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如果把《静夜思》说给外国人听,他们未必能懂这种感情,为什么看到月亮会想到家乡?月亮和故乡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可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最自然不过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千古佳句不胜枚举。因为在中文的语境中,明月、家乡和思念的主题常常交融在一起。中国古代的诗词,古人的思想,已经靠着书籍一代代传承下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思维,成为中国人最底层的代码和特有的文化基因。

人们都说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载体。在今天,人们记录和传播知识的方式有很多,除了纸质书之外,还有U盘、云盘;形式也不光是图片和文字,还有音频,视频等等。

那么我想请问大家:

如果我们一直往前追溯,

早在纸张、印刷术发明之前,

人类的知识是靠什么

一代代进行传承的呢?

甲骨文?

那更早些呢?

在文字发明之前嘞?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一旦能用语言相互进行交流,知识的累积就开始了。早在先民采集狩猎的时代,是没有文字的。他们通过口述,也就是口口相传的形式,把生活的经验、或者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一代代传承下来。

但是这种方式是有缺陷的。大家可能都做过一个游戏,一排人站在一起,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的耳朵悄悄说一句话,就这样依次传下去。可能最后一个人复述出的话已经和第一个人所说的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完全走了样。

感谢有了文字和书写,人们的经历和所思所想能够被准确地记录下来,文明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按照中国书籍史专家的研究,在上古或者说秦汉以前,当时文字记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载体。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曾经把文字刻在或者写在各种材质上:龟甲、骨头、青铜器和石头等等,由于它们造型各异,无法装订,所以算是非正规的书籍阶段。

战国时出现了竹简和木简,就是把竹子或者木头削成小窄条,在上面书写后再串联成册。到宋代,还有很多画是画在绢上的,大到屏风上的巨幅山水,小到扇面都是如此。时值元代,当时几位著名的画家认为绢不适合墨的分解和气韵的呈现,而纸张在笔墨的运用上相对有更大的空间。所以他们的很多作品就画在纸上,由此引领了使用纸张的潮流。

唐摹本《女史箴图》(局部) 绢本

大英博物馆藏

“观复猫钻进古画说文化”之《女史箴图》

直到东汉的蔡伦对纸张进行改良并推广生产之后,书籍的制作就有了可靠统一的载体。即使到了这个阶段,知识传播的速度还不够快,因为书都是手抄的,数量相对少,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只有贵族和僧侣等少数人才能拥有。

直到印刷术的发明,书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了,才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和普及的速度,可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在唐代中晚期之后,大量书籍以雕版印刷。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为雕版印刷阶段或印本阶段。

到了明代,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很大的读书热情,而面向大众的刻书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发达的商业经济无疑也刺激了图书的消费。读书人不再是读书的主体,一般的市民也加入到阅读行列。戏曲、小说、医书等等通俗读物很多。加上彩色套印等印刷技术的普及,刻本继续向前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清代,政治的稳定推动了刻书事业的繁荣,虽然对出版的领域管制很严格,但是学者们和藏书家潜心研究学问,一大批精心勘定的版本也随之刊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巨著就是《四库全书》。其历时之长,动员人力之巨,非安定强盛的朝代无法企及。

清乾隆 《四库全书》 文渊阁刊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编纂的, 由纪昀(纪晓岚)为首的等360多位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从乾隆37年下诏到乾隆58年由武英殿刊版印行,前后跨越20多年时间。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500多种书,7.9万卷,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的书。所以称全书。

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在四部之首冠以总序,提纲挈领;四部下分各个小类,冠以小序,详细记述各条目,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目》刊布之后,在清代文化界产生广泛影响。此后它成为官修和私撰藏书的范例。

今天的我们大多都是低头族,接受着碎片式的文化输入,而这种断片式的输入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我们大脑的思维习惯,造成很多的弊端,有甚者无法作长篇阅读,而只有在沉浸式的阅读中,思维的脉络才会延展开来,更深层次的体悟才会出现,待理智重新上线,亦不会人云亦云

清明假期,观复博物馆如常开放,更有免费讲解与讲座,约起来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