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王菲的巔峯之作 比較林憶蓮的《蓋亞》張惠妹《阿密特》是否超出


謝邀。

說起《浮躁》,那真是千言萬語。

第一件事,是想澄清一下《浮躁》和竇唯的關係。

先上一個表,浮躁的製作班底。

(我做的這個表有一個遺漏,《掃興》的詞作者是黃偉文,沒有錄入,請查看錶格的時候自動加入)

從這個表裡,我們其實很清晰的可以看到,竇唯參與製作的,是三首歌,分別是《無常》《想像》和《野三坡》,都是和張亞東一起擔當製作人。其餘的參與是樂器的演奏,鼓,貝斯,鍵盤什麼的。所以公平的說,他對這張專輯的風格是有影響的,但是不大,至少相比王菲(參與詞曲創作8首歌)和張亞東(參與製作8首歌)來說,不算大。這是從表格裏可以一目瞭然的,至於其餘的小道消息,就不用考慮了。

第二 《浮躁》的藝術價值。

王菲在自己的藝術觀成熟以後,大部分的音樂都在表達同一個主題,那就是「我」。

她在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例如《開到荼靡》,《寓言》五部曲,《夢》,都是如此。從不同角度,用音樂觀照自身,是她的音樂內核,也是她的音樂獨特魅力所在。

這張《浮躁》也是如此,用音樂具像化內心的感受,每一曲都有一個單獨的主題,但是又和其他曲目互相呼應,相互貫通,這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立意上,都是非常困難也是高級的。

第三:歷史地位以及評價。

要評價《浮躁》的價值,是脫離不開具體的歷史環境的。

《浮躁》出現的九十年代中期,是華語樂壇最為充滿變革的時代。九十年代中期,由於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國民在生活逐漸好轉的時候,對傳統流行音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那一時期出現了非常多的音樂流派,例如搖滾,例如西北風,例如校園民謠。

其實這諸多音樂流派總結起來就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向外,向日本,向歐美。

另一個是向內,向民族的,向傳統的。

而《浮躁》,就是這一歷史時期下的產物,它代表了這一時期,華語樂壇向外學習的最高成就。

《浮躁》放棄了當時華語流行樂壇的所有定式,而以另類搖滾的風格(例如這張專輯裡的《分裂》和《掃興》就是ct獨立製作的,而ct是仙音派的中堅),塑造了這張和當時所有華語音樂氣質完全不一樣的專輯。為當時苦苦求索音樂出路的大量音樂人指明瞭前進的道路。

《浮躁》不但代表了王菲音樂風格的初步建立,同時也是代表了華語音樂從此全面向西方音模仿和學習,是一張標誌性的專輯。所以即使拋開音樂性不談,只談歷史地位,《浮躁》也是《蓋亞》和《阿密特》所不能及的。

如此。

……2019年4月3日更新

最近整理了一下資料,居然仍有一些新發現,也許有用也許沒用。這裡還是寫出來。

《浮躁》共有三個版本,分別是香港版,內地版和日本版。我自己手裡的是1997年年春節前後在新加坡度假的時候買的,封面內頁其實就是香港版,幾年前我和臺灣的菲粉也交流過關於浮躁的一些問題,他展示的舊藏裏,也是香港版(不過因為這位朋友是全世界亂跑,他也不能確定這張浮躁一定是在臺灣買的)。

所以我可以大致的說,浮躁發行是這樣的,內地用內地版,日本的是日本版,而港臺和東南亞地區,用的是香港版。

需要說明一下就是,所謂內地版其實並沒有經過寶麗金的授權(王菲當時的簽約公司在寶麗金)。也就是說,內地版實際上是盜版,但是由於內地沒有正版可買,那時候普通民眾也沒有網路可以下載,所以這個版本就成了內地唯一能接觸到這張專輯的渠道了。

版本的不同造成的差異並不只是封面和內頁的不一樣,其實上在曲目的次序上,港版日版是一致的,而和內地版有所的不同。事實上因為《浮躁》本身是一張概念專輯,改變曲目的順序對專輯完整度的傷害是很大的,內地版改變了曲目的順序,就讓專輯的整體表達出現了割裂,所以請大家欣賞《浮躁》的時候,請盡量按照香港版(正版)的順序來進行。

以下是各版的封面,以及相應的曲目以及順序。

1 香港版

Wu Chang (無常; Impermanent)

