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做產品的經驗,來與大家聊聊在“天朝”做產品有何不同,又有何弊端。

我在“天朝”做產品!

前兩天,我所在公司的領導安排了一項任務,給前來面試的萌新產品經理準備一份面試、筆試的題目,我想了想,列了如下幾個題目:

題目1:平常用的比較多的APP有哪些,列舉至少五款,並分別說明對應的用途?

題目2:你覺得支付寶中,哪些功能讓你印象深刻,解決了你的什麼問題?舉二個例子說明。

題目3:平常的支付手段,現在比較常用的,就是支付寶和微信,以你對兩款軟件支付的理解,你更傾向於用哪一個,理由是什麼?

拿去給領導看的時候,領導說,這題目不行啊,太發散了,要弄點基礎的,比如要如何做需求調研啊,寫需求文檔需要注意什麼,原型設計時的動態面板有哪些用法……我無奈的點點頭,轉身離去——

不知在各大公司工作的各位產品大汪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天朝的大多數公司做產品,都有一種很強烈的束縛,在各種既定的框架內做事,在各種既定的流程內做事,長此以往,我們覺得我們自己好像是成長了,進步了,學到東西了,其實是我們的思維固化了,這個就是對的,那個就是錯的,再難以接受新的東西。

天朝產品緊箍咒之定框架

一份需求文檔中,要包含哪些要點?要有引言、項目介紹、需求說明、用例說明、非功能需求……

原型設計時要考慮哪些要素?爲實現產品目標而設計,要考慮場景,要考慮交互體驗……

平常用來畫流程圖的工具有哪些?Visio,Xmind,Edraw……

……

作爲一個產品汪,你需要懂得很多,比如寫需求文檔的時候,一定要寫一段模版式的引言,沒有就不行,爲什麼呢?格式要求!你在畫原型的時候,心中要默唸:爲實現產品目標而設計!嗯,要場景!嗯,要用戶體驗!這些是我們做產品的初衷嗎?記得小學寫作文的時候,老師交代,要先在稿紙上寫一遍,然後改正,等改正完了以後,再寫到試卷上!哈哈,每次我都是在試卷上一氣呵成,然後直接交卷。

我所理解的產品經理,就是單純的一個設計師,就是那個想把心中想到的,大腦中浮現的那個產品、系統、軟件設計出來的角色。這個也纔算是驅動一個產品經理一直向前追尋的原動力。一個會寫需求文檔的人,一個會畫原型的人,是不是就可以是產品經理呢?前幾天,還有一個門外的同事問我,這個axure好不好學的,我也想轉產品。我就很善意的笑了笑,這個挺好學的,一打開就會。

我們在爲“產品經理”制定一個又一個的框架,告訴他們,你們要會這個,要會那個,等這些都會了以後,宣佈:恭喜你,你已經是一個產品經理了。這樣的“產品經理”,現在市面上好像也挺多的,而且要價還不菲哦!當然,等面試過之後,等他實際進入工作以後,我們驚喜的發現,他在這個“框架”內,的確表現良好。

天朝產品緊箍咒之定流程

請你描述一下需求調研的流程:

嗯,先準備,然後去聊天,聊天的時候,要注意引導用戶思維,要把用戶說的記下來,最後要形成一個成果給用戶簽字畫押,齊活!

………

做需求調研的時候,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時候讓用戶簽字,什麼時候搞需求評審,一板一眼,各種流程,各種規則,各種要素全部都有人總結好了,在這個平臺上只要很方便的搜一下,各種很專業的講解和分析就都出來了。

看一看,學一學,我們是不是就是產品經理了呢?

