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種可能性,其實織田信長運氣不錯,牛逼的人物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都先後死了。

1573年(天正元年),武田信玄病死信濃伊奈郡駒場,時年 53 歲。武田信玄一生四處徵戰看似野心勃勃,實際上也是在戰亂之中不得以而為之。要實現對外擴張就只能在與敵國的戰爭中獲勝。

要獲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敗,不敗之後纔有獲勝的可能。凡戰先求不敗正是《孫子兵法》謹慎的體現,武田信玄每每戰前都先藉助外交手段削弱敵方增強己方正是建立不敗之形的努力,而其貫徹始終的優秀領國統治與嚴密的家臣團體系也正是其為建立勝兵之形的長期努力。在戰場之上,武田信玄在其實踐中隨其戰略的越來越成熟,用兵也越來越謹慎。

武田信玄通過對《孫子兵法》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創立了令世人驚嘆的功業,在他繼任家督時武田家只領有石高僅 20 萬石左右的甲斐一國。到 1573 年武田信玄病逝之時,武田家已經佔領甲、信、駿全部,上野國一部,遠江國大部成為擁有 122 萬石領地的戰國大名。若非武田信玄中途去世,從其在西進作戰當中的進程來看,他必然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被滅掉的可能性,因為信玄上洛,的確是信長生平最大的危機之一。

假設信玄不死,武田軍一路越過東海道,打進信長的大本營,與朝倉,淺井,六角諸將合流並舉,在近幾與織田主力會戰;幾內有足利義昭和松永久秀搗亂,分割信長的軍力;西線則交給本願寺和根來眾,始終對信長保持牽制。這樣一個局面對誰更有利,一目瞭然。

這就是所謂信長包圍網,信長能力再強,軍力再盛,也要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不但腹背受敵,而且還鬧肚子。於是他必須要和信玄去打一場生死戰役,一旦輸了,局面將如雪崩般崩潰。織田氏的分化瓦解,亦未可知。

信玄這隻老狐狸,窩在老家十多年不思西進,偏偏選了這個時候上洛,自有其道理。他算準了這是自己消滅信長的最好機會,而信長當日的能力,還遠未到1575年之後逮誰滅誰的程度。

但他最終沒能算到自己的壽命。也正是因為信玄身死,武田軍撤退,信長才騰出手一一收拾了亂局。這是上天眷顧信長,卻也是其他諸侯最大的不公。


信玄公無法徹底攻滅織田信長

前言:文明評論!嚴禁惡噴!謝謝!??

想必談論起東瀛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和武田信玄的熱度是爆表的。一位性格乖張卻銳意革新,僅數年便拿下京都,兼併近幾諸雄,開創了日本新局面;另一位則是老成持重,依靠非凡的武略和手段,硬是在四面環敵的情況下打出了百萬石領土,甲斐赤備騎兵更是名聞天下,諸雄無不深感恐懼。然而,這兩位當時最有希望統一日本的大名最終沒能在戰場上決一死戰,武田信玄遺憾死在了上洛的征途中。在嘆息之餘,不少人萌生疑惑,若信玄沒有死反而突破德川防線,能不能將信長徹底攻滅呢?在我看來,這種可能性不大。

( 織田信長)

( 武田信玄)人物簡介

武田信玄(1521.12.1~1573.5.13),日本戰國時期甲斐國的政治家、軍事家,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從四位下大膳大夫、信濃守、甲斐守;幼名勝千代,原名武田晴信,出家法號德榮軒信玄,清和源氏義光之後,武田信虎嫡長子。

大永元年(1521)十一月三日,武田信虎在飯田河原與今川家的福島軍決戰,正在當日,大井夫人(甲斐豪族大井信達之女、武田信虎之妻)在甲斐要害山城積翠寺順利產下信虎嫡長子(武田晴信),為求勝利,信虎為子取名「勝千代」,寓意武運長久。天文五年(1536),勝千代元服(日本孩子成年),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晴賜字,更名為「武田晴信」,自此,甲斐武田氏開啟了最輝煌的時代。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武田軍合計8000餘人攻向信濃門戶「海野口城」,但戰事拖至一個月尚未攻克,正當武田軍撤退之時,初陣的武田晴信率領304名死士發動奇襲,守城的平賀源心猝不及防,城池被攻克,武田全軍上下歡呼雀躍,晴信初陣大獲成功。

