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總是送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曹操就是那個時刻在做準備的人。官渡之戰處於焦灼狀態,此時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想一口吃掉對方,還是相當的困難,此時雖然小規模的衝突不斷,但是前線大體處於比較安定的狀態。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都是打仗的行家,結寨挖溝防守都是老手,沒有什麼破綻讓對方可以覬覦的,大家都在等待,看誰能夠出現錯誤,或者看誰先熬不住,我們一起看看。

曹操官渡之戰時處境。

官渡之戰打的是雙方將士在戰場上面對面的廝殺,這是明面上看得見的場景。然後還有背後看不見的鬥爭,那就是情報爭奪,不管是現代還是三國時代,情報對於主帥把控全局,臨時隨機應變極其重要,而情報的來源就是核心機密。

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每天除了視察軍營布防外,大量的精力就在處理這些情報分析和判斷上,哪些是真實信息那些是假信息,這些雖然是幕僚們乾的事情,但是最終還是需要主帥做主的。在這方面曹操就高出袁紹太多了,不然後世也就不會評價"袁紹多謀少斷」了。

同樣,曹操每天都會接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情報,但是只能夠大體了解袁紹的動向,沒有涉及到能夠一舉擊破袁紹致命弱點的情報,由此曹操焦急萬分,根據《資治通鑒》記載:

操眾少糧盡,士卒疲乏,百姓困於徵賦,多叛歸紹者,操患之,與荀彧書,議欲還許,以致紹師。

曹操已經熬不下去了,焦慮萬分的寫信給荀彧商量著班師回朝事情,覺得再打下去別說取勝,很就可能連手上的本錢也打沒了,但是在荀彧的鼓勵支持下,曹操在官渡強撐著,等候機會。

許攸這個人。

送機會的這個人就是許攸。許攸這個人不簡單,出身雖不是名門,但是從小就和袁紹,曹操等人交好,而且富於冒險精神,信奉富貴險中求。年輕的時候由於沒有從漢靈帝劉宏那裡得到他想要的富貴,就聯合其他豪傑準備廢掉劉宏另立合肥侯為帝。開始的時候,本來他打算聯合曹操一起干,但是曹操拒絕了,圖謀失敗後,他就跑到袁紹那裡去了。可見,如果他圖謀得逞,估計和董卓是差不多類型的人物,為了富貴完全是不擇手段,至於過程不在考慮之中。

許攸重視富貴,而且不擇手段,就導致他對待財富的需求沒有止境,貪得無厭,這個致命缺點終於被他的政敵審配抓住,一氣之下的許攸就跑到老朋友曹操那裡。根據《資治通鑒》記載:

操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卿遠來,吾事濟矣!」

聽到許攸來了,正準備洗腳的曹操,連鞋子也沒有穿,就跑出來迎接他,並且拍巴掌說:「你遠道而來,我的事情就成功了。」可見,曹操的心肯定喜得快跳出來了。他知道許攸不是一般的謀士,而是涉及到袁紹核心的謀士,從他那裡可以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果然許攸不同凡響,一來就提供了絕密情報,正是這個絕密情報,讓曹操火燒袁紹烏巢糧草,徹底擊潰了袁紹的軍心,導致袁紹軍軍心渙散,一擊成功,扭轉了官渡之戰僵持的局面,為後來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所以許攸的情報確實功不可沒。

如果沒有許攸送來情報, 曹操會死的很慘嗎?

