。鄭莊公死後,各公子爭位嚴重,鄭國從此陷入內亂。鄭莊公之後是鄭昭公,即位不久,權臣祭仲就改立公子突為國君,即鄭厲公。鄭昭公則是出逃到衛國。鄭厲公後不滿祭仲專權,設計想殺掉祭仲,但事情敗露,祭仲又迎回鄭昭公。但鄭昭公與大臣高渠彌有私怨,在一次狩獵時被高渠彌射殺。高渠彌和祭仲不迎鄭厲公複位,又立了公子亹為君。齊襄公會盟諸侯時,鄭子亹去參加會盟,結果被齊襄公殺了鄭子亹,此後公子嬰於陳被立為國君。不久,齊國攻鄭,鄭子嬰、祭仲和高渠彌等皆被殺,又由鄭厲公複位。經過這幾次君位來回爭奪,嚴重消耗了國力。鄭襄公時又有「七穆」輪流執政,掌控國家大權。鄭國國勢江河日下,而此時周邊的楚國已發展到直接與鄭國接壤。晉國也發展了起來。齊國齊桓公開始稱霸。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更加使鄭國的國力衰弱。以致於最後滅亡。


鄭國是姬姓諸侯國,最初封於鄭(在今天陝西華縣東)。第一代君主鄭桓公在河洛地區政績突出,因此在百姓中間很有聲望,在認識到西周社會可能會爆發的危機後,決定將其統治下的百姓遷往洛東,為鄭國的未來做打算。果不出鄭桓公所料,犬戎入侵西周殺死了周幽王,桓公本人也死於其中。

自從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率領著家眾和文武大臣們,就遷到了周公所營建的東邊的洛邑來,這之後的周史稱「東周」。鄭國崛起的故事就從這時候開始,已經在此紮下根基的鄭國,憑藉自身的實力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敢於同周的王權對抗的國家,並且鄭莊公在與周王的戰爭中,射傷了周王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鄭國一躍成為了春秋早期的一個小霸主,在當時都諸國中鄭國處於一流水平,連齊、魯這樣的大國都需要鄭國的幫助。

鄭國崛起的時間十分短暫,在鄭莊公死後其諸子之間發動了激烈的政治鬥爭,在長達十數年的混亂中,鄭國喪失了繼續發展的機會。此消彼長,鄭國發展停滯不前,齊、楚、晉等國家卻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壯大,特別是晉國和楚國的強大使得鄭國徹底發展的空間喪失了。

鄭國地處中原腹地,主要的版圖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鄭國的東面就是魯、宋、衛,西北是成周、晉,南面是陳、蔡、許和楚,周圍還有小國,可見鄭國在失去發展機會後如果在想尋求發展已經是不可能了。在晉國和楚國崛起後,鄭國就成為了一個左右不討好的國家,時而親晉、時而親楚,在晉楚爭霸的局面下,鄭國成了兩國征戰的主要地區,從此鄭國徹底降為了二三流國家。他的存在只不過起到各國交戰緩衝的作用,公元前前375年韓國徹底吞併了鄭國 ,鄭國正式滅亡。


首先感謝今日頭條平台

鄭國是春秋早期最早的霸主,當時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連周天子帶眾諸侯與它對戰,也成為其手下敗將。然而最終卻很快是衰敗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咱們今天來聊一個鄭國的大臣原繁,從他身上,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周天子東遷後,鄭國經過前幾任國君不斷開疆拓土,到鄭莊公繼位時,已經取得了春秋霸主的資格。鄭國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鄭莊公的庶兄原繁可以說出力不少。

公元前718年春天,衛國因國君之爭,引發內亂。因衛國曾與宋國、蔡國等聯盟,攻打鄭國,於是原繁建議鄭莊公趁此機會,討伐衛國。鄭莊公認為可行,整兵前往討伐。

衛國不是鄭國的對手,於是向燕國借兵與鄭國作戰。鄭莊公任命原繁為統帥,率三軍與燕軍在虎牢關決戰。在原繁的指揮下,鄭軍大敗燕軍。衛國沒轍了,只得向鄭國求和。

鄭莊公繼位時,也世襲了在周王室的卿士之職。這時候,東遷後的周王室餘威難存。為了重振周王室號令天下的威信,周桓王有意打壓風頭正猛的鄭莊公,於是找了個由頭,取消了鄭莊公的卿士之職。

