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陳玉成勇猛善戰,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頂樑柱。可是,陳玉成性格缺陷非常明顯,那就是:性格霸道強橫,不善於團結同僚;自視甚高,看不起別人;一遇挫敗,頓時心智大亂,昏招迭出。

陳玉成在太平天國早期就脫穎而出,顯示出優異的軍事才能。在天京事變之後,陳玉成聯合李秀成等人,統一軍事行動,取得了三河鎮大捷,重挫湘軍兵鋒;二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中興了太平天國。

但是,陳玉成並不是十全十美的軍事統帥。他的性格缺陷也很明顯。

一.陳玉成性格霸道,作風強橫,不善於團結人,以致其他將領對其敬而遠之。

陳玉成成名很早,封爵又高,因此,年少得志,行事作風很是強橫,對其他同僚很不尊重。

在太平天國後期,陳玉成軍閥作風也非常嚴重。他把安徽當作自己的地盤,絲毫不許他人染指。而且還去其他將領的勢力範圍內搶奪地盤。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玉成跑到李秀成的蘇州、杭州,去設置關卡,徵收稅賦。以致雙方太平軍互相爭鬥,都罵對方是「野長毛」。此舉嚴重破壞了太平軍的內部團結,在江南百姓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陳玉成一心發展自己的勢力,卻不願李秀成等將領發展壯大。陳玉成的老上司韋俊因受天王洪秀全猜忌,被楊輔清逼迫,無奈之下,準備過江去投奔李秀成。

陳玉成怕韋俊一過江,就會壯大李秀成的勢力。於是,陳玉成封鎖江面,不許韋俊過江。並且攻打韋俊,最終把韋俊逼得走投無路,只得投降了清軍。就這樣,太平天國失去了一員能攻善守的統軍大將。

陳玉成對天國領導層的洪仁玕、林紹璋、蒙得恩等人態度惡劣,甚至破口大罵,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

在安慶保衛戰後期,明眼人都已經看出安慶已經保不住了。但是陳玉成不願失去自己的大本營,利用權力,強令其他各部太平軍及來援的捻軍死打硬拼,在湘軍的深溝壕壘和新式槍炮面前,死傷累累。使其他將領大為不平。捻軍大首領張樂行就說過:「太平軍對人不好」,原因就是捻軍在安慶城下傷亡太大了。

二.陳玉成雖然自視甚高,看不起別人;但他自己一遭挫敗,就心智大亂,迭出昏招,不聽忠言勸諫。最終自投羅網,中計被俘。

安慶失陷以後,陳玉成在皖北僅剩廬州一座孤城。此時,陳玉成要麼撤回天京,加入防守天京的軍隊中,增強天京的軍事力量。要麼,率領殘部撤出廬州,或去荊襄一帶,或去河南、陝西,招兵買馬,發展實力,另建一處根據地。養精蓄銳,休整一番後,再與清軍一決高下。

可是,陳玉成此前從未遭受過嚴重挫敗,安慶一役的失敗,使得陳玉成方寸大亂,心智已失,再也聽不進去逆耳忠言了。

結果,陳玉成先是派陳得才、賴文光等將領帶著三萬精兵遠徵陝西,進一步削弱了自己手中的兵力;接著,陳玉成在湘軍四面圍攻的壓力之下,競然不顧眾將的反對,聽信首鼠兩端的苗沛霖的謊言,一心要去接手苗沛霖所說的所謂「百萬大軍」,從而東山再起。

於是,陳玉成從廬州突圍,前往苗沛霖的地盤,自投羅網,被苗沛霖活捉,獻於清軍。

結語:陳玉成雖然有性格缺陷,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是,他在敵人的面前,義正辭嚴,嘲諷敵人,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尤其是在敵人勸他投降時,陳玉成豪邁地說道:「大丈夫死則死爾,何饒舌也!」

