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瞭解清史的人都知道,曾國藩的湘軍是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發家的,儘管在這之前,各地大大小小的團練也不少,但清政府並不是很支持。但到了1852年,此時的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清政府當然也不例外了,這時候,清廷對各地方武裝、地方團練大肆獎勵,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這個時候清廷一直倚仗的八旗軍哪裡去了,一直以勇猛著稱的綠營官兵又哪裡去了呢?從1840年鴉片進入中國以後,這些毒品危害的不僅僅是害的普通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深受荼害的還有不計其數的滿清士兵、八旗子弟。等到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曾經的八期軍、綠營官兵已經是腐朽沒落、不堪一擊了。甚至當時都有這樣的傳言,這時的滿清士兵上戰場扛的是煙槍,而不是刀槍。事實上,清政府太平天國運動前中期,也曾調集大量的八期軍和綠營官兵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但是收效甚微,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這才重用地方武裝,這纔有了後來馳名中外的曾國藩的湘軍以及清末民國的北洋各大軍閥。

這時候曾國藩迅速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成為了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唯一可倚仗的軍事力量,直至消滅了太平天國。之後在清政府鎮壓各地起義軍的戰鬥中,湘軍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力量,可見湘軍的能力之強,地位之高!

然後回到問題,假如清政府沒有曾國藩的湘軍部隊,那麼唯一可以倚仗的還是地方團練武裝,比如後來能和湘軍齊名的淮軍、桂軍和川軍;而至於清政府自己的八八旗軍和綠營官兵想到不用想,根本派不上用場。倘若沒有這些漢人武裝,可能清末的歷史都要重新改寫了!

我是盛說紛紜,聊聊歷史風雲人事,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多多交流!


太平天國運動如果沒有曾國藩組織的湘軍,單單靠清朝八旗部隊是無法鎮壓下去。這是當時實際情況,太平天國運動不僅打敗了八旗部隊而且沿著長江往西打通九江武漢,向南拿下長沙,湖南岌岌可危,這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朝號召正在家丁憂的曾國藩,鼓勵他自己組織自己家鄉的兵丁抵抗太平天國軍隊,曾國藩以文臣學士之職組織自己相親以保家衛國為己任,立即組織自己鄉親起來抵抗太平天國軍隊。曾國藩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士大家,他以自己的修養和德聲,組織起湘軍的雛形,隨後,這支隊伍越來越大,人才越來越多,最後僅成為抗擊太平天國軍隊的主力,他自己的兄弟子侄也因此建功立業,成為國家棟樑。曾國藩由是成為國家棟樑,被近代歷史學者評為了」中興四臣「之首。謚號「文正」是封建社會對臣下最高的評定。


清朝在太平軍興起以後,開始大練團練,就是鎮壓白蓮教的經驗。在太平軍戰爭,清朝除了成功了曾國藩的湘勇。

其實還有很多團練,比如太平軍北伐軍遇到的白洋淀水勇,將大量「佛朗機」安裝在漁戶的小船上,往來襲擊太平軍船隊。知縣謝子澄組織團練以抬槍乘勢堵截。天津附近團練數萬人,持械相助。最終在天津擊敗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軍。

但是如果沒有曾國藩,那麼其他團練都只能小打小鬧,堅壁清野。真正主力決戰還是要依靠清軍自己。清軍自己的想法就是江南,江北大營圍殲太平軍。為此調集,直隸,陝甘,湖廣,還有雲南綠營到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清軍於天京東郊和揚州建立江南、江北大營,彼此呼應,威脅天京、鎮江、瓜洲,並阻太平軍東進蘇州、常州。

統兵之將如琦善、向榮、和春與張國梁,都是清軍當中的戰將了。但是,江南,江北大營的兵力,只有圍困和監視,還做不到可以剿滅太平軍的實力。

那麼,清軍其他戰役機動部隊,就只有僧格林沁,多隆阿,西凌阿,還有成功保衛了長沙,殺死西王蕭朝貴的駱秉章(後來還殺死了石達開),還有勝保。其次就是徵調更多的廣東紅單船,這種仿西洋式戰船,可以安裝20-30門西洋火炮,用於封鎖長江,圍困南京。

從戰術來看,僧格林沁,勝保,都興阿都喜歡步步為營,密集靠攏,逐步將營盤逼近到太平軍陣地,然後以大炮配合馬隊衝擊。一旦遭遇太平軍,就建立多座土炮臺使用重炮轟擊。太平軍北伐軍從靜海撤出,大約有6萬人,就是被僧格林沁3萬清軍全殲的。而太平軍第2批北伐軍,則是僧軍和勝保聯合消滅的。因此,如果沒有曾國藩,這兩個人肯定要南下作戰了。


假如沒有曾國藩,沒有湘軍,中國的歷史會改寫。因八旗軍入關多年,軍隊戰鬥力基本瓦解懈怠,馬不能騎,弓不能開,多半提籠架鳥,制田納妾形同虛設,如何與當時如火如荼勢如破竹的太平軍分庭抗禮!

在當時嚴峻的形勢下,大清政府纔要求曾國藩等大員自發成立地方武裝,只有曾國藩組織的湘軍成了氣候,經過多年的艱難對抗最終攻克南京,徹底滅掉了太平天國。

當時的形勢,朝廷已無可用之兵,無可用之將。曾國藩延遲了大清滅亡的進程。


歷史人物的出現不僅僅是巧合,而是有他的必然性。比如說,項羽遇上劉邦、周瑜遇上諸葛亮、蔣介石遇上毛主席。曾國藩的出現是必然的,是別人取代不了的,否則,大清朝會早一點滅亡,華夏又是一番大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