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在4月的第一天开放了抢票,热门影片的票几乎瞬间就被抢光,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电影节的火爆程度。 对于影迷而言,北京国际电影节无疑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可以在影院看到许多经典的好电影,或者提前看到一些新电影,甚至看到一些年代久远的经典老电影,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可比起“票被瞬间抢光”的热度,北京国际电影节真正被广大网友集中讨论的,却是因为它的一张海报。

就在4月2日,北京国际电影节推出了官方主海报。一个标志性的天坛奖奖杯,加上一棵绿意盎然的树,构成了这款海报的主要元素。可令人吃惊的是,整幅海报似乎出自手艺粗糙的设计师,毫无设计感,更毫无美感。

海报一经推出,引起舆论哗然。网友们纷纷惊呼“怎么这么丑!”。而在此前,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了今年的主海报,因为极具创意的设计,获得了大量网友的好评。于是很多人也对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海报赋予了极大的期望,希望它也能出一款好看的海报。

但现实情况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海报不仅毫无新意,也毫无美感,难免会让所有带着期待的网友大失所望。网上有很多人讨论这款海报,甚至调侃说“实在不行,我免费给你们设计,怎么样都会比这个好看!”。

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2019)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呢?

这其实不是在单纯地说一件“有没有设计感”的问题,而是在谈论“有没有审美”的问题。

一张海报所承载的,远不止于一个“通稿配图”或“场地装饰”的作用,而是充当着一个电影节“门面”的作用,更包含着一个电影节自身的理念、审美、品位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戛纳电影节海报(2016年)

北京国际电影节办到第九届,不但没能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反倒还在海报这样的事情上备受大众吐槽,实在令人遗憾。

作为影迷,我们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能给我们提供许多电影观看的机会,但更关心它能不能越办越好,能不能真正成为一种电影文化。所有的吐槽,其实不是简单地发泄,更多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关爱。希望主办方能多少有些反思。

关于“审美”,新一期的《新周刊》刚好进行了深度探讨。他们提出了一个“低美感社会”的概念,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认同。

这期内容提出“在这个低美感社会,许多中国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它的十大病征表现为: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也发出了这样的拷问:“是谁,修建了这些奇葩景观;是谁,设计了这些奇葩街道;是谁,复印了这一张张网红脸;是谁,拍摄了这些土味视频和有毒广告;又是谁,拍出了这一部部烂片烂剧?”

这真的是一件值得深刻思考的事情。

就拿“北影节海报”这个事儿来说,“审美”成了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妨拿其他电影节的海报来做一番比较,便能轻而易举地感知到“有没有审美”的巨大差异。

戛纳电影节海报(2011年)

威尼斯电影节海报(2017年)

柏林电影节(2019年)

香港国际电影节(2018年)

台北电影节(2018年)

平遥国际电影节(2017年)

真的,我很认同这句话:“只有拥有审美力的人,才能活出人的样子,真正品尝到人生中最甜的那部分滋味。”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