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長子載澄,比同治帝大兩歲,如果載澄即位,不是「兄終弟及」,而是「弟終兄及」。不過這不是載澄不能即位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光緒帝載湉年幼,且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二是載澄劣跡斑斑;三是清王朝已經拋棄了「嫡長子繼承製」。

一、從「立嫡立長」到「立嗣以賢」

在滿清以前,中國皇位繼承,一直恪守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製」。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嚴格限定了繼承人,讓皇族其它宗室子弟各安其份,免除了因皇位爭奪而導致的骨肉相殘,乃至江山破碎。

「嫡長子繼承製」最大的弊端在於,它的規定太死,如果嫡長子德行能力低下,也不得不擁立他,這顯然不利於國家治理。

漢人深受禮教束縛,觀念難以突破,但滿清是少數民族,受漢民族文化影響不深。有清一朝,只有康熙試圖執行過「嫡長子繼承製」,結果失敗了。此後,雍正帝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即由皇帝指定接班人,不公開,將傳位詔書藏於「正大光明」匾後,皇帝駕崩後,再當眾宣讀聖旨。

「祕密立儲制」其實就是「立嗣以賢」,完全拋棄了「立嫡立長」。所以,載澄的年長優勢,一點作用都沒有,哪怕他是嫡長子。

二、載澄為什麼落選

載澄的年齡優勢雖然不被認可,但他還是可以作為候選之一吧?事實上,史書記載,載澄天資聰慧,從小好讀書,詩詞寫得非常好,被譽為「過目成誦,叉手成詩」,比曹植還牛!這麼優秀的年輕人為何最終落選呢?

作為恭親王的長子,載澄不但沒能繼承帝位,連他父親的恭親王位都沒到手,到死僅混了個貝勒。甚至在他病重期間,他父親反而很高興,就盼著他早點死,連醫藥都不及時給予。到了臨終前,還是在別人勸說下,恭親王奕欣才勉強走到兒子牀前看了一眼,還撂了一句:「穿得一身匪衣,早該死了!」

這哪是父子!載澄究竟做了什麼,導致父親對他深惡痛絕?原來載澄就壞在一個「色」字上,史書說他「淫惡不法」。像這種皇族子弟,好色不算什麼新聞,關起門來沒人管。但載澄玩得太出格,一是從小就好淫,基因裏自帶的;二是為淫不法,嫖妓、誘搶族姑,怎麼刺激怎麼來。

除此而外,載澄還做了一件讓奕?心驚肉跳,還不敢聲張的事:他經常勾引小皇帝同治,一起混跡於煙花柳巷!本來同治帝長在深宮,哪知道還有這種地方,全賴載澄把好孩子,愣帶成了「花柳病患者」。

為此奕?對這個兒子痛恨不已,將他圈禁以來,如果將載澄作為嗣君,恐怕連他爹都要以頭撞牆抗議!

三、光緒帝為啥成為嗣君

光緒之所以能夠承繼帝位,就是出於慈禧太后個人的意願。當然他也有說的出口的理由,嗣君以鹹豐帝嗣子身份即位,也就是說,新皇帝要被過繼給鹹豐帝和慈禧為子,那麼血緣關係越近越好。載湉(即光緒帝)的母親跟慈禧太后是親姐妹,同治與光緒既是堂兄弟又是表兄弟,有優勢。

第二個原因就是光緒即位時年幼,便於慈禧垂簾聽政。光緒帝即位時才4歲,朝政大權肯定落入慈溪之手,而且至少在未來十年內,光緒都不可能親政,這也是慈禧看重的原因。


首先皇位給了老四家,老四死了,四嫂子就是當家人,中國2000年一直如此。所以四嫂子有拍板權。只要不給非愛新覺羅家族就行。

第二,從幾個侄兒選,老六和老七家選,老五過繼出去。選擇光緒合法。

第三,過繼個孩子,肯定選小的,好培養感情。選擇光緒合情合理。

第四,光緒雙重親。這是戰略投資,也就是肚子投資,慈禧比較厲害。老七,載灃都是如此。溥儀的媽和慈禧關係也很深。

不要忽略慈安,四嫂子是兩個人合體。慈安地位更正,但是2個寡婦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一直合作很好。


