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更正,巜資治通鑒》中並沒有十姓可汗的事迹,因為十姓可汗是唐代的突厥的可汗,而《資治通鑒》是漢朝人司馬遷所著,內中有一篇《匈奴列傳》介紹了匈奴的歷史,它與唐朝的突厥的歷史事件不一樣的。

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獻是西突厥興昔王可汗阿史那元慶之子。襲父封為昔亡可汗,是唐朝時期一個重要將蕃將,為唐朝經營西域作了重要貢獻,考察阿使那獻有關事迹,對於進一步步研究唐朝在西域的活動以及唐朝與突厥的關係有重要意義。

阿史那獻是西突厥興昔王可汗阿史那元慶之子,是公元703與704這兩年之中唐朝的蕃將,安西付都護牛師獎攻陷安西四鎮,斷絕退路,阿史那獻安撫招慰十姓大使的時間是在形勢危急下,宗楚客奏請以阿史那獻為襲父封為興昔王可汗,充安撫招慰十姓可汗討伐突騎施。

十姓大使的時間,兩《唐書》與巜通鑒》的記載不同。

這就是十姓可汗的歷史淵源。


這個問題就複雜了,要把隋唐時期西域、中亞、蒙古高原的各個少數民族政權都梳理一遍,又是寫一本書都夠,簡單回復如下:

十姓可汗指的是西突厥汗國的十個掌權部落,或者是西突厥勢力的一把手

東西突厥是在隋王朝時期從突厥汗國分裂出來的兩大勢力,西突厥的核心區域在西域和中亞,採取部落聯盟制,其核心部落有若干個,以碎葉城和附近的西突厥聖山為中心,東西各半,統稱十姓可汗(最初應該只有八個,後來一直變化也有增減變成十個)。

其中比如取代西突厥控制中亞的突騎施,原來只是十姓之一的下屬部落,後來把直接領導、原來的十姓之一首領攆走到了長安,佔了它的地盤,突騎施就成為十姓之一。突騎施繼續發展,甚至被唐王朝任命為十姓的首領,也就成為了十姓可汗。

所以,十姓是指西突厥的十個最強大的部落,十姓可汗指的是西突厥的最高領袖。

在盛唐時期,西突厥的王族阿史那族在唐王朝控制之下,其他十姓部落分散在中亞、西域,雖然有的也是阿史那姓,但都不是王族。李隆基就利用了這一點,在西域中亞的十姓部落可以管事兒,但十姓可汗是在長安的阿史那家族成員,目的就是製造西突厥內部的矛盾,大唐可以從中獲利。

(碎葉城曾經是西突厥各勢力的王帳所在地,西突厥聖山就在碎葉城附近)

九姓有兩種,一種是九姓鐵勒,一種是昭武九姓

鐵勒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統稱,突厥、回紇、薛延陀都是鐵勒的一部分。當突厥勢大的時候,鐵勒這個名字被突厥的名字所掩蓋,但突厥只是一個政權的名稱,而鐵勒是隋唐時期整個北方游牧民族的統稱。

因此,當突厥強大的時候,鐵勒族突厥之外的其他部落也認同是突厥汗國的人;當突厥衰弱的時候,這些部落認為自己也能當鐵勒人的最高領袖統治蒙古高原,於是才會出現各個部落聯合推翻原有統治部落的事情發生。

鐵勒族最強大的部落統稱九姓鐵勒,也有十一姓、十三姓、十五姓的說法,與剛才說的西突厥十姓類似,強大的勢力就能留下名字。投靠唐王朝的契苾何力的契苾族,安史之亂時僕固懷恩的仆固族,都曾經是鐵勒九姓下部落之一。

九姓的第二種說法是昭武九姓,是指在中亞的一批胡人國家的統稱,民族是粟特。在唐王朝佔領西域和中亞之後,這些小國投靠了唐王朝,當大食強大的時候,又轉而投向大食。在唐朝期間,昭武九姓不少人內遷到中原,安祿山(據說)就是昭武九姓中康國的後人。

(唐朝時期的粟特人)

以上。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突厥汗國,是公元六世紀中葉崛起於中國北方漠北地區的主要由丁零族阿史那部落、阿史德部落建立的以游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游牧民族,不事生產靠牛吃草,依水草而居,隨著人口的繁衍及天災饑荒;游牧部落為了生活,時常對中原國家的邊境地區進行劫掠,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朝大一統之後,百廢待興,不堪這些游牧小崽子的頻繁侵擾,使用分化離間的策略,使得突厥內部鬥爭加劇,分裂為成了東突厥、西突厥。

東突厥與630年,被唐王朝打擊滅國,直至682年由死灰復燃,由阿史那部建立後突厥汗國。隨後攻陷漠北,連年侵犯武周邊境,勢力趨於壯大,腰杆子硬了連說話都底氣足。於是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重建汗庭,南面道孤,此人就是《神探狄仁傑》中的那個頡利可汗。

西突厥亦於654年被唐朝擊敗,丟失了西域的大片牧場。一部分融入大唐,保護著中亞商道的安全,護衛著邊疆人民的平靜生活;一部分舉族西遷,爾後他們和他們的後裔繼續活躍於西亞的歷史舞台上。由於西突厥於中原腹地的交流不是很多,所以史書上一般所說的突厥都是指東突厥,東突厥可汗。款且西突厥主要由十個較大的突厥部落組成聯盟,因此將西突厥稱之為十姓突厥,其聯盟大漢成為十姓可汗。


極簡回答:十姓,就是十個部族的意思;九姓是九個部族。

十姓可汗,就是統領這十個部族的可汗。

唐時突厥有此稱號,漢時匈奴沒有。

(完)


西突厥由十大突厥別部組成,合成「十姓」,所以西突厥的可汗在歷史文獻中一般不叫突厥可汗(突厥可汗這個稱呼存在於東突厥),而是叫十姓可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