天文十年(1541)六月,在武田家重臣板恆信方與甘利虎泰的支持下,晴信流放其父信虎至駿河今川家,正式接任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開始了傳奇的後半生。自天文十年(1541)一直到天正元年(1573)四月十二日止,武田晴信帶領甲斐武田氏南征北戰,先後兼併信濃、飛彈東部、上野西部、駿河、遠江東部及武藏局部,領土極度擴張,而晴信更是與越後的宿敵長尾景虎(上杉謙信)前後五次決戰「川中島」,雙方你來我往好不快活。

元龜三年(1572)十月三日,在處理妥當潛在威脅後,武田信玄(晴信)於甲斐躑躅崎館起兵35000餘人,以天皇詔書為旗幟,兵分三路,浩浩蕩蕩,兵鋒直指京都。短短兩個月,武田軍進展順利,武田勝賴(信玄第四子)攻克遠江二俁城,山縣昌景強勢壓制東三河諸城,秋山信友攻破美濃巖殿城。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信玄指揮武田軍主力在「三方原合戰」中大破織德聯軍,德川家康不顧失態(傳言被嚇到失禁)逃回濱松城,織田軍數名武將陣亡,消息傳回歧阜城,織田信長捶胸頓足可又無可奈何,因為「信長包圍圈」已經令他捉襟見肘了!正當武田信玄準備乘勝追擊,突破德川防線時,信玄病情突然惡化,在武田軍攻克野田城不久,天正元年(1573)四月十二日,信玄病逝於信濃國駒場(今日本長野縣下伊那郡阿智村),享年53歲。由於失去了主將,武田軍如洪水般退去,織田信長幸運渡過了人生的劫難。

個人觀點

在對信玄公有了基礎的瞭解後,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為什麼會認為武田信玄不可能徹底攻滅織田信長?

證據一:織武兵制

說到兩家的兵制,那可真的是天壤之別了!我們回憶一下,信長的年輕時候的綽號是「尾張的大傻瓜」,但他這個傻可不是真傻,而是極具革新的行為。早在信長攻克歧阜城並扯起「天下布武」旗幟的時候,信長就開始思考「兵農分離」的兵制並很快實施下去。兵農分離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可以無視農業生產的影響,不會因為農忙時期而被迫撤軍,從而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再者,尾張和美濃是平原,自古以來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信長通過頒布「樂市樂座」和廢除關稅,極大刺激了國內經濟發展,為信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持。信長通過分離兵農,再將部分社會閑雜人員納入軍隊並加以正規訓練,織田軍的戰鬥力得到很好的保證,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自永祿十三年(1570)四月起,織田軍在與石山本願寺的交手中,好幾次從年初打到年末,織田軍就沒有撤退過,反而越打越猛,殺人越來越眼紅。

反觀武田家,由於主體就是山嶽縱橫的甲斐國,信玄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像信長那樣實行「兵農分離」的政策,只能依靠傳統的農業。武田軍的確厲害,甲斐、信濃百姓也確實彪悍,可再這麼著到了初春或者秋收時節,廣大農民身份的武田士兵都得回歸鄉裏去收割糧食,不可能像織田軍那樣從年頭打到年尾。其例子就是第一次(1553年)和第二次(1555年)川中島合戰中,武田軍都是與越後長尾軍隔著信濃犀川對峙了一百多天,整整三四個月,最後兩軍都因為接近秋季、士兵騷動而不得不講和退兵,可見「農兵制」的缺點是何等之大。