2. Fu Zao (浮躁; Restless)

3. Xiang Xiang (想像; Imagine)

4. Fen Lie (分裂; Split)

5. Bu An (不安; Anxiety)

6. Nar (哪兒; Where)

7. Duo Luo (墮落; Degenerate)

8. Sao Xing (掃興; Disappointed)

9. Mo Ri (末日; The Last Day)

10. Ye San Po (野三坡; Three Countryside Hills)

2 內地版

Wu Chang (無常; Impermanent)

2. Fu Zao (浮躁; Restless)

3. Nar (哪兒; Where)

4. Fen Lie (分裂; Split)

5. Mo Ri (末日; The Last Day)

6. Duo Luo (墮落; Degenerate)

7. Sao Xing (掃興; Disappointed)

8. Xiang Xiang (想像; Imagine)

9. Bu An (不安; Anxiety)

10. Ye San Po (野三坡; Three Countryside Hills)

3日本版

Wu Chang (無常; Impermanent)

2. Fu Zao (浮躁; Restless)

3. Nar (哪兒; Where)

4. Fen Lie (分裂; Split)

5. Mo Ri (末日; The Last Day)

6. Duo Luo (墮落; Degenerate)

7. Sao Xing (掃興; Disappointed)

8. Xiang Xiang (想像; Imagine)

9. Bu An (不安; Anxiety)

10. Ye San Po (野三坡; Three Countryside Hills)


謝邀。

題主所說三張專都是我心中的神專,而且都對我短期內(大概兩三個月)的審美飆升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柿子》《墮落》《好膽你就來》這三首,讓我徹底擺脫了被芭樂包圍的境地。

但我在反覆對比過後,我還是想這麼排:

《浮躁》&>《蓋亞》&>《阿密特》

下面按順序說。

1.《浮躁》

這是我聽的第一張王菲的專輯。在此之前,我對她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毫無瞭解(誰叫我出生的時候她就退休了),也只是聽過《匆匆那年》《紅豆》《傳奇》這些,沒有過細緻瞭解,甚至覺得她只是個虛名罷了。直到網易雲給我日推了《墮落》。

當時我在學習上退步比較明顯,甚至是有一種迷茫的感覺。然後聽到了《墮落》,第一次感覺到歌曲的共鳴,就這麼巧合。接下來順著聽完了整張專輯。

整張專參與創作的人不多:王菲竇唯張亞東林夕黃偉文CT。其中王菲一人獨攬八首曲,四首詞。這麼看下來,其實也能理解整張專輯的完整性為什麼那麼強了。

總的來說,整張專輯從《無常》到《野三坡》,其實是非常連貫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十首歌可以理解成一個含蓄的內心世界變化,我個人更傾向於這種故事就是一個浮躁的人經歷失敗後的徹悟,中間所經歷的各種情緒全部到齊,這就會很神奇。而且從實驗性和前瞻性而言,這張專超前的程度比另兩專更強。

我個人對於實驗專的評判基於兩點:一是用概念專的方式去評價,還有一個就是超前的程度。

從概念而言,《浮躁》是高度統一的,整個就是一個人浮躁前後的完整心路歷程,一直到最後的徹悟,通透(《野三坡》),像這種故事性概念專輯,只要把故事講好,概念做到了。從實驗性而言,《浮躁》到現在還是很超前,想想,已經23年了!我懷疑我大學畢業過後這張專可能還是很超前(我現在初三)。

一句題外話,如果《寓言》的前五首歌單獨拿出來做一張EP的話,這個水準就又比《浮躁》高很多了,所以各位應該「慶幸」王菲當年沒把寓言五部曲單獨拿出來做EP(這裡選擇吹爆《彼岸花》)。

2.《蓋亞》

這張專輯的立意和概念都是三專難度最大的一張。從概念的角度來看,整專只有《蓋亞》《無言歌》《枯榮》《柿子》做到了,其它的和這個概念基本無關,所以在概念上它是不完整的;這與蓮姨之前的《野花》和「都市觸感系列」三部曲就差了很多。

從實驗性來看,其實不太好和《浮躁》定高下,因為最實驗的《柿子》真的是太超前了!!!(再次吹爆)但...《蓋亞》並沒有像《浮躁》這樣從頭實驗到尾。兩點都惜敗。

回歸創作本身,這張的曲,編都和《浮躁》相當,就是詞...真的殘念...所以我一直認為蓮姨的巔峯應該是《野花》或者是《0》,反正不會是《蓋亞》。

3.《阿密特》

眾所周知,這張是創了金曲獎的歷史記錄的,和五月天同時保持10提6中的記錄。想想其實很可怕,但實際真的這樣嗎?

