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翬:姬姓,名翬,子羽父,《史記》中也稱為公子揮。魯國宗室人員,春秋初期魯國的權臣,手握軍權。之所以稱為公子翬,《左傳·桓公三年》中有說明:

秋,公子翬如齊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

意思是:前709年,公子翬去齊國迎接文姜到魯國嫁給魯桓公。重修先君的舊好,因此《春秋》稱他為「公子」。

關於公子翬與魯隱公和魯桓公的關係,我做了一張圖,可是稍微瞭解一下:

魯惠公第一個夫人是孟子,孟子死後續娶聲子,生下息姑,息姑長大後,魯惠公為他求娶宋國仲子,結果看仲子長得好看,就自己娶了,立為夫人,生子允,立為太子。

魯惠公死的時候,允才六七歲,因此國人都要求魯惠公的庶長子息姑攝國君位,即為魯隱公。

魯隱公考慮到允年幼,無法執政,就接下了國君位,想等到允成年就還政於允。

魯隱公雖沒有雄才大略,偶有失禮,倒也算中規中矩的一個國君,時間很快過去了十年,允已經長大,但魯隱公遲遲沒有還政的意思。誰也不知道他的意思。

這時候數次領兵出征的羽父,權力已經很大,但他的野心遠不止如此,就對魯隱公說:「當初國人都要求您做這個國君,理應一直做下去,請讓我去殺了允,到時候您讓我做卿相。」魯隱公說:「先君讓允做太子,彼時他年幼,我才攝國君位,如今他已長大,我正打算把國君位交給他。而且已派人在菟裘建造房屋,準備在那居住。」

羽父被魯隱公拒絕後,害怕允知道了這件事會對自己不利,就趕忙跑到允那裡,說隱公不願意讓位,想要殺了允,並請求幫助允殺了隱公。

允本來就有疑心,兄長做了這麼久國君,難免會貪戀權勢,不願意讓位,自己現在已經長大了,說不定就真的被隱公殺了,聽羽父這麼一說,就默許了。

然後羽父尋了一個機會,殺死了隱公,擁立允繼位,是為桓公。

桓公用這種方式得到國君位,也沒有做久,繼位的第三年,前709年,桓公派羽父去齊國迎接文姜入魯,又過了十五年,即前694年,桓公與文姜去齊國同齊襄公會面,在這次會面中,齊襄公讓彭生殺死了魯桓公。


公子翬(huī):姬姓,名翬,字羽父,因此典籍中常稱呼其為「羽父」,司馬遷《史記》中作「公子揮」,他是春秋初年的魯國權臣。

「公子」是中國古代一種對別人的稱謂,屬於敬辭,先秦稱諸侯的兒子為公子(女兒亦稱女公子)。

坯逆翹楚通過查閱《春秋》、《左傳》等典籍,認為公子翬應該是魯國宗室的一員,但並沒有找到明確記載,他之所以被冠以「公子」的名號,其實另有來歷——據《春秋左傳·桓公三年》所載:「秋,公子翬如齊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

在上面這句話中,「逆」是迎接的意思,「齊女」指的是文姜,她與其兄齊襄公私通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可是臭名昭著。白話翻譯:秋季,公子翬到齊國迎接齊女,因為是重修前代國君的友好關係,所以(《春秋》)稱翬為「公子」。

魯隱公:姬姓,名息,魯國第十四代國君,在位十一年。隱,是謚號。公元前723年,魯惠公死時太子允還年幼,於是其長庶子息代理政務,執掌君權。魯桓公:姬姓,名允(《世本》作名軌),魯國第十五代國君,魯惠公嫡長子、魯隱公之弟,在位十八年。桓,是謚號。
  • 公子翬、魯隱公、魯桓公三人之間的故事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魯隱公十一年冬(公元前712年),公子翬向魯隱公獻媚道:「百姓認為您當國君於民有利,那就不要代理而正式做國君吧。為此,我請求您殺掉允,並讓我當『大宰』。」

魯隱公卻斷然拒絕:「先君有命在前。我是因為允幼小,所以暫時代理國政。現在允已長大,我正營造菟(tù)裘這個地方準備養老,不久就會再把國政交還給允。」

公子翬聽罷,憂懼日後允繼位為君,會由於自己方纔對魯隱公的一番話而殺他,便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轉而向允說魯隱公的壞話,誣陷道:「隱公想正式做國君,正陰謀要除掉你。為此,請允許我為你殺死隱公。」

允聞言大驚,經過慎重考慮,最終答應了公子翬的請求。

到了該年十一月,魯隱公將要祭祀鍾巫之神,在社圃齋戒,住在寪(wěi)氏家中。公子翬趁機派人在寪氏家殺死魯隱公,擁立允為魯君,即是魯桓公。

魯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魯桓公派公子翬到齊國接娶齊僖公之女、齊襄公異母妹——文姜為夫人。

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外出與文姜一同去齊國。齊襄公與文姜舊情復萌,兩人由宴飲而私通。魯桓公風聞此事,立時怒責文姜,文姜擔心姦情敗露無法收場,就告訴了齊襄公。後來,齊襄公特意宴請魯桓公,趁其酒醉上車之際,密令公子彭生暗下毒手。於是公子彭生抱住魯桓公,發力折斷他的肋骨,竟致使其慘死於車中。

再後來,齊襄公假惺惺的將魯桓公慘死之事歸罪於公子彭生,並將他處死以向魯國解釋、交代。魯國敢怒不敢言,只得立太子同為君,就是魯莊公。而魯莊公之母、魯桓公夫人文姜則就此留在齊國,不願歸魯……後話不表。

PS:大宰,官名。孔穎達疏:「《周禮》:天子六卿,天官為大宰。諸侯則並六為三而兼職焉。」


歡迎訂閱我的頭條號——坯逆翹楚的盜閑居

盜閑居中無佗,唯有坯逆翹楚之原創文學拙筆:小說、詩歌、雜文等。用心寫作原創文學精品,致力弘揚傳統文化經典!


首先來說一下「公子」的含義。是中國古代對人的一種敬稱,多用於男性,現代漢語不常用。來源:1.先秦時期稱諸侯的兒子為公子,女兒亦稱女公子。宗室之子稱公子或者公孫。《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詩·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公羊傳·莊公元年》「羣公子之舍則以卑矣。」2.泛指讀書人或豪門士族的年輕男子,是一種尊稱。3.用於稱呼別人的兒子,現已不常用。

公子揮,即公子翬,姓姬,名翬,字羽父,魯宗室,春秋初年魯國大臣。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冬,公子揮弒隱公,立公子允為桓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