周桓王的行為讓鄭莊公很不高興。原繁見鄭莊公不悅,為鄭莊公打抱不平,率鄭軍割了周王室的麥子。

割周王室的麥子,那就是打周天子的臉,這下周桓王只能與鄭莊公兵戎相見了。

在周桓王的號令下,陳國、蔡國和衛國等四個諸侯國參與了討伐鄭國的行動。

鄭莊公毫不畏懼,親自領兵作戰。原繁是其前鋒大將。戰鬥中,周桓王求勝心切,派人到鄭軍陣前叫罵挑戰。原繁卻只是擺好陣形,不予理睬。

周軍罵到下午,還不見鄭軍接受挑戰,不免鬆懈下來。原繁見此,立刻擂鼓舞旗,鄭軍軍心大振,一鼓作氣殺了周軍一個措手不及。大將祝聃還射傷了周桓王。祝聃要追,被原繁攔住,示意千萬不要傷害周桓王,畢竟周天子是天子,如果有個三長兩短,那就是把鄭國放在火上烤,到時各諸侯國共同討伐,鄭國就很難抵擋了。

正是因為原繁有勇有謀,所以他很受鄭莊公器重。鄭莊公不僅封他為大夫,還任他為大將軍,將兵權都交付給他。

然而國君也會有讓人發愁的家事。

鄭莊公有十一個兒子。按周禮,理應立世子忽為太子。但是鄭莊公深知次子公子突有才智,絕非能久居人下之人。為了鄭國的長治久安,鄭莊公將公子突送到宋國。

但是,鄭莊公也知道,只要自己一死,公子突必然作亂,於是臨死時拜託原繁,希望他能輔佐好世子忽繼任國君。

鄭莊公去世後,世子忽繼承國君之位,是為鄭昭公。果然公子突藉助宋國力量,最終趕走鄭昭公,繼承了國君之位,是為鄭厲公。

鄭厲公繼位後,宋國自認為擁立有功,成天向鄭國勒索財物,再加上當時的大臣祭足專權,於是鄭厲公便想暗殺祭足,並攻打宋國,但是暗殺失敗,鄭厲公倉皇出逃。

後來,祭足又擁立公子為國君,不過公子很快就被齊國殺死。祭足於是又立公子儀為國君。

鄭國幾經政權變迭,顯然大不如前。

鄭厲公故伎重演,趁亂誘捕了大夫傅瑕,並逼迫他幫助自己復辟。傅瑕為了活命,向鄭厲公發誓:只要能放了自己,一定會幫助他殺掉公子儀,擁立他為國君。後來,傅瑕果然殺了公子儀和他的兩個兒子,迎回了鄭厲公。

鄭厲公復辟成功後,見鄭國朝堂和百姓都因國君更迭惶然不安,於是立刻殺掉了傅瑕,又將祭足等對國君進行廢立的大臣一一治罪,以此安定民心。

接著,鄭厲公召見了原繁,鄭厲公做出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說:「傅瑕是個對國君不忠心的叛臣,我已按周天子設定的責罰,處置了他。」

原繁聽了只是不言語。

鄭厲公見此氣惱地說:「凡是擁護國君的臣子,必然會得到國君的賞賜,你是我的伯父,我對你自然更信賴一些。可是,當初我被迫逃離鄭國後,您卻從不曾給我通報國內的消息,現在我重新坐上了國君之位,你依然沒有擁戴我的誠意。你這是為什麼?」