我們再回到信玄上洛之戰,如果以武田軍在「三方原合戰」的勝利為起點的話,當時已經是年尾十二月二十二日,武田軍不出意外,一路順利,很有可能會在天正元年(1573)的中旬進入尾張,而織田軍與武田軍的決戰根據推算應該是在天正二年至天正三年這段時間。到那時武田軍已經整整離開甲斐近四年了,就算信玄通過各種手段和領袖效應去維持軍心,但思鄉心切的武田將士們畢竟失去了許多耐心,這對於信玄而言是極為不利的。那麼在最終決戰中,武田軍能否繼續憑藉迅猛攻勢擊退最終的強敵就不好說了,畢竟織田信長也不是簡單人物,織田軍還擁有數量可觀的火器裝備。

證據二:兩軍軍事制度

既然是打仗,軍事制度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發跡於傳統山區的武田家,其作戰主要還是依照室町時代流傳下來的模式。日本戰國時代,大名軍陣由大名本陣和若干獨立軍團組成。本陣成員包括總大將、副將、軍師、佑筆(執筆)、軍奉行(管轄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軍目付、使番、物見番頭。此外還包括馬回、小姓、藥師、祈禱僧等保障人員。獨立軍團一般包含侍大將、槍大將、鐵炮大將、足輕大將、弓大將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組成,獨立軍團中的各個作戰分隊之間也有使番負責聯絡。其中,以侍大將為中心的獨立軍團是大名家軍團編成的基本單位,其下的足輕大將統領全隊足輕,弓大將統領全隊弓兵,槍大將統領全隊槍兵,鐵炮大將統領全隊銃兵。另一方面,武田軍的主戰兵器多是長槍、武士刀、弓箭、少量鐵炮,戰前擺成方陣待命,根據蜈蚣騎(信玄創立的通信騎兵)傳達的指令行動,其威力的發揮主要還是依靠側翼彪悍的「赤備騎兵團」的突襲。

反觀織田家,信長在日本傳統軍事制度的基礎上,創造性的發明的「軍團制」,分別以一位經驗豐富的家老作為領軍主帥,向各地發動有序的進攻。根據《信長公記》的記載,對當時織田軍的整體部署做了一個詳細描述:

1、安土城直轄軍:總大將:織田信長;部將:瀧川雄利,織田信包,分部光嘉,村井貞勝,森長定,菅屋長賴,堀秀政,長谷川秀一,矢部家定,福富秀勝,下石賴重等等;

2、東山道方面軍:總大將:織田信忠;齋藤長龍,小幡信貞,內藤昌月,北條高廣,道家正榮,河尻秀隆,諏訪賴忠,保科正直,森長可,木曾義昌等等 ;

3、北陸道方面軍:總大將:柴田勝家;部將:佐久間盛政,佐佐成政,前野勝長,神保氏張,前田利家,奧村永福,長連龍,金森長近,原長賴 ,不破光治等等;

4、山陽道方面軍:總大將:羽柴秀吉;部將:羽柴秀長,木下定利,淺野長吉,細川藤孝,池田恆興,中川清秀,高山重友等等;

5、山陰道方面軍:總大將:明智光秀;部將:明智秀滿,齋藤利三等等;

6、南海道方面軍:總大將:織田信孝;部將:岡本良勝,三好康長,十河存保,武田元明,蜂屋賴隆,九鬼嘉隆等等;

7、東海道方面軍(從屬大名):德川家康;屬下:酒井忠次,石川數正,本多正信,穴山信君,岡部正綱,奧平信昌,本多忠勝等等

更要命的是,信長一生對新鮮事物十分感興趣,尤其是火器,信長還在自己的軍隊中特別設立了一支「鐵炮隊」,專門用來提供火力支持。要知道,無論是誰在這種集團火力的打擊下,再牛逼也是白搭。信玄如果和信長決戰,如何應對織田軍的火器部隊,這是首當其衝的難題。