作為妹粉,其實在兩張阿密特里我更喜歡2:在概念相差無幾的情況下,超前程度我覺得2幾乎完勝1。

2裡面的實驗作品有《戰之祭》《怪胎秀》《母系社會》《你想幹什麼》《血愛》《牙買加的檳榔》;1裡面有《黑喫黑》《相愛後動物感傷》《開門見山》《阿密特》(然後沒有了?)這就很尷尬;何況,1的曲數還比2多呢……

其實很多人說這是藝術專,但我一直把這張視為流行專和藝術專的過渡,稍偏流行。所以概念和實驗我覺得都不如前兩個。當然,主觀點來說,如果把2拿出來的話,說不定還打得贏《蓋亞》。但不管怎麼掙扎,都是比不贏《浮躁》《寓言》(自動五部曲)的。


祭出封面。

王菲《浮躁》 1996

林憶蓮《蓋亞》 2012

張惠妹《阿密特》2009

王菲的巔峯有好幾個,浮躁只是其中之一。王菲至少有兩三張專輯水準超過《阿密特》和《蓋亞》。

我的評判標準是在各自領域內專輯達到的水準。流行的專輯把流行做到極致就更好,小眾的專輯把小眾做到極致就最好。這三張專輯對標的都是藝術,實驗類專輯,所以我的評判標準就是這個專輯完不完整,目的達到了沒有,有沒有成功。

王菲的資源太好了,導致王菲在紅得發紫的時候有資本有底氣把商業踢到一邊,拼盡一切,在最好的年紀揮灑才華盡情去做一張自己想要的專輯,這是在被資本控制的樂壇中很無法想像的,只有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天王天后纔敢做這種嘗試。哪怕是現在的樂壇也是受資本掌控的,就算如今也只有王菲周杰倫等寥寥幾人做專輯的時候不會被資本左右。事實證明王菲不是自信過了頭,《浮躁》的成功是空前絕後的,僅僅是客觀的受到的獎項和讚譽《浮躁》就是華語樂壇頭一份的,《阿密特》和《蓋亞》都根本比不了。而事後王菲一波又一波的事業高潮也證明瞭她雅俗共賞,文武雙全。

《浮躁》所用的音樂人,無論是竇唯,林夕,黃偉文,張亞東,還是極地雙子星,以及大殺器王菲,都是世界頂尖的音樂人,無一不是獨自可以撐起大梁的狼人。而在這次以王菲為中心的集體合作中,這些人合作得出奇得默契,一切都彷彿是水到渠成。雖然沒有親身經歷專輯的製作過程,但聽的過程中我彷彿能感受地到,每個人都心有靈犀,無須多言,做出來的東西就是這麼嚴絲合縫巧奪天工;整張專輯的不管是緊湊的還是舒緩的,不管是低沉的還是高昂的,聽完都緊緊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沒有煩惱,有點兒浮躁。這張專輯十分完整,十分前衛,十分成功,是精品中的精品。

《蓋亞》的立意很宏大,是題主所提的三張專輯中最為宏大、最為高調的專輯。而蓋亞這個更加嚴肅,更加恢弘的主題定然是比另外兩張更難詮釋的。整張專輯由王菲迷弟常石磊操刀,專輯中常石磊的風格甚至佔據了主導,一度壓過了林憶蓮的風格。林憶蓮像是在被常石磊安排,完全變成一個和其他專輯中不一樣的林憶蓮,只有同名主打歌《蓋亞》還有林憶蓮的風格延續。從實驗的角度上看,這更像常石磊做的一個實驗,林憶蓮只是一個實驗工具。其中很多驚艷的歌如《枯榮》《柿子》,和常石磊給黃齡寫的歌驚人的相似。常石磊和黃齡的合作我尚且能看到黃齡的靈魂在裡面(比如《來日方長》中黃齡獨有的少女的嬌媚),但是在《蓋亞》中我看不到林憶蓮,唯一能依稀辨認林憶蓮影子的歌就是翻唱恭碩良《月球人》的主打歌,別的歌我不細聽根本聽不出來和黃齡的區別。我甚至聽出來吳青峯,但我就是找不到林憶蓮。還有就是完成度。這張專輯還不如改名叫悲傷,有那麼幾首歌比如《愛笑了》《假釋》,實在有點牽強附會,和「大地之母」主題不是很搭。每首歌都是優秀的歌,但是作為一張意義大於本身的專輯,「跑題」這種致命的錯誤是應該盡量的避免的。

