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今社會有五一,十一黃金周假期可以山南海北到處遊玩,看到風景秀麗之處,也會發自內心吟出古詩詞讚賞于山河之壯麗,風景之優美。同時也會不由的想像古人是怎麼在節假日外出旅行的。

可以這麼說古人在很久之前就有出門旅行的習慣,如《周易·觀卦》中就有「觀國之光」的詞語,也就是後來「觀光」一詞的由來,即旅遊的意思。到南北朝時,著名的梁朝詩人沈約在題為《悲哉行》的詩中寫道:「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這是迄今所知「旅遊」 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現。 到了唐代,隨社會旅遊活動的蓬勃發展,「旅遊」一詞開始被大量運用。如韋應物的「上國旅遊罷,故園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遊,一尊相勸散窮愁」等。它們充分反映了中國旅遊的悠久歷史。

在古代平民百姓多以農耕為主,加上統治者重農業輕商業。百姓很少有外出旅行,加之古代道路不像現在寬闊,也沒有現在的社會安定,可以說古人外出旅行一次艱難無比。不像現在出門汽車,飛機各種交通工具。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夸父逐日的故事相比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艱難的寫照。戰國時蘇秦遊歷求學,「贏滕履躋,負書擔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負書擔囊,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可謂飽嘗旅遊艱辛。但是哪怕這麼艱難依然阻擋不了古人去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不然也會有各種千古佳話讓我們後人知道祖國山河之壯麗。

那麼古人是怎麼出去旅行的呢?古人除了富商和官宦之家是很難有旅行的機會,作為社會底層勞苦大眾也只有在探親路上享受一次旅行,窮苦書生上京趕考也是有機會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窮遊吧。古人在外出旅行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那樣,公子帶書童,富家小姐帶丫鬟,到處遊山玩水,那只是少數,真正不富裕的古人外出旅行一次簡直可以說是搬家一次,還要多人一起保證安全。

古代不像現代交通發達,只需要帶一天或者幾天的零食乾糧就可以開心的去遊山玩水幾個月,手機點外賣。古人他們一般外出旅行會計算自己所走路程時日來決定自己所帶喫食多少,幾天還好,時間長了往往帶著幾旦糧食加上幾套衣物。可能有人會說古代不是有客棧嗎?這裡要解釋一下,古代客棧之間的間距上則幾十里多則幾百里的路程,外出旅行並不是八百里加急那樣穿梭在客棧城市之間。還有炊具上選擇,古人一般都是拿一些比較單一的炊具進行煮食,在旅行途中喫的可以說是差到極點。還會帶帳篷之類的住宿用具,在古代不像現在各種旅館,賓館可以住宿,古代客棧一般旅客是不會去的,一是價格高昂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萬一在住進黑店有點得不償失,一般會選擇在野外住宿,在野外也會點上篝火拿出餐具進行煮食,晚上都是時刻保持警戒防禦野獸的襲擊。一路上要攜帶食物、炊具、衣服、被褥、日用品等大批物件,還要裝載防身器械,要是有一輛載物力強、可靠耐用的座駕則最好不過。古人在這方面早已形成了共識——旅行最佳座駕,非牛車莫屬。

在沒有智能手機之前很多人在旅遊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個棘手的問題---迷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現在基本上不會出現迷路的現象。古人外出旅行同樣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們最主要的認路工具還是看路碑,因為古代地圖可以參考的地方是有限度的。主要還是以路碑、地圖、問路、看日頭相結合來辨別方向。

可以總結出古人外出旅行基本上是用車攜帶大量日常生活用具,並不是影視劇所演的那樣瀟灑的遊山玩水。

不知道小夥伴認為古人是怎樣外出旅行的呢?


「車馬很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先套用一個很文藝的話。所以古時候人們的旅遊並不單單為了美景。有車有馬在當時已經算作大戶人家了,一般的人出門還是要靠雙腿的。

來說說孔子周遊列國,孔子與學生耗時一十四年,周遊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可見當時車馬是有多慢。此行目的自然是宣揚自己的思想,改變隔膜,改變消極,改變世界,改變自己。

令人感動的,是孔夫子老人家想去晉國,卻時局不好,在黃河邊上看了一眼嘆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真是個,不到黃河不死心。

再簡單的說說真正的旅行大咖--徐霞客。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學家,一生遊歷了30餘年,足跡踏遍16個省份和100多座城市。真的是大半輩子都在旅行。