由此一句話,陳玉成那蓋世英豪的奇偉形象就躍然紙上,令人無限崇敬。


安慶失陷後,有人曾給陳玉成獻兩條建議都被拒絕,長嘆英王玩完啦

【本文由永宣論史原創,禁止轉載】

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初一日,太平軍重鎮安慶被湘軍曾國荃部攻佔,一時太平天國朝野震動。還在搬救兵路上的陳玉成頓時陷入了低沉,心思大亂。近段時間東奔西走耗盡心血所做的一切瞬間成空,這也的確很考驗年紀才24歲的統帥陳玉成。

此時,陳玉成旗下還有不少精兵悍將,但他們全靠統帥陳玉成主導,如果統帥陷入了煩亂和迷糊,那他們更是無頭蒼蠅般的亂撞了。幸虧陳玉成手下還有幾員忠心耿耿且有主見的將領,他們看到陳玉成的現狀堪憂,於是紛紛向他提出關於如何走出困境的建議。

首先傑天義賴文光上諫說:「當茲安省既失,務宜北連苗(沛霖)、張(洛行),以顧京左;須出奇兵,進取荊、襄之地。不半年間,兵多將廣之日,可圖恢復皖城,俾取京門鞏固,此為上策」。意思為勸陳玉成不要退兵,安徽戰局既然崩壞了,就先放置,聯繫友軍張樂行和苗沛霖部掩護天京左翼。然後陳玉成率手中主力太平軍奇襲荊襄之地,佔為根據,在那攢足力量後再來收復安徽。但是陳玉成聽不進去,而是按照他的意思,派遣新封的扶王陳得才,啟王梁成富,遵王賴文光,祜王藍成春四人率軍遠徵甘陝,下一盤更大的棋,只是這棋太大,見效晚,何況當下緊迫,難以撐到摘桃子之時。

果然,陳玉成在安徽一敗再敗,被逼得只好退守廬州,清廷荊州將軍多隆阿糾集安慶、桐城、舒城、六安等處軍隊圍攻過來了,陳玉成手中的主力都西征甘陝去了,一時勢單力薄,不斷被清軍欺負著。就在這時候,原本投效太平軍而被封奏王的苗沛霖打起了壞主意,卑鄙的他決定用陳玉成人頭給自己換榮華富貴。他聯繫好清廷後,開始給陳玉成下套。他用小人專用的諂媚言辭跪求陳玉成去壽州領導他攻打汴京(今河南開封),還說以英王蓋世英雄,必然能得中原之地,然後直搗燕京,掃清宇內,成就大業。最後為了讓陳玉成更有底,他還願意贊助英王四旗兵馬,共計120萬軍。

心思大亂又有點病急亂投醫的陳玉成竟然相信了這個小人的鬼話,大讚此人有韜略,決定去壽州。這時候,他帳下一個叫殷變卿的謀士連說不可,他痛斥苗沛霖自起兵以來,昨天投清軍,今天又投太平軍,是個誰贏、誰強就跟誰的主,「依愚見,此人反覆無常,誠小人之尤者。萬不宜去」,最後還勸陳玉成與其去投苗沛霖還不如迴天京和洪秀全和李秀成等表明心跡,重振旗鼓。但是陳玉成既對苗沛霖抱有僥倖,又不願意以丟失安慶的敗軍之恥迴天京,因此大喝一聲:「本總裁自用兵以來,戰必勝,攻必取。雖虛心聽受善言,此次你們所說,大拂我意,此事毋須複議!」就這樣,陳玉成把自己送進了絕路,苗沛霖把他誘捕而獻給清軍,隨後清軍剮殺之。

由此可見,安慶開啟了英王陳玉成敗亡之路。其中本有很多不錯的建議給到了他,但是他深陷敗局而心智大亂,不夠冷靜和理智了,這才導致一步又一步跌入深淵。曾經那位給他建議的賴文光後來說道:「此乃英王自取禍亡,累國之根也」,長嘆英王最後是自己玩完了的,此話雖然未免太過主觀武斷,但也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參考資料:羅璽綱《太平天國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