證據三:越後宿敵

說起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那可真是一對冤家。自打天文二十二年(1553)信玄平定信濃開始,兩個人就前前後後打了近二十年,戰國歷史上沒有誰像他們這樣奇葩的。言歸正傳,元龜三年(1572),信玄在上洛準備完成後,拜託親家本願寺顯如發動越中和越後的一向宗信徒,以牽制上杉謙信的行動,避免其騷擾武田家背後。這套方法雖然好使,但前提是一向宗必須能夠牽制住上杉軍的行動,而且至少要堅持到信玄成功上洛。但我們需要明白一點,一向宗信徒雖然狂熱,但比起久經沙場的上杉軍而言,實力是立分高下的,更何況謙信號稱「軍神」,謀略不在信玄之下。而事實也證明,在天正元年年底,上杉軍就壓制了一向宗的暴動,並成功反擊到了越中神保氏的領地。

我們可以這麼按照劇情發展,等第二年初冰消雪溶之時,武田軍正在美濃與信長決戰,此時上杉軍再次大舉入侵信濃,信玄可就首尾不能相顧了。要麼一鼓作氣擊敗信長(難度很大,死傷一定不小),要麼火速退兵放棄天下夢,這種近乎母親與妻子同時掉落水中的設定,信玄會選擇哪個,真不好說,但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信玄已經不能全身心投入戰鬥了,人在精神恍惚的情況下,很容易忽略細節,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可是致命的。當然,有小夥伴會告訴我,信濃北部不是有武田之前修建的「海津城」嗎?而且還是「武田四名臣」之一的高坂昌信負責駐守,他手裡還有五千多人,應該可以挺一段時間。沒錯,海津城確實可以阻擋上杉軍一段時間,但問題是這個時間是多久。根據上杉軍每次大規模出動的記錄,謙信最少可以調動15000人至20000人作戰,縱使海津城易守難攻,區區5000人的防禦兵力是遠遠不夠的,一旦上杉軍完成對城池的合圍,那時昌信就得聽天由命了!所以,哪怕是信玄擊敗了信長,也會馬不停蹄地率主力星夜回援的,而那時武田軍就會失去徹底攻滅織田家的機會。

證據四:壽命問題

根據古人的價值觀,人的一生應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可見古人是挺樂觀的。可是,若放在風餐露宿、徵戰沙場的武將身上,過了五十歲再繼續幹,可就危險了。除了氣力不如年輕人不說,身體各方面機能都已經老化了,不能再承受顛簸和刺激。要知道在天正元年,信玄已經53歲了,而信長才38歲,兩人整整差了15歲。換句話說,信長正值壯年,而信玄則是垂垂老矣。信玄就算沒有在1572年病死,也可能在1580年前病重,因為根據古籍《御宿監物書》的記載,在武田軍上洛前夕,信玄就已經偶感不適,但為了不浪費時間而咬牙上路。年輕人可以扛,老年人可扛不了。試想,一個正常人在這種到處兵荒馬亂的環境下,心情怎麼可能平靜的下來,再加上一路顛簸,偶爾受點風寒,病情就會立刻加重(換你坐一天長途汽車試試)。信玄就算打贏了信長,如果病情加重,武田軍也沒有辦法繼續進攻(沒有主將指揮的軍隊,敵人一眼就可以辨認出來),那談何攻滅織田家呀?

證據五:織田信長的性格

天正二十三年(1554),信長憑藉僅有的4000人織田軍,趁著暴雨之機,向正在避雨的今川軍發起了奇襲,致使今川義元被殺,今川軍羣龍無首而慌忙撤退。這場日本戰國史上三大夜戰之一的「桶狹間合戰」,令年輕的信長名聲大噪,列國無不震驚。永祿十一年(1568)七月,信長接受了原幕府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的請求而舉兵上洛,短短三個月就連克近江六角氏、三好氏兩家勢力,順利進入京都,這種近乎「神速」的速度再次震驚了各地諸侯,信長的名字越來越與奇蹟融合在了一起。通過這兩件實例,我們可以發現,信長這個人是不喜歡按常理出牌的,你往東他偏往西,你喫飯他偏睡覺。這種人你根本抓不住他的思維,也很難採取有效的措施。我國明朝時期的徐光啟曾這樣評價織田信長:「信長為人雄傑,多智略;前是六十六洲各有君長、不相統一,至信長征伐四齣略,皆臣伏,無敢異。此人智計叵測,十倍秀吉」。評價還是很高的。

