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印章之美,應從幾個方面著眼。

1. 篆刻藝術之美。講究印文的章法、刀法、書法、韻味。歷代流派紛呈,需要較高的傳統文化修養,方可品評。邊款也可反映書法、刀法甚至詩文的水平。

2. 印鈕之美。講究造型與雕工。這方面因材而異,石料印章的印鈕造型及雕刻工藝,隨形章的淺浮雕、薄意雕的構思、布局、雕工,在方寸之間進行藝術創作,水平高下,較易區分。玉印多在印鈕造型雕刻上下功夫,優劣高下立辨。

3. 印材之美。金石牙角,均可入印。戰漢時期高古印章,以銅、玉為多見,金銀或其他材質偶見。明清以降,石印章為多,雞血石、青田石、壽山石印料佔主導地位,田黃、昌化雞血石為珍稀的上等印料。同時和田玉、象牙、犀角也是高級印材。

雖然以上三條可以相互獨立存在,但一方好的印章,如果能兼顧二點或三點,方為上品。

從收藏的角度來看,古代印章承載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值得收藏。在材質貴賤、雕工優劣、篆刻藝術高下諸多因素外,歷史文化因素占重要地位。而近現代印章,則以材質優劣佔比較大,應擇優入藏。此外,名人印章,自戴光環,如有機會,不應放過。當然,贗品例外。

1-2. 各式材質的戰漢印璽:金、玉、銅鎏金,水晶;

3. 清皇家玉璽;

4. 吳昌碩〈靜樂〉壽山石閑章,帶老缶紀年邊款;

5. 陳巨來邊款象牙印章;

6. 各式清獸鈕和田玉印;

7-9. 田黃隨形章,薄意雕。


印章石指的是珠寶玉石當中摩氏硬度低於5的,卻具有美觀,又稀少的一些礦物集合體,所以印章石欣賞的第一點,就是美觀,大家都愛的「雞血石」印章石,就是因為它通體的正紅,或滿血的豪氣,或星星點點的優雅,還有「田黃」那與身俱來的皇家威嚴,天生好「材」的印章石是不需要多加修飾的,而巧奪天工的雕刻,也有讓天生不完美的石材重生的本領,所以沒有資金買一個天生麗質,買一個後天修飾的「尤物」,也是值得的


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

今天雖然不是人人有印章,但在一些重要文件上還是需要印章的印證,而且還有人專門去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印章。

但在古代大臣幾乎是人人有一枚印章,這些印章不僅極具藝術美,同時若是使用一些名貴材質,還有材質美:且歷來有成就的書法家對印章都十分重視,會在自己的書畫上鈐上印章。

印章還是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一枚好的印章一定具備以下四點要求

一、體型

  章以高、方、大為佳。一方正方形的章如果從中間鋸下,就變成了兩方長方形的章;兩端邊線向內收縮,則成了橢圓章;繼續收縮,就變成了圓形章。所以從數學原理來看,切成正方形的章難度最大,耗料最多。

  方方正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崇尚的美德。所以皇帝的玉璽是方的。方在正中央,在方的基礎上求高,求大。高則有氣勢,大則氣勢磅礴。尺寸越大,難度也越大。田坑,水坑自古以來料少難求,要求可以放鬆。山坑的料要在一寸見方以上方可成材。體積的計算我們都清楚:如果長、寬、高為1,體積為1。如果長、寬、高擴大兩倍,則體積擴大8倍,其價值自然也增加了八倍,甚至更多。

二、別緻

  想像一下,一棵樹上長滿了綠色的葉子,固然說,沒有一片葉子是相同的,但看起來總是相似。如果其中有一片葉子是紅色的,那就格外醒目。這就是個性。有個性才卓然不群,在萬馬群中颯顯英姿。壽山石有許多個性鮮明。如魚腦凍,欲滴不滴凝為膏,殊為難得;魚鱗凍、眼凍、鱔草凍……以及奇特紋理,奇特色彩構成的奇觀,更使人驚嘆造物之神奇。