許攸的情報確實為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沒有他的情報,曹操會死的很慘嗎?如果你真的這樣認為,那麼說明你可能不太了解曹操這個人了,也太高估了這個情報的作用了。

1. 曹操一直都在偷襲袁紹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懂一點軍事的都知道,特別是兩軍挖溝結寨對壘的時候,糧草尤為重要。而曹操糧草少,就一直都在謀求截斷袁紹的糧草供應。根據《資治通鑒》記載:

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官渡。荀攸言於操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猛銳而輕敵。擊,可破也!」操曰:「誰可使者?」攸曰:「徐晃可。」乃遣偏將軍河東徐晃與史渙邀擊猛,破走之,燒其輜重。

可見,對於袁紹糧草的襲擊,曹操可是從來沒有放棄過,而且一直都是不遺餘力,只要有機會,就拚死也要干成,連偏將軍徐晃和史渙也派上了,結果焚燒了袁紹數千輛糧草。因此,曹操應該是知道袁紹糧草所在地。

2. 許攸的情報核心不是烏巢有糧草而是防備不嚴。既然曹操一直都知道袁紹在運送糧草,當然也知道袁紹糧草所在地,這應該不是機密,不然曹操也不能在上次襲擊中焚燒袁紹數千輛糧草。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

袁氏輜重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若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這個意思就是說,袁紹的糧草有上萬輛之多,在故市和烏巢,但是守軍不嚴,如果你以輕騎偷襲,突然殺到,肯定會燒掉他們的糧草,袁紹不出三日就會失敗,可見情報真正的核心是烏巢屯有大量防守不嚴的糧草,也就是沒有猛將和大軍駐守這才是致命的問題所在。

曹操事先沒有料到如此重大的地方居然沒有核心軍隊來防守,才一直沒有打那裡注意,才一直都是小打小鬧的截斷糧道而已,沒有直通袁紹的核心屯糧之地,有此消息,曹操當然不會放過,為了確保萬不一失,一舉成功,就親自帶隊,徹底焚燒了袁紹的糧草重地,沒有糧草的袁紹軍只能潰逃。

3. 沒有許攸的情報,曹操也可能從其他途徑知道。正如剛才提到的,曹操一直都在截斷袁紹的糧道,並且一次性就焚燒袁紹數千輛糧草,可見曹操也是洞悉袁紹糧草的一舉一動,只是在等待有利時機。假設沒有許攸送來這個絕密情報,曹操也是可能從其他途徑知道這個問題所在,按照曹操冒險的精神,固然不會親自上陣,至少也會委派其他大將帶隊去執行這個命令,那麼可能焚燒得不徹底,不會完全燒掉,但是也會給袁紹帶來致命的打擊,袁紹可能會從容退回河北,不至於這麼慘而已。

而曹操應該早就了解到袁紹致命缺點,只是在等機會來驗證而已,這點在《資治通鑒》也提到:

操見運者,撫之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曹操提到這句話固然有安慰那些勞苦的士兵和役者,也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曹操應該是有把握來擊敗袁紹。

4.曹操即使沒有情報,同樣也會安然退回。曹操在三國時期是著名的軍事家,能夠最後統一北方,當然會有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即使在沒有許攸的情報情況下,在取勝無望的情況下,也會退兵回許都,斷然不會被袁紹擊敗甚至殺掉。曹操無論是在防守和進攻方面都是相當出色,即使後來呂布和馬超的勇武也沒有可能傷到曹操,何況此時雙方還是挖溝對壘呢?總而言之,沒有許攸的情報,曹操也會從其他渠道獲得烏巢防守不嚴的情報來擊敗袁紹,即使沒有這個核心情報,以曹操的軍事才能,也能夠安然退回許都,不至於被袁紹殺掉,更不會死的很慘,當然北方統一的步伐也就只是延緩而已,但是最終被曹操統一北方的結果不會變。


謝邀。《三國志》中,關於許攸在官渡之戰中的作用,與《三國演義》中所寫的大體一致。下面就從《三國志》中來看一下,是否沒有許攸的情報,曹操會輸的很慘。

1、《三國志》中,許攸沒有傳。但是裴松之在註解中,引《魏略》,補了許攸的事迹。按註解的說法,許攸和曹操、袁紹都是發小,曾經在官渡之戰前勸袁紹不要和曹操開戰。開戰後,許攸從袁紹處叛逃到曹操處,並提供了重要情報,幫助曹操打敗了袁紹。在之後的日子裡,許攸經常自恃有功,與曹操講話也沒大沒小。原文:(許攸)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曹操表明上沒有生氣,後來許攸做得太過分,就把他抓了起來。從曹操的反應來看,官渡之戰中,許攸的功勞應該很大。