原繁抬頭看了一眼鄭厲公,才不疾不緩地說:「有國君在位,臣民就應當忠於國君,這話一點也沒有錯。既然如此,子儀在位,我自然應該一心一意輔佐子儀。若是我身為子儀的臣子,卻又像傅瑕那樣殺子儀迎奉您,那不是對國君不忠心嗎?庄公的兒子有十一個人,要是個個都以官爵厚祿賄賂我,讓我對您有二心,您會怎麼辦?」

鄭厲公聽了此話,也不好再說什麼。也沒再治原繁的罪。不過,不久後,便傳出原繁自縊身亡的消息。

@傾鸞閣——池魚 原繁為什麼會自殺?他是覺得愧對鄭莊公,沒有盡到託孤大臣的責任,還是對鄭國的國事失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鄭厲公不能辨別是非,不重國計民生,不尊重忠直之臣,只一味爭權奪利,使得鄭國終於曇花一現,最後沒成大氣候,也實在是可惜。

參考資料於《左傳庄公十四年》


春秋時代實際上是歷史的一個縮影,那個時候由於周朝天子已經沒有能力去號令這些諸侯了。各個諸侯就有了自己的主見,於是就有了鄭國震懾諸侯,成為一個小霸主。

就像周天子一樣,古代的朝代總是會有歷史的變遷的,鄭國雖然強,但是只是一個時代的強,隨著歷史的行走。

鄭國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也就變成末流小國了,除了歷史變遷,還有就是統治者的不同,不是每個國王都是王。


首先,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對於鄭國來說,和晉國、魯國、衛國、燕國等諸侯國一樣,都是周王室的後代。公元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之間(今滎陽市東京城遺址公園),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在周朝這一歷史階段,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有爭議),公元前395年,建都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的版圖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鄭國迎來了自己的強盛階段。

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鄭國因為出力不少,所以獲得了周王室的重用。在此基礎上,鄭莊公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常利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比如兼并了周邊的小國,侵奪許國,干涉宋、衛、魯等諸侯國。並且,鄭莊公在位時的鄭國,還幫助齊國抵抗了入侵的北狄。除此之外,鄭莊公還和周王室的交戰中贏得了勝利,以致「周鄭交質」(即互相交換質子,鄭國以世子鄭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由此,鄭莊公在位時的鄭國,在春秋時期率先稱霸,鄭莊公也因此獲得了「春秋小霸」的稱呼。

不過,在鄭莊公之後,鄭國迅速衰落。在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的爭霸戰爭中,鄭國只能選擇依附於其中的大國。及至戰國初期,鄭國被韓國消滅。那麼,問題來了,鄭國為什麼會突然衰落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包含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根據史料記載,鄭莊公多寵子,在其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由此,內亂問題是導致鄭國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在鄭莊公之後,鄭國幾乎沒有什麼比較有作為的君主,這和齊桓公之後的齊國比較類似。

最後,鄭國之所以能在鄭莊公在位時稱霸中原,是因為獲得了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彼時,晉國分成了翼(晉)和曲沃兩部分,內戰頻繁;楚國還沒有北進中原,齊國也不夠強大。在此基礎上,鄭國獲得了稱霸的短暫時機。不過,在此之後,晉國完成了內部的整合,並且兼并了眾多諸侯國,而楚國也開始北進中原。對此,地處今河南省中部的鄭國,因為地處四戰之地,特別是加在晉國和楚國這兩大強國之間,根本沒有什麼擴張的空間。再加上齊國、秦國等大國的崛起,導致鄭國的四面都存在較大的壓力。如同戰國七雄中的韓國,鄭國的地理位置導致其難以擴張,並日漸衰落。


鄭莊公能力再強也只是他一個人,他死後,鄭國內亂。最後,鄭國變成搖擺在晉楚之間的依附國。而且鄭國本身就是小國,國力有限還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中間,再怎麼發展也發展不過晉楚這樣的大國。而且,晉楚這樣的大國也不會讓周邊小國過度發展。小霸鄭莊公一箭射傷周天子,雖然將自己推向頂峰。但也讓其它諸侯國認識到周天子的影響力很弱了,於是其它諸侯國就開始發展擴張,攻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