你也想去嗎?首先你也得有殷實的家產,明人筆記《共山堂外記》甚至認為,徐家是江南首富。而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隱居山間,不入仕途,但家境依然殷實。徐家在鼎盛時期,有良田4萬多畝,從南到北走完有五十里遠路。

徐霞客的傳世名著《徐霞客遊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其中囊括地貌學,水文學,人文地理。可堪稱世界第一人。

古代的旅遊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看我們生活的時代,海陸空交通發達,旅行變的也越來越簡單,人們是否還能體會到旅行的意義。


條件好一點,坐轎子,配幾個保鏢,拉琴吹簫。一般的,騎個馬,仗劍天涯。差一點的騎個驢,悠哉悠哉。再差就只能靠兩條腿了,身體得好。


徐霞客、李白、玄奘、蘇軾、秦始皇、這些古代驢友都是怎麼玩的呢?

在古代,長途旅行的普通百姓少之又少。驢友們都是些什麼人呢—李白漫遊,結交了賞識自己的伯樂賀知章,被推薦給唐玄宗;玄奘西遊,為求取佛經;蘇軾貶官遊,一路向南,最後被貶到海南,以自然風物和詩酒自娛;秦皇巡遊,宣德揚威,安定天下。

古代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漫長路途、交通不便、天氣惡劣、路遇劫匪、露宿山中,問題好像層出不窮,他們的旅行,與我們現代人到底有多不一樣?

行前準備:卜一卦,擇吉日吉時

出門前問卜問卦可以追溯到殷代,知道晉代,這也是人們出行前不可或缺的步驟。到了明代,一批專門為出行準備的問卜書籍開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閱查詢即可。

旅遊攻略:旅行手冊大受歡迎,古代驢友執攻略走遍天下

描摹各地名勝風景的遊記類作品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自唐代起,記錄旅遊路線的作品也開始興起,為了介紹的更詳細,旅行書還出現了配圖版,它們除了介紹行路路線,還搜羅了一路途徑的名勝古蹟,並細心地給出投宿建議,食宿交通的收費標準,以及注意的事項。這些書籍不僅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誘發了許多人出遊的熱情和決心。

明末的文學家王思任就是在讀了張肅的《臺遊草》之後,立刻擼起袖子來就去收拾行李,坐船攬勝去了。

行李清單:行李寧多勿缺,夜壺也是必備品

古代的客棧沒有專門的廁所,所以夜壺馬桶也是旅行必備。他們隨身的行李,不僅有生活用品、牀上用品、還有蠟燭、茶葉、棋子、摺疊棋盤,很多的中藥也是旅行必備品。

旅伴:攜帶家奴,或與友人同行

古人旅行很少獨行,一般都會攜帶家奴找志同道合的人和友人結伴同行。一來是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二來路上萬一遇到歹人匪徒,也好有個照應。著名的旅行客「徐霞客」號稱萬裏獨行,實際上也是有僕人從江陰一直跟到雲南的。僕人隊伍更為壯觀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遊太湖時,僱了三艘遊船,竟然有兩艘都是用來載行李和僕人的。

住宿: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民宿大行其道

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真是五花八門。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時常在所難免。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民宿是最常見的選擇,民間有大致的收費標準。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觀,不過並非免費,有的寺廟會用香火錢的方式收取費用,有的則會直接表明傭給。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為節省費用,乾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交通:走水路捨近求遠,馬或馬車不是誰都坐得起

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為什麼呢?坐車顛簸、翻山越嶺危險,水路要愜意多了。到了隋唐時代,大運河開通連接南北,明代時,租船服務也普遍起來。不過水路也因為天氣、水流方向的變化,會影響出行,這時上陸地即可。

說到車,也有很多種,以速度取勝的「包趕程」,多為耐力持久的騾車,即便是千里長途,戴星而行,數日可達。

以穩著稱的「太平車」,重大粗陋,以牛牽挽,每天行程不超過30裏。

車身懸掛鐵鈴,行進時發出聲響,數裏之外可聞,宛如喇叭,好讓對面來的車輛有預先避讓的準備。

我們最常見的「馬或馬車」,都是有一定身份和經濟實力人羣的選擇。

所以說,在古代也不是誰都能隨隨便便的旅行的,珍惜當代的美好生活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