記得我第一次去現場做用戶的需求調研的時候,當時一臉懵逼,不知道該怎麼做,該幹啥,但是呢,當用戶開始講自己的要求時,我馬上就知道自己該幹啥了,因爲我的腦海中已經模糊的浮現出一個系統的樣子,我抓住機會,開始跟用戶確認,這個流程要怎麼判定,這個判定採用這種機制是不是可行……

等一次溝通下來,這個系統的大體功能已經基本明確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細節的再次確認了。

好吧,我走的好像是野路子。不過我私自認爲,一個人適不適合走產品這條路,源自他自身是否具備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

看到一個功能設置,可以想到爲什麼這樣設計,這樣設計的好處是什麼,弊端是什麼,然後再嵌套這個功能所鑲嵌的場景,原來在這個場景下,確實這樣設計的性價比是最高。所謂的什麼流程,步驟,都是輔助性的,如果真的通過這些去選拔一個產品經理,對選擇的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損失吧!被選擇方,損失的是本來可以做其他事情而可能獲得的更多收穫。選擇方,損失的是一個真正的產品經理的名額。

天朝產品緊箍咒之定思維

我所在的公司,之前曾經招進來一個有研發背景的資深產品經理,偶然有一次看到我在讀一篇《痛點、爽點、癢點都是產品機會》的文章之後一臉崇拜的說,是樑寧老師的書!

我聽到之後頗感意外,意外的原因有二個,一個是,他對作者的崇拜超過了對作品的認知;另一個是他居然沒有就作品中的觀點和我展開討論,按理說,碰到這樣的機會,是一定要切磋一番的,但是並沒有。

那麼,我形成了一個結論:他已經照單全收了這本書中的全部理念,這本書中所講的觀點,他全部認同,換句話說,這本書他“學”完了。既然如此,也就見怪不怪了。當然,我並不是否定這本書的價值,而是認爲,我有我的思維方式,她有她的思維方式,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即便事後確認對方說的都是對的,那我也該提出點疑問來纔對吧。

由此,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可能越是“資”深的產品經理,他的思維方式也會表現得越固化,越難以接受新的理念。當然一方面是由於產品體制變大所限,就像那些經典電視劇的續作一樣,越往後越不好看。但是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習慣於在既定的框架內部思考,用既定的流程來完成任務,而不再用產品應該有的方式去創新!特別是在天朝這個重“團體”輕個人的氛圍當中!

我們的思維已經固化,或正在固化,公司的制度和框架,前人工作中總結出的流程和規則,不斷的引導着我們的思維向固化轉變,在重視“團隊”的大背景之下,我們不得不向“團隊”文化屈服,不斷的削平自己,以便更好的融入團隊,比如,領導會向我們推薦諸如此類的文章:怎麼和研發更好的溝通,更有效率的溝通,更加友善的溝通。

因爲只要稍微鬧出點不太和諧的風格,馬上就會被各大媒體、平臺轉發,接受道德拷問,比如之前那次策劃和程序持刀對立的場景……儘管,“產品經理”這個角色初始的時候,是崇尚個性的,是崇尚自我的,但是實際上這些棱角早已被悄悄的包裝起來了。我們裹衣前行,只爲看起來過的還不錯,從而越來越像一個“產品經理”。

我個人覺得,當一個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到達這一步以後,產品之路也就該戛然而止了,然而這並不代表他的事業也隨之終結,可能恰恰相反,他的事業纔剛剛步入了高潮期……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對錘子科技的消亡深感痛惜,因爲它不止代表了一家企業的消失,更是代表了一種精神的挫敗,在天朝的挫敗。而這種挫敗,恰恰在天朝是普通人很難承受的。

嗯,是到了該亮觀點的時候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既需要展現自我,也更需要保護自我,所以有時候呢,也不得不藏起自己那點點孤傲的產品思維,用既定的框架和既定的流程僞裝好自己,繼續前行。說不定未來有一天,我們也會遇到崇尚自我的表現機會呢!

謹以此篇,獻給那些奮鬥在產品崗位上,但卻無法一展所長的產品汪們!與君共勉!

文章末尾,提一個小問題:如果一個產品經理被倒逼着,去學習了前期銷售的業務知識,或是學習了後期程序研發的知識,那這個產品經理是不是就變得更強了嗎?

本文由@瓜牛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