1875年,同治皇帝載淳病死,終年19歲,是整個清朝十二皇帝中壽命最短的,也是第一個沒有留下子嗣繼位的皇帝。按照常規,應該在宗室近支中為同治帝立嗣,入承大統。由於鹹豐帝就同治這一兒子,所以只能在道光帝的曾孫輩中也就是「溥」字輩中選擇,但最後的結果是慈禧一意孤行地選擇了載淳(同治帝)的叔伯兄弟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光緒帝)過繼給鹹豐帝,這就相當於給同治帝找了個弟弟,以鹹豐子嗣的身份,按「兄終弟及」的繼位原則繼承了皇位。但是清朝是嚴禁兄終弟及的,也沒有兄終弟及的先例。

那慈禧為何要衝破祖制的壓力讓年僅四歲的光緒帝載湉來繼承皇位呢?

首先,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關係更為親密,光緒帝的父親醇親王是鹹豐的七弟,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也就是說光緒帝既是慈禧的親侄子又是她的親外甥。身上既流著愛新覺羅家族的血,又流著葉赫那拉氏的血。後者這一點正是其他愛新覺羅人不具備的,而且光緒帝此時才四歲,關係近,年齡小,便於駕馭和控制。

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做事小心謹慎,又沒有什麼野心。要是光緒帝的生父是恭親王奕?的話,即便是她的親外甥估計她也不會這麼做了。

如果為同治皇帝立嗣,讓「溥」字輩的晚輩來繼承皇位的話,慈禧便成了奶奶輩了,也就是成了太皇太后了,這不便於她再度垂簾聽政,中國歷史上也很少有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再者,當時符合「溥」字的人選是道光帝的孫子載治的兒子溥倫,可此時的溥倫年齡已經17歲,都到了親政的年紀了,自然也用不著太皇太后再參與政事了。這樣慈禧的權力將會被大大削弱,權力慾望極強的她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相反的,要是光緒繼位的話,慈禧就成了他的養母,她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幫助小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繼續掌握清朝最高的權力。


清代宗室有近支宗室和遠支宗室之別,近支宗室的範圍是不斷變動的,如最初以康熙直系子孫為近支宗室,後來又以乾隆直系子孫為近支宗室。同治時期,又以道光皇帝的直系子孫為近支宗室,所以在同治無子駕崩以後,雖然皇位的選擇出現變數,但是兩宮太后與諸位大臣意見一致的是,皇位一定要在道光皇帝的直系後裔中選擇,這是根本。

道光皇帝九子,皇次子、皇三子幼殤,除皇四子鹹豐皇帝為,尚有六子:皇長子奕緯、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皇四子鹹豐有兩子,長子即同治皇帝,次子幼殤,所以鹹豐事實上只有一子。同治駕崩之後,因其無子,所以皇位就出現「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可能,當然,無論哪種可能,都需要過繼。在當時父死子繼這一條路行不通(沒有合適的入繼人),那麼就只能選擇兄終弟及了。

按照兄終弟及來選擇,只有從五叔惇親王奕誴、六叔恭親王奕訢、七叔醇親王奕譞、八叔鍾郡王奕詥、九叔孚郡王奕譓的子嗣中選擇,其中,八叔、九叔無子,五叔出繼,所以可以選擇的只有六叔恭親王奕訢、七叔醇親王奕譞的子嗣。符合條件的只有恭親王奕訢第一子載澄、第二子載瀅;醇親王奕譞第二子載湉。

最終選擇醇親王之子載湉,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其時恭親王奕訢權勢很盛,同治初年即以「議政王」的身份總領朝政,同治十三年仍然以「領班軍機大臣」的身份參與朝政,選擇其子繼位,勢必加重其權勢,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其二,選擇恭親王子嗣,會帶來一系列出繼、歸宗等麻煩問題。恭親王兩子,長子載澄出生於鹹豐八年,時年十七歲,次子載瀅,出生於鹹豐十一年,時年十四歲。但在同治七年,其老八鍾郡王奕詥去世,無子,遂將載瀅出繼鍾郡王為嗣。而此時,恭親王已經四十三歲,在當時已經不算年輕了,且自同治三年生下第三子載濬(早夭)之後,十年間未育之女。那麼,在當時看來,如果載澄承繼皇位,那麼恭親王支系就面臨無子的情況,就要重新考慮將載瀅歸宗、重新為鍾郡王擇立嗣子等一系列問題。

