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電影節在4月的第一天開放了搶票,熱門影片的票幾乎瞬間就被搶光,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電影節的火爆程度。 對於影迷而言,北京國際電影節無疑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可以在影院看到許多經典的好電影,或者提前看到一些新電影,甚至看到一些年代久遠的經典老電影,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可比起“票被瞬間搶光”的熱度,北京國際電影節真正被廣大網友集中討論的,卻是因爲它的一張海報。

就在4月2日,北京國際電影節推出了官方主海報。一個標誌性的天壇獎獎盃,加上一棵綠意盎然的樹,構成了這款海報的主要元素。可令人喫驚的是,整幅海報似乎出自手藝粗糙的設計師,毫無設計感,更毫無美感。

海報一經推出,引起輿論譁然。網友們紛紛驚呼“怎麼這麼醜!”。而在此前,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出了今年的主海報,因爲極具創意的設計,獲得了大量網友的好評。於是很多人也對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賦予了極大的期望,希望它也能出一款好看的海報。

但現實情況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不僅毫無新意,也毫無美感,難免會讓所有帶着期待的網友大失所望。網上有很多人討論這款海報,甚至調侃說“實在不行,我免費給你們設計,怎麼樣都會比這個好看!”。

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2019)

我們爲什麼要討論“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呢?

這其實不是在單純地說一件“有沒有設計感”的問題,而是在談論“有沒有審美”的問題。

一張海報所承載的,遠不止於一個“通稿配圖”或“場地裝飾”的作用,而是充當着一個電影節“門面”的作用,更包含着一個電影節自身的理念、審美、品位以及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戛納電影節海報(2016年)

北京國際電影節辦到第九屆,不但沒能產生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反倒還在海報這樣的事情上備受大衆吐槽,實在令人遺憾。

作爲影迷,我們感謝北京國際電影節能給我們提供許多電影觀看的機會,但更關心它能不能越辦越好,能不能真正成爲一種電影文化。所有的吐槽,其實不是簡單地發泄,更多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關愛。希望主辦方能多少有些反思。

關於“審美”,新一期的《新週刊》剛好進行了深度探討。他們提出了一個“低美感社會”的概念,得到了不少讀者的認同。

這期內容提出“在這個低美感社會,許多中國人患上了審美匱乏症,它的十大病徵表現爲: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僞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

也發出了這樣的拷問:“是誰,修建了這些奇葩景觀;是誰,設計了這些奇葩街道;是誰,複印了這一張張網紅臉;是誰,拍攝了這些土味視頻和有毒廣告;又是誰,拍出了這一部部爛片爛劇?”

這真的是一件值得深刻思考的事情。

就拿“北影節海報”這個事兒來說,“審美”成了最大的一個問題。我們不妨拿其他電影節的海報來做一番比較,便能輕而易舉地感知到“有沒有審美”的巨大差異。

戛納電影節海報(2011年)

威尼斯電影節海報(2017年)

柏林電影節(2019年)

香港國際電影節(2018年)

臺北電影節(2018年)

平遙國際電影節(2017年)

真的,我很認同這句話:“只有擁有審美力的人,才能活出人的樣子,真正品嚐到人生中最甜的那部分滋味。”

PS:文字爲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