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4月2日,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

  去年的今天,也就是2018年4月2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重回地球的懷抱。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燬。

  再見了!

  今天,在這個平常而又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再來回顧那些關於天宮一號的點點滴滴。

  真實的天宮一號什麼樣?

  這是真實的天宮一號!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約8.5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

  “天宮一號”測試廠房。從這個角度看,還是很“高大上”的!

  天宮一號測試現場。

  天宮一號振動試驗現場。

  天宮一號測試現場。

  天宮一號總裝進行中。

  天宮一號內部空間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下面一張圖。

  作爲神舟飛船來說,它就相當於是一輛轎車。對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來說,它是相當於這個一室一廳的房子。到了空間站,它應該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亮相

  在200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由我國科研工作者研發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模型的出現掀起了晚會的高潮。“天宮一號”將開篇載人空間站工程,把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模型在零點報時環節亮相,不知當時的景海鵬有沒有想到,在幾年後,自己會是第一位進入真實目標飛行器的人。

  2008年,神舟七號航天員勇敢、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太空出艙“行走”任務,帶給中國人民無限信心和力量。2009年春晚亮相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模型,則讓無數中國人對我國未來載人航天事業充滿熱情和希望!

  2009年底,天宮一號在風雪中進入正樣研製階段。

  2010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空間技術專家戚發軔向新華社記者透露,中國將在2011年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天宮一號”在太空飛行2年左右的時間裏,將逐步實現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三次交會對接試驗。

  2010年9月,中國啓動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建設工作,將以空間實驗室爲起步和銜接,爲空間實驗室做鋪墊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即將正式出場。

  轉眼,來到了2011年。

  2011年6月29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通過出廠評審,轉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任務實施前最後階段的測試工作。

  2011年7月23日上午,用於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也運抵東風航天城。

  緊接着展開了複雜、密集的測試工作。

  遲來的發射

  這是一次遲來的發射。

  爲什麼這麼說呢?

  按照原來的計劃,天宮一號將於2011年8月底發射。但就在2011年8月18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火箭發射“實踐十一號04星”失利。該火箭與發射天宮一號的火箭爲同一系列。出於安全考慮,任務總指揮部決定先徹查故障原因,暫停火箭測試工作,相應推遲天宮一號發射計劃。

  珍藏的一份電子版《人民日報》,成功了在頭版頭條,失利、失敗自己找個角落……

  但如果不能在2011年9月底前發射升空,天宮一號將錯失交會對接飛行的最佳“窗口”,整個計劃將面臨全面調整。

  2011年9月10日,長徵二號丙火箭故障歸零後,發射場區測試工作重新啓動。此時,距離9月底僅剩不到二十天。

  在後來的報道中得知,爲了確保天宮一號發射的成功,我們推遲了發射時間,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經費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爲了確保成功,這些代價是非常值得的。

  再次亮相!

  2011年9月20日,上午9時整,天宮一號和長徵二號F火箭端坐在活動發射平臺上,駛出總裝廠房。很多人都在現場觀看,在期待的目光中,器箭組合體緩緩來到發射塔架,靜待發射!

  2011年9月20日,天宮一號和長徵二號F-T1火箭端坐在活動發射平臺上,駛出總裝廠房。緩緩駛向發射塔架。圖源:新華社

  天宮一號和長徵二號F-T1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塔架(武向榮 攝)

  發射!

  2011年9月29日,西北大漠,黑水河畔,雲淡風輕,中國載人航天的通天塔又一次高高聳立。夕陽漸漸隱沒, 燈火漸漸通明,通天塔雙臂在夜幕下緩緩張開……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

  “點火! ”

  “起飛! ”

  21點16分,大地震動,烈焰升騰,託舉着天宮一號的神箭緩緩起飛,逐漸加速,飛向了它的目的地——太空!

  天宮一號發射全程回顧!

  這是一次遲來的發射,但也是一次近乎完美的發射!

  2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準確入軌! ”振奮人心的消息 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傳來。

  對接!

