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意外死亡那一刻,他們才發現當父母原來這麼難……

來自專欄曲濕濕7 人贊了文章

8月5日,北京一對8歲雙胞胎姐妹到青島旅遊,在沙灘遊玩時走失。經過各方努力搜救,姐妹遺體分別被找到。

讓圍觀者無法淡定、「無法原諒」的是孩子媽媽的一段描述,說等她低頭髮了個朋友圈之後,孩子就不見了……

儘管知道這位母親的悲痛,但是大部分的網友還是強烈地指責她。

人類是最健忘的,任何一點「常識」的普及,都要以血為代價,才能記住7天。

網上很流行各種爸爸在孩子即將出危險的時候的神反應,充溢著這纔是「親爹啊」的讚揚。

可如果每次看孩子都要在危險的邊緣試探和徘徊,那也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讓我們覺得,難道真的一定要等出了問題再後悔嗎??

近日,蘇州張家港洪先生獨自在家帶娃。5歲兒子小凱突然很想媽媽,便獨自出門找媽媽,可一出門就迷路了,獨自走了七八公里,被警方帶回派出所。可是,孩子太小,無法給民警提供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等關鍵信息。於是,派出所發動全體人員在朋友圈發布信息,幫助尋找其家人。兩小時後,洪先生刷朋友圈,才發現孩子不見了。(@江蘇新聞)

7月22日,廣東東莞,一家長為教育4歲半的兒子,和朋友策劃了一場拐賣兒童的鬧劇。結果教育的目的沒達到,孩子卻意外走失。最後,民警將幼童帶回家長身邊。

江蘇江陰一位媽媽下車時忘拔鑰匙,兒子被鎖車內近20分鐘。救援人員欲砸窗救人遭家長反對。十多分鐘後開鎖人員趕來打開車門,孩子被救出時已渾身濕透體力不支。

2017年5月9日,杭州一交警巡邏時發現一違停轎車,右側車窗留著10釐米左右的縫,車門反鎖。車內有一3歲女孩滿臉大汗,哭得厲害,交警將手伸進車窗縫中打開車門。原來,孩子媽媽去面試,原本以為不需要多長時間,不料一去就是2小時。

8月6日下午,來自的湖南的小劉今天帶女兒來金華火車站準備回老家,可是小劉把5歲的女兒彤彤一人扔車站,自己去買票、買飯差不多快一個小時纔回來,幸好小女孩懂事不哭不怕一直坐在原地等爸爸回來。(@平安金華鐵路)

7月8日,休斯敦西北部一住宅內發生一起不幸,2歲的非裔男孩小克里斯託弗·威廉(Christopher Williams Jr.)在玩弄爸爸的槍支時意外擊中自己頭部,送醫後仍告不治。失去孩子已足夠痛心,而孩子的父親也因槍支保管不當現已被警方拘留,將由地區檢查官來決定是否對他提起訴訟。(@美國僑報網)

寶寶聽蜀黍說,要系坐車一定要繫好安全帶,不然出意外的話會受傷噢~我們的爸爸媽媽也要對孩子多加教育勸導。(@深圳龍崗交警)

在四川達州的某一小區發生一起意外,事件主人公的爸爸媽媽和爺爺都出門工作了,奶奶見孩子睡著便下樓跳舞去了,結果這名5歲的男童睡醒後想找奶奶,發現門被鎖沒法開,便想從窗戶爬出去,結果從20樓掉到19樓懸掛了20分鐘,雖然最終被成功救下。

2/

從碧海藍天到陰陽相隔,也許只需要20秒。

盧梭說,孩子生而為孩子,但父母卻並非生而為父母。

父母是要不斷學習、適應自己的新身份。孩子的意外來自看管人的疏忽、大意、自大,或者淡漠。可是,既然將孩子在未徵求TA同意的情況下「強行」生下來,就要預測相應的風險,承擔相應的責任。

很多人問孩子的爸爸去了哪裡?

我無意揣度具體這個悲傷的家庭的細節,但是,根據對很多家庭的瞭解,真的很契合去年很流行的一個詞:喪偶式育兒。

父母中的一方因為長期外出,或者內心的不適應,往往把照顧孩子的主要責任壓在另一方身上,就像喪偶一般。而因為缺少父母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歸、子女很難見面、無語言交流等),孩子的家庭教育有著難以彌補的缺陷。

並非有父母辯解的那樣,有時候看孩子的確很累,但累不是可以讓他們付出生命代價的介面。

再深一層說,這很大程度上其實源自我們對婚姻的恐懼,害怕承擔相應的責任。

「彼得潘綜合症」是流行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由丹·凱利(Dan Kiley)在1984年提出,主要指成年人在社會上表現出不成熟、在面對「長大」這件事時會出現非理性恐懼的現象,具體表現包括不負責任、缺乏自信、依賴心強、難以堅持、關係障礙等。

我還是個孩子呢,如何又能教育TA?

如果一切木已成舟,避無可避時,虛擬世界——朋友圈便是最好的一種臨時解脫,時不時可以跳脫。

反思,高於指責。

在社交媒體上,佔據道德高地很容易,但狹隘和暴虐,會把這種反思推向另外一個極端——正義感滿滿的二次傷害。但是,有啥用呢???

我更希望的,是由人度己。

2018年7月27日,韓國為墜機事故中遇難的5名軍人舉行隆重的追悼會。軍方用視頻回顧了5名遇難者生前的故事。一名遇難者的4歲兒子坐在媽媽腿上看視頻,突然爸爸出現在大屏幕,寶寶見父親遺照開心大叫:「是爸爸」。

有時候,生命的脆弱、流逝的速度,來不及我們反應。

有的責任,如果避無可避,那就應該讓自己長大起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