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三年的【北大學子弒母案】的兇手吳謝宇

落網了。

北大學子、弒母、高智商犯罪等等。關於這個案子的每一個關鍵詞都非常吸引眼球,讓我們發出為什麼的疑問。

有人開始分析吳謝宇的童年、有人試圖為吳謝宇做心裡側寫、有人把命案的發生歸咎於吳母自身的原因。

受害者有罪論,是所有刑事案件中一定會出現的一種聲音。

全球都曾發生過類似令人髮指的兇案。紀錄片《全球重大兇案系列》,目前為止一共兩季,揭祕了十六樁驚世駭俗,讓人不寒而慄的血案。

第一季:共六集,豆瓣評分8.5。

《全球重大兇案系列一》

韋斯特夫婦

揹包客殺手

BTK連環殺手

維也納絞殺魔

鳳凰城絞殺魔

綠河殺人魔

第二季:共十集,豆瓣評分8.4。

《全球重大兇案系列二》

殺人女魔頭

棋盤連續殺人案

日本英籍女人分屍案

比利時殺童魔

英國勒絞兇手

澳洲桶屍案

無法阻止的累犯

倫敦殺人狂

弗洛倫斯人魔

約克郡利刃事件

兇手的作案動機、兇手的作案手法、兇手的作案心理等等,在該紀錄片中得到還原。

根據統計,變態型罪犯幾乎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童年陰影。

例如《澳洲桶屍案》中的主謀童年時期曾遭到同父異母哥哥的侵犯。這造成了他心理上的扭曲,以至於成年後夥同兩個從犯對身邊的人下手。

大多數變態型罪犯童年時期都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童年陰影。但是,他們的罪並不全部跟童年陰影有關。

《澳洲桶屍案》的主犯選取的犯案對象基本是同性戀、戀童癖。這基於他童年時期的經歷。但是他將同性戀和戀童癖的概念混淆,並將那些生活作風沒有問題人屠於刀下。

甚至於為了滅口,他殺掉了自己的未婚妻。

死於他手上的最後一個少年,陽光、正直、與他並無任何衝突。少年與他在生活中相識,出事前一刻被邀請進屋內聚會,結果毫無徵兆被殺害。

如果你還堅持受害者有害論,那麼這個例子是否會引起你的疑惑?

探索真相是生人的慈悲,因為生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犯下滔天罪責的人,最初來到世界的那一刻,一定是一張白紙。

但是,探索真相不是一場為兇手而進行的辯護,它是生人的思考,也是社會和制度的反思。

《澳洲桶屍案》的兇手童年當然是不幸的,因為他在童年時期遭受了侵犯,兇手卻逍遙法外。

被同父異母的哥哥侵犯,他是否向父母、老師、鄰居等求助過?

他是否有機會在被侵犯後得到心理治療,成為一個正常人,而不是重蹈覆轍,製造更血腥的兇案。

另一個案件《比利時殺童魔》中,有8名兒童先後被綁架囚禁數月,6名兒童死亡,2名兒童得以獲救。

這個案子曾經轟動一時,還牽扯出了權貴涉嫌參與孌童案。比利時人民組織了上萬人的遊行,要求當局調查並給與解釋、消防部門出動灑水車清洗政府大樓,暗示「當局」應該清洗。

當案子被進一步調查後,陸續爆出了許多令人扼腕的事實。

兇手利用救助等理由在當地擁有多達九處住所,這極大的方便了他藏匿兒童。

兇手的母親曾經察覺到兒子在家裡綁架兒童從而向警方舉報,結果不了了之。

兇手曾經引起鄰居懷疑而報警。警方上門查看時,兩名女童就被囚禁在靠近大門的暗房後面。兇手在暗房前設置了障礙物,但是負責破屋的鎖匠聽到了兒童的呼救聲,警員卻以那是外面傳來的聲音匆匆結束偵查。

這一次的疏忽,造成了兩名被關押的兒童死亡。

而這次「疏忽大意」的後果,也導致了接下來的4名兒童被綁架,2名兒童被餓死。

當這些信息爆出後、在媒體的重壓下當局不得不啟動調查,並處理相關人員。

其中一名女童被囚禁時,被兇手告知,綁架她是為了勒索贖金,而她的父母不願意支付高昂的贖金所以放棄了她。

為了更好的掌控人心,兇手假裝是一個「好人」,要求女童聽話纔有獲得自由的機會。

女童被綁架期間對父母放棄拯救自己的說辭深信不疑,事件被報道後輿論嘩然,為人父母無不心痛。

他們開始反思,自己平日裏給子女的關心和信任是否還不夠。

而這些、纔是探尋真相帶來的真正意義。

《日本英籍女人分屍案》中,英國籍的被害者失蹤第二天就引起了她朋友的警惕、24小時之內報了警,警方卻以成年人失蹤兩三天很正常來搪塞。

後來,這個案子在受害者父親的努力下得以重視,警方抓到了兇手,卻在7個月後才找到屍體。

因為耗時過長、加上屍體被擱置與潮濕的沙灘旁的洞穴,許多物證消失。

而最後,這起兇案又牽扯出10起迷姦案,1起謀殺案。

在最後一個被害者死亡前,兇手就曾犯案數次。

有一回,兇手準備的藥物導致受害者吸入過量致死,兇手把受害者送往了醫院、謊稱是喫了「生蠔」引起的肝衰竭。

如此荒誕的理由,居然矇混過去了。第一個死去的女孩就這樣被定義為「意外死亡」,導致了後面陸續有女孩慘遭毒手。

直到最後一個受害者吸食過量,屍體被藏匿,受害者父親四處奔走才讓兇手繩之以法。

案中、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太多。

為什麼報警後得不到重視?

為什麼致幻藥劑這麼容易獲得、監管在哪裡?

為什麼第一個受害者被送往醫院後能以喫了「生蠔」這種荒唐理由矇混過關?

關於社會和制度的思考,我們可以在許多真實案例中找到答案。

《素媛》原型一案,督促了韓國修改了強姦幼女的法律法案,並推出了化學閹割,巨大的關注度也讓警方承諾將24小時監督刑滿釋放的罪犯。

同樣是韓國電影《熔爐》一經上映後,當年的案件被重啟調查,更促成了「熔爐法。」

2014年上映的國產電影《親愛的》提出了兒童失蹤24小時才能報案的問題。電影熱映中觀眾得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兒童失蹤案,不再以24小時以後才能立案為標準。

同時,電影以人販子的角度去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我們從未停止過思考。

兇手的犯案動機固然重要,是什麼導致了兇手走向罪惡也固然重要。

對於那些有童年陰影的,我們給予那段遭遇同情。社會和制度應該思考,為什麼發生。

更重要的是,探索真相後,去建立防禦機制、去優化制度。

我們是否有機會阻止這一切的發生,我們應該建立怎樣的制度才能將同樣的犯罪扼殺再搖籃裏。

探索真相是生人的慈悲,因為生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犯下滔天罪責的人,最初來到世界的那一刻,一定是一張白紙。

對生命的慈悲是平等的,同樣的慈悲,我們也應該給到受害者。

人云亦云,胡亂揣測,將最大的惡和髒水潑向受害者是不負責任並且可笑的。

————————————————————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十相電影,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