  天宮一號升空32天之後,2011年11月1日清晨5時58分,西北大漠,神舟八號無人飛船順利發射升空, 開啓一次全新旅程。按照計劃, 神舟八號升空兩天後, 於11月3日凌晨1時36分, 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11月2日23時08分, 經過五次變軌, 神舟八號無人飛船準時到達距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後下方52公里處。

  兩個七八噸重的航天器,從相距上萬公里的不同軌道,以每秒七千八百米的速度匆匆趕往相會, 途中還要隨時機動規避“太空垃圾”的 “羨慕嫉妒恨” 。難度可想而知!11月3日1時02分, 神舟八號的對接機構緩緩推出。1時28分,神舟八號對接環觸到天宮一號。

  “對接環拉回正常! ”

  “對接機構捕獲! ”

  2011年11月3日1時35分58秒, 飛控中心大屏幕上顯示, 對接鎖鎖緊,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緊緊相牽, 成功對接!我國也由此成爲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成功!

  飛行控制中心的大廳裏,充滿着熱烈的氣氛,我們的“太空小家”建成了,我們的航天員有個“歇腳”的地方了。

  航天員來了!

  2012年6月15日,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最終確定,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幸運的成爲乘組人選,他們榮幸的成爲到訪天宮一號的首批客人。指令長景海鵬再次出征,航天員劉洋成爲我國首位到訪太空的女航天員。

  6月16日18時37分,西北大漠,夏日炎炎,天高雲闊,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在衆人注視下拔地而起、一飛沖天。

  6月18日14時,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實現自動對接。17時04分,景海鵬像魚兒一樣,輕盈地“飄”到了天宮一號實驗艙艙門前,順利打開艙門平衡閥,小心地從工具箱中取出“鑰匙”,緩緩扭動,天宮一號艙門打開了!

  航天員景海鵬以漂浮姿態進入天宮一號。3年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模型首次在春晚亮相;三年後,航天員景海鵬第一個進入這個真正的“太空之家”。此刻,他是幸福的。中國航天員首次訪問在軌飛行器獲得圓滿成功。

  景海鵬穿過通道,率先進入天宮一號,米黃色的地板、乳白色的牆壁盡收眼底,20分鐘以後,景海鵬接住魚貫而入的劉旺、劉洋,三人排成一行,面向攝像機鏡頭,露出發自內心的自豪笑容,向祖國傳回第一張最喜慶的太空全家福。

  航天員穿艙成功,首次進駐天宮一號。(攝影:馮春萍)

  2012年6月18日,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航天員景海鵬、劉洋、劉旺(從右至左)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 攝

  在天宮一號裏,航天員們度過了難忘的10天時間。

  享受失重!圖源:中國載人航天、解放軍畫報

  來,接招吧!哈哈。圖源:中國載人航天

  編織中國結。

  6月24日,進駐天宮一號第7天的神九乘組重回返回艙,暫別天宮一號,由劉旺操控飛船,再次“瞄準”天宮一號,實施一次特殊的“太空打靶”:手動交會對接!

  6月24日12時38分,神舟九號在劉旺的操控下,120米、50米、10米,漸漸向天宮一號靠攏;

  12時55分,浩瀚太空中,神九乘組打出了一個完美的“十環”。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再次對接!

  總是要說再見,相聚又分離。

  景海鵬面向鏡頭敬禮揮手致意,他在仔細整理完天宮一號的每一個細節後,最後一個撤離天宮。

  2012年6月28日清晨,景海鵬在6時36分59秒關上天宮一號的艙門,6時37分10秒,我國執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三名航天員完成各項任務正式撤離天宮一號。

  在離開天宮一號前,神舟九號的航天員們爲神十航天員留下了“神祕”禮物。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並於6月13日13時18分實現了與“天宮一號”的順利對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藏在天宮一號裏面的神祕禮物終於揭開了面紗,禮物是劉洋在太空親手編的中國結,以及三個福字卡片,劉洋在卡片背面寫下祝福語,“祝願戰友們每次任務都安全、順利、圓滿成功”,劉旺寫下的祝福語是“歡迎你們來到天宮一號”,日期是2012年的6月27日,也就是神九航天員撤離天宮的前一天。