林憶蓮在年輕的時候耗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在李宗盛的濫情爛情歌中,把一片赤誠之心花費在了女人離了男人不能活的自怨自艾中。現在的林憶蓮帶著頂級的資源,似魔似妖的極致技巧,想要尋求突破,想要迸發出王菲20年前正青春正愛情的力量去手舞足蹈無憂無慮一把;卻發現自己精緻的妝容已經刻在了臉上,那張清純的少女面孔和那顆對音樂的熱心已經褪不下鉛華了。於是她寄希望於常石磊,於是她機關算盡上歌手拿歌王,於是她成了如今的diva林憶蓮,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午後慵懶倚在情人身上輕吻野花的Sandy。

《阿密特》真的是一張概念大於本身的專輯嗎?我聞到了想紅的味道,聞到了商業的味道,就是藝術的氣息比較淡。《阿密特》本身的定義就是展現張惠妹自己,而事實證明這張專輯很成功,張惠妹通過這張專輯確立了自己之後的風格和路線,其意義對於張惠妹就像《天空》對於王菲。但是和《蓋亞》比這張專輯的邏輯就更加支離破碎了。這張專輯中有好幾個張惠妹,每個都那麼美好那麼令人嚮往,但是又有衝突的地方,不能和諧構成「阿密特」。我看到的張惠妹想要從同時期的歌手中搏出位,所以把每一絲資源和力氣都花在刀刃上,根本沒有觸碰到那種放開自己,天人合一的境界。《阿密特》是周杰倫的《jay》,是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是Mariah Carey的《music box》,但不是周杰倫的《范特西》,不是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不是Mariah Carey的《Butterfly》,更不是林憶蓮的《蓋亞》和王菲的《浮躁》。總的來說,和《蓋亞》還差半個身位,太商業化,水平比較稚嫩。

王菲很可怕,做起專輯來概念完整得瘮人,而且單曲質量公認的高。連退休前的口水專輯《將愛》都邏輯清晰,輕鬆斬獲金曲獎。這可纔是王菲專輯裡的中游水平。王菲巔峯的《天空》《Di-dar》《只愛陌生人》更是無比完美,水平僅次於《浮躁》。(《Di-dar》被嚴重低估了,這張專輯簡直折射出港樂最巔峯最輝煌時的包羅萬象和登峯造極)王菲還有一張半神專《寓言》,這種專輯屬於赤裸裸的欺負人。只能說後半張寓言從客觀層面將前面的愛情五部曲攪了個粉碎,否則單拿出前五首來打,這個立意這個概念這個邏輯這個完成度這個唱功簡直是開宗立派的水平。只可惜白璧微瑕終成憾事。儘管如此,專輯中的其他幾首歌依舊蘊含哲理引人深思,狠狠扣到了「寓言」這個主題上。

總之,無論是林憶蓮還是張惠妹,在玩音樂做專輯這方面,都還差王菲整整半個時代。


貼一個噴子


不是王菲最最優秀的專輯,但一定是她最有靈氣的一張專輯


首先 這三個人 華語樂壇的女歌手一輩子都追不上的

其次 《浮躁》十足優秀 足矣名垂青史

《阿密特》和《蓋亞》可以說是新世紀以來兩張最優秀的華語女歌手的流行專輯(不談將愛)或更多的只是對於這兩位頂級女歌手而言 但只對於新世紀

《浮躁》是對於任何一時期的華語樂壇都是神級的存在 王大仙實在是太吊


前一陣子 好像是六月份 blood orange剛在ins上 表白了浮躁 我懶得貼圖 好奇的自己去百度吧


《浮躁》當年全港賣了不到4萬張,臺灣銷量約20萬,均未進入年榜單前十。

除了《浮躁》這首歌獲得了榜中榜年度TOP20單曲之外,未獲任何獎項。

可見無論是大眾,還是各類獎項的專業評委,都看不上這張專輯。但是有意思的是這張專輯在王菲粉絲心目中的地位是特別的高,可見,製作人張亞東還是很厲害的,這張專輯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張亞東的功力,可惜就是王菲的詞曲功力都差了太多,導致這張專輯一首HIT都沒,只能在20多年後的今天靠粉絲尬吹維持地位這樣子。


做藝術專輯跟做流行專輯根本就不是一個邏輯,阿菲很厲害,但阿妹和sendy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天后,藝術本就各有評判,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纔是最好的狀態,所以不必攀比胡亂招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