相反,醇親王支系就簡單很多,醇親王時年三十五歲,比恭親王小八歲,且當時還有一子即將誕生。

其三,就是載澄個人問題,在諸多野史中,都記載載澄好色、不務正業,儘管不一定為實,但也可見其不為時人所喜。


皇位繼承一般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兄終弟及另外一個是父死子繼。

兄終弟及主要是少數民族政權常用的方式,比如匈奴人、蒙古等經常有這樣的方式,而父死子繼則是華夏族的帝王傳承方式,而父死子繼的的重要方式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是滿清王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也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早期並沒有採取兄終弟及制度,也沒有採取嫡長制的父子相繼制度,而是自康熙以後採取金匱石室的祕密立儲的制度,但是接班人都是從帝王的兒子中選擇,直到第十位皇帝同治暴斃之後,同治皇帝沒有兒子,只有考慮兄弟,於是慈禧太后從同治皇帝的叔伯兄弟中選擇了醇親王奕譞的次子載湉,這也是清朝歷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現兄終弟及的情況。

從1861年到1908年,慈禧秉持晚清朝政大權47年

為何選擇的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而不是恭親王奕訢的兒子呢,其實如果按照血緣關係恭親王的兒子和醇親王的兒子與同治皇帝的血緣距離是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道光皇帝的親孫子,鹹豐皇帝的親侄子。但是慈禧太后選擇載湉是有道理的。

首先恭親王奕訢既是慈禧的政治盟友也是政治對手

鹹豐皇帝奕詝和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都是道光皇帝的親兒子,分別是老四、老六和老七。其中奕訢最為聰明,而奕詝是嫡子,兩人曾經皇位主要的競爭對手。最終道光皇帝將皇位傳給奕詝,而奕訢成為恭親王,此後奕詝一直對奕訢存有戒心,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鹹豐皇帝奕詝自己跑路到承德,而奕訢則在北京留守與英法交涉,身陷險地。英法聯軍撤出北京後,鹹豐皇帝死在了承德,為他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載淳留下了顧命八大臣,卻沒有留守在北京的勞苦功高的奕訢。於是慈禧和奕訢聯合起來,發動辛酉政變,幹掉八位大臣。慈禧垂簾聽政,奕訢進入軍機處,並擔任首任總理事務衙門大臣,兩人成為政治盟友。

人稱鬼子六的奕訢,慈禧太后對其很不放心

此後奕訢作為重要的滿人洋務派,支持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剿殺太平天國、捻軍的軍事行動以及開展建立官辦工廠的洋務運動,大權在握。並漸漸的與垂簾聽政權力欲極強的慈禧的出現矛盾,並逐漸成為政治對手。後來在1884年慈禧甚至藉口奕訢處置中法戰爭等問題不利,一舉拿掉奕訢的軍機處職務,讓奕訢徹底退出政壇。

其次奕譞與慈禧有姻親關係,且沒有政治野心

奕譞作為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在辛酉政變中與慈禧、奕訢緊緊的站在同一戰壕裏。後來被封世襲罔替的醇親王。慈禧太后除了是醇親王奕譞的親嫂子之外,她還是醇親王奕訢的大姨子。慈禧太后和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的親姐姐,也就是光緒皇帝載湉是鹹豐皇帝的親侄子也是鹹豐皇帝老婆的慈禧太后的親外甥,這樣的親上加親,「是親三分向」的關係,讓同治皇帝載淳死後,載湉成為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奕譞沒有政治野心還是慈禧的親妹夫

奕譞也是沒有什麼政治野心的人。他對於自己的兒子載湉成為皇帝沒有感到的高興,反而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前途感到擔憂。兒子載淳成為皇帝之後他做的不是在朝廷上幫助兒子爭權奪利,而是更加小心翼翼的侍奉慈禧太后,唯其馬首是瞻。1884年他和慈禧太后一起清初六哥奕訢的政治勢力,此後為了取悅慈禧他挪用籌建海軍的軍費為慈禧修建頤和園。精心侍候慈禧。這也是慈禧非常信任奕譞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履薄冰的奕譞僅活了51歲就死了,生前還留下對聯: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此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可見其小心翼翼的心態,可是這位醇親王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後,他的兒子載淳被慈禧幽禁最後抑鬱而死,後來他的親孫子溥儀又推向皇位寶座,最後成為了清代末帝。