  尋找也是一個快樂的過程。滿滿的幸福感。圖源:央視截圖

  飛行期間,王亞平在“天宮一號”中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課。

  我國首位“太空教師”王亞平。

  2013年6月26日清晨5時,“神十”乘組面向天宮一號裏的國旗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戀戀不捨地回到神十返回艙,踏上了回家的路。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在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爲了充分發揮天宮一號的綜合效益,2013年6月神舟十號飛船返回後,我國科學家針對天宮一號超設計壽命飛行的特點,綜合考慮飛行器自身的平臺狀態和設備功能,以及我國後續載人航天技術試驗驗證需要,科學制定天宮一號飛行任務規劃,精心運營維護,嚴密實施監控,先後進行了多項拓展技術試驗和驗證。

  2016年3月16日凌晨5時左右,天宮一號默默中止了數據服務,靜靜地踏上了歸途。

  踏上歸途

  在2016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武平強調,經過認真分析計算,“天宮一號”的隕落對航空活動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很低,風險很低。“我們將繼續對‘天宮一號’進行密切監測,加強空間目標碰撞預警,必要時發佈隕落預報,並向國際社會通報相關情況。”截止目前,天宮一號仍然在我們的監測中,整器結構完整,運行軌道仍在我們的持續、密切跟蹤監視之中,平均軌道高度約370公里,而且正以每天110米左右的速度衰減,預計2017年下半年隕落。她說。

  原先預計在2017年下半年隕落的“天宮一號”,由於過去一段時間姿態一直比較穩定、軌道衰減速度比較慢,終於“撐”到了2018年。

  地面上的愛好者們抓住機會一次次在夜空中尋覓天宮一號的身影!

  在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之前,回到了一個問題,“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燒燬 它有哪些貢獻?”在回答時,除了說天宮一號驗證了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爲後續任務提供經驗外,我還加了一條。總結爲“讓更多的中國人仰望星空!”

  我認爲這一點很特殊但又不得不提,天宮一號雖然小,但是在夜空中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上面這張圖是國外天文愛好者拍攝的,可以看到,左邊是國際空間站、右邊是我們的天宮一號,和國際空間站相比,天宮一號顯得太小了。

  雖然很小,但也是我們的,是我們中國人制造的!夜空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天宮一號的身影。

  國際空間站和天宮一號過境。

  國內很多愛好者都喜歡等待天宮一號過境,雖然時間很短,但它的存在讓更多中國人擡頭仰望星空!

  天宮一號與天宮二號的軌跡!2016年11月27日,天宮一號與天宮二號相繼過境梧州,軌跡交叉形成了個“X”。圖源:@Katakio_Antares

  山西天文愛好者@巡天一千年 拍到了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的組合體,從太陽正前方經過時留下的剪影(天神組合體凌日)

  淡淡的一條線,能看到嗎?“航天面面觀”觀察拍攝。

  大家看到過嗎?

  天宮一號的告別演出!國外天文愛好者實拍天宮一號最後一次過境!

  從200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天宮一號”模型的首次亮相到2013年6月送別最後一批乘客,天宮一號先後與三艘神舟飛船實現自動、手動交會對接,迎接六名航天員的到訪,作爲未來我國空間站的雛形,這個具有試驗性質的空間實驗室在我國載人航天發展史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通過交會對接試驗,我們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爲空間站建造、管理和運營積累經驗。

  天宮一號,中國空間站的探路者,是中國空間站的雛形。在天宮一號離開之時,我們的空間站建造也已經提上日程了,21世紀人類設計建造的第一個空間站——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渲染圖。

  中國載人空間站計劃於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組裝並投入運營。

  那將是咱中國人在太空美麗的家園,也是所有航天員夢想的宿營地。這一切美好想象的開端都源於天宮一號的先期探索!

  謝謝你,天宮一號!歡迎回到地球懷抱!

  謝謝你!你將被永遠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