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徽州地區改名為地級黃山市,徽州行署同時改為黃山市政府。繼1934年婺源縣改隸江西省後,屬縣績溪縣改隸宣城地區。傳承了近800年的徽州就此解體,徽州這個名字在中國地圖上徹底消失了……

01

徽州一名的由來

徽州最早是叫歙州,後來為何會改名?這事兒要從宋徽宗統治時期一個叫方臘的人說起。

此人豪爽仗義,在鄉間很有號召力。當時正值各級官吏貪墨成風,欺壓百姓,為了滿足統治者的窮奢極欲,朝廷對百姓不斷課加重稅,百姓僅靠農桑活命,稅賦之高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承受力,此般壓榨,百姓幾乎是無法活命了。

既然活不下去,橫豎都是死,倒不如反了,說不定還能博一條活路。正是在這樣的想法下,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臘組織群眾,在歙縣七賢村揭竿而起,百姓正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果然到處響應。不旬日,聚眾數萬,很快攻佔了江南六州52縣,影響極大。

宣和三年(1121年),這場浩浩蕩蕩的起義,隨著方臘的被俘而宣告失敗。平鎮方臘起義後,朝廷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治所在歙縣。

02

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十三四歲 往外一丟

這是一首流傳於徽州民間的歌謠,細細品味,總能聽出絲絲的苦澀與無奈。與我們現在看來徽州的山清水秀不同,古徽州人生下來就要面對貧瘠與閉塞。

徽州境內山多田少,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之稱。群峰豎立,高峰陡絕,開發艱難。即使勉力墾闢,種上農作物,收成也很難保障。隨著戰亂、天災……這片土地用它廣闊的胸懷,接納了大量從北方南下的避難者,他們拂去塵土,在這裡建造起新的家園。

人口眾多,山多地少,徽州人已經無法養活自己的子孫,窮困的生存環境迫使徽州人走出家門。男孩子到了13、4歲就要外出尋覓謀生之路,從學徒小工做起,徽州人憑藉著自己的聰慧與勤懇逐漸形成了橫跨明清三百餘年的「徽商」群體。全盛時期的徽商,經商從政比比皆是,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紅頂商人的稱號應該也是對徽商成績的最大肯定。徽商的繁盛也讓徽派建築到處生根發芽。

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時至今日,徽商已成為了歷史長河中一掬細沙。我們只能從留下來的徽商大宅院,徽州故居、馬頭牆來窺探當年盛極一時的徽商。

03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當生活歸於平靜,徽州人才有時間來慢慢欣賞這片土地的獨特風光。在他們眼中,這片土地不再是窮山惡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靈動了起來。似一幅流動山水畫卷的新安江百里畫廊,重巒疊嶂的黃山,一石插天拔地而起的齊雲山……徽州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歲月靜好。

然而平靜的日子沒有持續太久。中國有句古話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同樣也應驗在了徽州身上。

1934年婺源改隸江西。1987年11月,在幾經調整之後,國務院發出批複:撤銷徽州地區、屯溪市和縣級黃山市,與原徽州地區合併組建地級黃山市,將黃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與此同時,將徽州「一府六縣」之一的績溪劃給了宣城管轄,從此,傳承了近800年的徽州徹底解體。

04

原來我們是老鄉

歷史的車輪依舊滾滾向前,在過去的時間裡,徽州作為一個地理名稱曾經的人、物和故事已經漸行漸遠,而那些深藏於民間的歷史文化記憶依舊栩栩如生。

這天,兩個剛認識的年輕人在咖啡廳里見面。

「你好,我是江西婺源人」

「你好,我是安徽績溪人」

「我們是老鄉,都是徽州人」

「徽州人?」

「說來話長,這事還得從一個叫方臘的人說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