載湉的年齡優勢,讓她受到慈禧青睞成為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同治皇帝暴斃於1875年,而此時的慈禧太后僅僅40歲。這位在26歲經歷了喪夫之痛的女人,又在40歲的時候迎來了喪子之痛,此時任何人對於慈禧而言,都有絕對的權力有保障和安全。而輔佐幼帝登基,自己繼續垂簾聽政則是最好掌握最高權力的方式,於是載湉就成為了最好的人選。

與慈禧親上加親的載湉最終成為慈禧心中的完美皇帝人選

此時的載淳僅僅4歲,完全符合慈禧的要求。

載湉是鹹豐帝的親侄子,血緣沒有問題;是慈禧的親外甥,親戚關係沒有問題;老爹醇親王奕譞沒有野心且忠心耿耿,於是忠誠和安全都沒有問題,於是載淳就成為了最好的人選。

1875年,載湉被慈禧推舉為新皇帝,改年號為光緒,是為光緒皇帝。


找個傀儡還去找個年長的?那不是找死?要是被翻盤了怎麼辦?想想宇文護的下場,

找傀儡就得找個年幼的、懦弱的、沒有後臺的,這樣好控制點,慈禧才能永遠掌權啊,

你真以為慈禧能立個成年的皇帝?如果那樣,她的親兒子同治帝就不會死了,

歷史上那些被擁立的小皇帝,大多都是如此,比如,漢前後廢帝、劉賀、劉盆子、劉玄、曹髦、曹奐、順治、光緒、溥 儀這些人,還有東漢、魏晉南北朝那些小皇帝和被廢的皇帝,


一般人家掌事兒的死了,留下個孤母、寡婦或未嫁女兒的,需要過繼親族的孩子都是挑小的找,目的是「養的熟」,不至於將過繼的家財都貼補給親生父母。如果這一家子都死絕了,一般會直接過繼個成年人掌事,即便他心裡親重自己的親生父母,只要給已逝的人按時供奉也就沒什麼了。

同治為一國之君,理論上應該在其無子時過繼個年長的人來做皇帝,但是慈禧做為一個掌控欲十足的人怎麼能忍受被人瓜分勢力自己只能躲在後宮方寸之地?且自鹹豐後她已有了自己的勢力,這些人也不會容忍自己的主子被打壓以致連累他們的權柄變小。

所以做為一個腰桿子很硬的寡婦自然要選擇更聽話的小孩做傀儡。


同治皇帝病危,御醫開了最後一付十全大補的藥方子,交到兩宮皇太后那裡,東太后愁眉不展,淚流滿面,西太后難得的鎮定,西後說,姐姐,這是咱姐妹操心拿主意的時候了,東太后哪裡還說出話來裏呀。

報!皇帝駕崩了,王公大臣跪地大哭,恭王,醇王膽顫心驚。只等太后懿旨,只聽西後說,溥字輩無當立者,只有立醇親王的兒子載湉了。這醇王聞言,連驚帶嚇當場暈過去了,同治皇后也只哭的死去活來,看來大清立誰當皇上,還是西太后說了算,祖宗家法,也需靈活運用呢。


因為光緒帝的生母和慈禧是親姐妹。

醇親王性格不像恭親王那麼難以駕馭。就是將來皇帝親政慈禧感覺醇親王不可能搶奪她的大權而當攝政王。恭親王就不好說了,畢竟恭親王的才智都在那裡擺著,叔嫂政見本來不同,這是主要的。所以慈禧不選恭親王的兒子做皇帝,

光緒死了慈禧選的繼承人溥儀就是新醇親王載灃的兒子,也是光緒的親侄子。慈禧和醇親王一家是有感情的。


首先,兄終弟及說的是自己的弟弟,最次也的是同父異母的弟弟,恭親王的兒子那算是族弟;其次,慈禧還要掌權,怎麼能讓一個成年人繼位,孩子還要等十幾年才能勤政;再次,光緒的父親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鹹豐帝和恭親王的弟弟),母親是慈禧太后親妹妹,所以他們倆的長子載湉論血統、論親疏都是最合適的人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