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古代王朝,只有明朝中期以後才是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的,其他時代白銀做為貨幣都很少見,除非是外貿大宗支付或者是 皇家賞賜。

所以只能從明朝中期萬曆時期到清末這段時期開始算。

現在根據當時留下的物價情況,我們可以大致看出一個情況,就是白銀從萬曆年間一直到清末,是購買力不斷下降的,因為這個時期先是從日本,然後是從美洲運輸來了大量白銀的緣故。

根據萬曆年間的資料,如果我們按照一兩白銀能買到的 大米等一般生活用品和今天這些生活用品的人民幣價格比較,可以大致算出,一兩白銀在萬曆時代的京城,大致相當於今天700元以上人民幣的購買力。

而到了清末,一兩白銀的購買力大致只相當於200-300元人民幣了。

至於銅錢的價值,則更為波動,因為每個時代一兩白銀能換的銅錢數字,很少是1000文,有時是1200文,在鴉片戰爭前甚至是1600文以上。

擁有一萬兩白銀如果是在明代中期,算是非常有錢了,但在清末,這個數字就要縮水不少。

例如乾隆時代的知府(市長)這一級,一年工資是105兩銀子和105石大米,合起來一年不過是200兩銀子。

還有養廉銀:屬於職務津貼,根據所在的省份富裕程度不同,一般為俸銀的10-50倍,比如湖北的知府為3000兩/年

3年任期幹完,一個知府的合法收入就是1萬兩。

而我們知道,一般一個知府的年收入肯定是不僅僅這1萬兩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