2、《三國志武帝紀》中官渡之戰的記載,引用如下:

公與紹相拒數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說公擊瓊等。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歩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

3、《三國志袁紹傳》、《三國志荀攸傳》也都有記載這一事件,大體相同。

4、從這些資料推斷,問題的答案也就大體可以得出:

第一,在許攸投降之前,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的很辛苦,與袁紹已經形成持久戰的局面。而曹操兵糧少,難以堅持,所以有「十五日內破袁紹」的急切說法。但此時曹操擊敗沒辦擊敗袁紹,也不至於慘敗,他完全可以退兵,等待捲土重來。

第二,許攸的到來,帶來了非常重要的情報,就是袁紹糧草的所在地。而且情報非常詳細,誰帶隊,多少人,駐紮在何處,全部都說了出來。可以說,許攸的這一情報,讓曹操瞬間找到擊敗袁紹的突破口,加速了官渡之戰的進程。

第三,許攸帶來了情報,曹操很多手下都是持懷疑態度,因為情報有可能有誤,而長途奔襲也有很大風險。只有荀攸、賈詡建議曹操冒險。曹操和許攸是發小,相互之間熟悉,他最終選擇相信許攸,親自帶兵偷襲成功,並一舉擊潰袁紹,隨後統一北方。


曹操不會死的很慘,許攸只是加快了北方的統一,曹操心裡是清楚了,最後一戰是打不贏的,許攸送來的情報是糧倉的位置和監管的人員,當時許攸冒著殺頭的罪名來投靠曹操,曹操還是半信半疑,連續幾次問話都是矇騙許攸,許攸剛愎自用的性格才使得不被袁紹信任,曹操打敗的主要因素不會是因為許攸,曹操打敗袁紹的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當時郭嘉在,魏國會寫進歷史至少三四百年,因為曹家出的都是英雄,都是陰謀家,不會讓自己的王朝隨便衰落的王朝。


如果對正史進行理性的分析,我想會的。

就當時官渡的情勢來說,袁紹雖然在戰術上遭受了數次挫折,但是這遠遠不能撼動袁紹本身的強大實力,我們現在能在史書中看到的,多是對曹操進行美化和避諱的描寫,所以留下的都是描寫曹操如何英明神武,而袁紹具體是如何步步緊逼,幾乎將曹操推進絕境的,經常語焉不詳,而且很少,這不免就給我們帶來錯覺,以為曹袁雙方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

但實際上,當時曹操的情況,可謂是糟糕透頂,雖然他戰術上積累了一些勝利,殺了袁紹的大將,但戰略上遲遲找不到突破口,打再多的小勝仗,也無濟於事,論兵力經濟恢復能力,曹操根本不能跟袁紹比,自己兵少糧少,附近的老百姓都歸心於袁紹,士氣疲乏低落,簡直無解。

《三國志.武帝紀》: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

在此過程中,曹操甚至於想要逃避,退回許昌再說,虧了荀彧勸諫,才打消了這個念頭,死守待變。

要知道,時間是有利於袁紹,而不利於曹操的,拖得越長,曹操就越接近崩盤,因為不論是地緣位置、政治穩定、人口資源、經濟財富、名聲威望,曹操都無法與袁紹相比,所以,死守待變,最重要的就是「變」,即許攸送情報。如果沒有等來這個「變」,曹操再如何死守,也只能「守死」了。

——————————————————————————————

我是《逆三國志》作者鄭勛(杭州市作家協會成員)這是我回答的第 96 個三國問題啦~本號專註三國歷史領域,品評真正的三國歷史~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也可以在評論區一同交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