三、稀少

  如果周圍兄弟姐妹人手一顆鑽石,那再好的鑽石也變得無所謂。少不等於好,但好的一定是少的。對於一方值得收藏的章,稀少性很重要。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稀少自然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引起人們的重視,產生愛憐之心。如果大熊貓遍地都是,就不會成為國家級保護動物。稀少隨著時機的推移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給人以無盡的想像,帶來巨大的升值空間。

四、工藝

  雕工是章生命的一半。確切地說,好雕工煥發了章生命的全部活力。把大自然美好的東西變得更次或更差,是雕工最大的本事。石頭是有生命的,在市場上我們可以看到無數的生命被扭曲,被壓抑。如果石頭會說話,會行走,它們肯定會集體遊行示威抗議。每一塊石頭都是獨特的,每一塊石頭都有著自己的情感糾結。它們希望能落入名師手中,因為名師能讀懂它們,把心中的窩囊,把沉積於肺腑的抑鬱化為烏有,把內心最燦爛的一面盡情舒展。作為石頭迷的我也是多麼盼望所有的石頭都能遇上名師,但這看起來是不可能的。名師不是俯仰皆是的,名師的傑作的另外涵義是:耐心等待,與緣分的如期而至。


由此可見中華制印歷史的斷代…?


這樣的印章才值得擁有


好印章自己會說話!


名人名作,紅田在烏牙皮,香山訪友。


不值錢!因為再好的東西在我們普通人手裡就是不值錢。


中國印雖無書法之揮灑自如,少繪畫之色彩明暗,卻另有一種古樸和渾厚情致,其間,更是蘊含著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和豐富哲理。 藝術大師豐子愷曾說過,篆刻(中國印或印章)藝術是「經營於方寸之內,而賞鑒乎毫髮之細,審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書畫同源,而書實深於畫,金石又深於書」。 欣賞中國印章可從兩個方面,一為中國印的藝術美,二為中國印的材質美,前者為主。 通常,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印文的鑒賞 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 書法 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鑒賞價值的重要前提。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鑒賞可言。印章之所以被歷代知識階層推崇、喜愛,也正是由於他的難能、他的艱澀所帶來的挑戰和誘惑。垂手可得的東西不具備挑戰性,也沒有誘惑力,更談不上鑒賞價值。而對於鑒賞者來說,識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務。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饒情趣,這樣才可供協商、玩味。 刀法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迹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沖刀和切刀。沖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鍊、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們知道,歷代許多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鍾,許多印人同時也兼工詩書畫,他們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語、詩詞佳句或者俚俗語言作為閑章內容,往往能出奇制勝,饒有情趣和意味。當我們鑒賞到這類語句時,也會覺得分外的有滋有味、興趣盎然。在中國,印章石歷史很是久遠,從古至今,印章石一直為文人術心靈和思緒的寓體,陸遊有詩云「花如解語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紋、韻、剛、柔、形,無言地傳文達意,以無聲現有聲。 早在戰國到西漢時期,就開始用滑石制印,但石質粗劣,只用於殉葬。後出現了古代璽印,多以質堅耐久的銅玉為材料。元末,浙江的著名畫家王冕,用花乳石自刻印章,這可說是印章石擠身藝術之林的開始。明代中期,文彭在南京於意外中得到四筐用來製作婦女首飾的青田凍石,試著自刻印章,自此在文人中興起了篆刻藝術。經過數代,印章石料日益豐富,載體多樣,形式各異。 這其中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最秀。[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也作」鈐」 )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候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璽印的使用]:漢以後,紙的運用比較普遍,印章才採取蘸水印色以後,鈐蓋在紙上的形式,後來又有了印泥。在這以前,文書大都寫在竹木簡牘上,為避免簡牘散失,密封文書內容,就在寫好的簡牘外,再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並用繩子捆紮,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塊軟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這種於是干後硬化的軟泥,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封泥」。用於按捺軟泥的印章,白文顯得清晰,鈐在紙上則朱文印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專門用來烙在馬身上作為印記的,也有可能為大件物品發送的封用印記。


清中期壽山芙蓉石獅鈕方章, 重315克,古樸、油潤、大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