相對於信長這種開掛的行為,信玄就顯得規矩多了。雖然在軍事能力上他不差於信長,但終究無法徹底擺脫傳統的束縛。武田信玄喜讀兵書,尤其喜歡我國的經典《孫子兵法》,甚至將其中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摘錄出來並製成兩米高的軍旗立在陣中,十分拉風。還有就是,根據《甲陽軍鑒》的記載,信玄的戰法十分老成,對於一座城池,往往需要攻打數個月以上,不攻克誓不罷休,名曰「扣石橋而渡」。這種步步為營的做法是很保險,但耗費的時間太長,不利於在運動戰中克敵制勝。那麼,老練的信玄是否可以在野戰中打敗開掛的信長,這真的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充滿了懸疑。

結尾:

無論我們怎麼去假設,現實中的信玄還是死在了上洛的征途中。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外都一樣,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_╰)╭ 喜歡我可以關注我哦!我會不定期為大夥帶來最真實的歷史解讀。


可能性很高,歷史上三次織田包圍網,武田參加的是第二次,第三次有上杉。織田地處四戰之地,地利已失,武田軍在信玄的帶領下,不論是凝聚力還是作戰能力,覺對甩勝賴不知多少條街。一但和織田主力成拉鋸戰,那織田形式急轉直下,非常危險。信長包圍網中,大義是足利將軍,諸大名及其他勢力聯合,其中實力最強最難搞的其實是本願寺領導的政軍教合一勢力,織田從1570打到1580,用了十年纔算穩定住近畿地區。織田唯一的盟友德川根本不是武田軍的對手,孤立無援,內部騷擾不斷,外部壓力與日俱增,能撐多久,順便說句,上杉家也是足利將軍和天皇的死忠。


嚴格的說還是不行,武田在當時論及綜合國力和持久戰力其實是遜色於兵農分離的織田的,長島一戰織田可以拿出七萬大軍,而武田鼎盛也不過三萬人,且不說武田信玄上洛之時本願寺只能守城,淺井六角奄奄一息,只要織田拖一會,等到春耕,武田除了退兵別無他法


不但不會,事實上長筱之戰時即使武田信玄來指揮依舊會敗在織田手下。

武田的能力和上杉謙信差不多,都只是在信濃一帶無敵手,但如果對手是織田這樣的近幾大名依舊會因為補給線或者道路不通失敗,就好比謙信即便可以在越前戰勝柴田勝家但依舊不可能穿過一乘谷。

武田信玄雖然是從三河進軍,但是騎馬隊遇到三段擊依舊只會被屠殺。戰場上奇謀險策僅出現在杜撰中,到最後真正拼的還是軍備與國力。織田擁有界港的商人財團與優秀的重商政策,以武田的水平是望塵莫及的


我覺認為完全不可能,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對抗不僅看領袖也看國力,歷史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例子太多了。武田的經濟依賴農業和金礦,而信玄死的時候金庫已經徹底枯竭了,與上杉之間多年的戰爭也讓人口和農耕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相比之下擁有豐厚的商業稅收的信長國力卻是蒸蒸日上。


應該說武田信玄的甲斐國能夠維持多久,甲斐國始終存在著臣強君弱的情況,信玄的父親信胡之所以殘暴就是基於封臣們的獨立性太強,難於駕馭,而信玄的上位實際上也是由於封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驅逐信虎的結果!事實上信玄的一生都在為家臣的不服管束而苦惱不已,無論是山本勘助的《甲州諸法度》(信玄在其中甚至規定自己作為君主也必須遵守)還是逼死兒子義信(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恫嚇家臣,無論是誰謀逆即使是兒子也要死)這樣的君臣關係試問甲斐還能存活多久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覺得武田怎麼會在自己重病的情況下貿然出兵呢?武田出兵攻打德川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了的!不可能急急忙忙的朝著德川去的!很可能是德川下的黑手!武田才會被殺,而不是突然生重病而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